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重慶兩小時經濟圈

重慶兩小時經濟圈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13 22:47:57

重慶兩小時經濟圈?每經記者:鄢銀婵 經編輯 楊歡 ,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重慶兩小時經濟圈?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重慶兩小時經濟圈(重慶向西按下經濟第四極)1

重慶兩小時經濟圈

每經記者:鄢銀婵 經編輯 楊歡

一路向北近20年的重慶正掉頭轉向。

這一次,“西擴”成為主旋律。向西而行,不僅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下的主動作為,也是重慶尋找内生動力的必然選擇。

自2016年4月,國務院批複《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後,重慶的未來究竟在西邊還是北邊?一直是民間熱議的焦點話題,從民間的單點合作,到《政府工作報告》定調,再到西部(重慶)科學城落地、重慶主城都市區擴容,重慶向西的旗幟愈來愈鮮明高調。

2018年以前,重慶GDP連續15年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2018年,重慶實現GDP為20363.19億元,同比增長6.0%,首次低于全國增速;2019年,重慶的GDP為23605.77億元,同比增長6.3%,僅略高于全國增速。

對重慶而言,尋找更多的經濟内生驅動力,迫在眉睫。

“向西”尋找内生動力

過去近20年來,重慶一路向北,水土、龍興再往北已缺少拓展空間。“仔細觀察重慶地圖,往北接壤四川廣安鄰水,但從區域聯動角度來看,重慶的最北邊就是龍興、水土,再往北缺少區域内的支撐體。”重慶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蒲勇健表示。

向北受限,向東則是三峽庫區生态區,包括渝東北片區和渝東南片區,與貴州、湖北、川東北毗鄰。蒲勇健表示,一方面,三峽庫區本身在生态環境保護上的要求很多,這勢必會對經濟發展形成一部分反力,另外毗鄰省市在産業協作上的空間相對更小。

剩下的方位隻有南和西。

事實上,自從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回落到6.5%的數據出爐後,尋找重慶發展新路徑的讨論也日漸增多。期間,向西發展則成為主流論調。

2019年1月,重慶市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2019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将出台加快推動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意見,主城區和渝西片區突出培育現代産業體系和壯大城市經濟,建設展現重慶曆史文化名城、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窗口”,加快形成更具活力的現代化都市圈。這是重慶官方第一次明确透露出向西發展的信号。

在重慶大學城以西,北碚、江津、璧山、銅梁、永川、合川、大足、榮昌、潼南合稱為渝西片區。截至2019年末,該片區人口合計達916.77萬人,在全市總人口中占比達29.34%;GDP合計為6554.91億元,在總量中占比為27.77%。不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總量,在重慶整個版圖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在多名學者看來,重慶向西而行,所輻射的城市群範圍廣,且這些區縣本身就具備一定産業基礎,即使不考慮外部合作協調因素,渝西片區與主城區的聯動效應也能大幅度提振重慶經濟。

破解“中部塌陷”難題

重慶向西,也是在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期待向陽而生。

4年前,國務院批複《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2019年3月,國家發改委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首次将成渝城市群與長三角城市群等三大城市群并列。而在2020年新年伊始,中央财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定位進一步明确。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成都GDP為1.7萬億元,在全國城市TOP10中,重慶和成都分别位列第五位和第七位。西南财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璐認為,成、渝兩地的經濟實力在全國并不弱,如何通過兩座核心城市的帶動,發展出更多的中等規模城市,是成渝城市群發展的重點。

孤月獨明,不如衆星朗朗。

重慶社會科學院院長唐青陽認為,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路徑都繞不開一個路子,核心城市輻射帶動,進而形成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多級支撐。要把成渝城市群發展為經濟第四極,首先必須要解決銜接區的“中部塌陷”問題。

“四川納入成渝城市群的15個地市人均生産總值呈現由成都向川東城市逐漸遞減趨勢;重慶納入成渝城市群的29個區縣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呈現從主城9區向渝西城市遞減趨勢,形成了成渝銜接帶的中部塌陷現象。”蒲勇健表示。

對重慶而言,即使其全境都被劃入“成渝城市群”,也需要找到一個翹闆先行驅動,進而帶動其他區域融入。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傳統的重工業生産重鎮,重慶的北碚、合川、江津等區縣集聚着大量工業企業,而這些區縣都集中在渝西片區。目前,該片區已成為重慶市工業化、城鎮化最活躍的區域,2019年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

在多名學者看來,重慶向西發展不隻是區域聯動效應、自身發展方面的訴求。“如果說10年前、20年前,那時候可能各方面條件還不充分,現在确實到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都合适的時機。”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舉例稱,目前重慶、成都間每天開行高鐵動車70餘班,通行時間約1.5小時;與此同時,成渝地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交通都在打通,進入“通歐(歐洲)達海(印度洋)”時代,此時兩地聯動更能事半功倍。

應對産業協作需求

在上一輪承接産業轉移浪潮中,重慶收獲頗多。其中,電子信息全産業鍊從無到有,一度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被傳為佳話。

不過,自2018年以來重慶電子信息産業因低端化動力不足;另一大支柱産業,汽車産業也因行業整體下挫,對GDP增速形成一定阻力。

分析認為,兩大支柱産業除舊革新、煥發新生的系統化改造之路上,向西而行的發展戰略則能為其提供更多的機會。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8年以來重慶便力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對傳統工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據2018年12月印發實施的《重慶市發展智能制造實施方案》,到2020年、2022年全市累計推動實施智能化改造的企業分别達到2500家、5000家。而截至2019年底,已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1280個,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到40%。

此外,重慶還在圍繞“芯屏器核網”全産業鍊發展,強鍊以提升電子信息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鍊現代化水平。

事實上,以智能化為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已經彰顯成效。2019年,重慶汽車産業依舊處于下滑通道,但降幅已明顯收窄了約9個百分點;電子信息産業的增加值則為13.5%,增速止跌企穩。

“重慶發展數字經濟,天生資源是一個短闆,特别是在高新技術人才、基礎學科支撐方面,但這一塊恰好是鄰近成都的優勢,成都有電子科技大學,還是全國首批、中西部唯一的中國軟件名城,雙方優勢互補的空間較大。”上述學者表示,随着重慶向西發展戰略繼續深入,二者的産業優勢資源合作也會進一步從規劃走向實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出後,重慶西擴步伐也在明顯提速。

比如重慶市口岸物流辦出台《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确推進第二樞紐機場相關工作;而重慶第二機場熱門選址地璧山、永川、合川,都隸屬于渝西片區。這也被業界解讀為是對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選址簡陽,成都東進的隔空呼應。

每日經濟新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