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圖注:飛翔在森林中的雙型齒翼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侏羅紀世界》裡攻擊男主人公的雙型齒翼龍,圖片來自網絡
雙型齒翼龍(Dimorphodon)這個名字你一定很陌生吧。如果你看過電影《侏羅紀世界》,肯定會對影片中攻擊人類的翼龍印象深刻吧,其中那種大腦袋滿嘴尖牙的翼龍就是雙型齒翼龍。雙型齒翼龍長相醜陋,一看就是吃肉的惡棍,不過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其牙齒上微觀結構的研究提出了新結果,那就是雙型齒翼龍不吃魚。
超級瑪麗的發現
圖注:遊戲中的超級瑪麗,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瑪麗·安甯的肖像,圖片來自網絡
盡管大部分人都不熟悉雙型齒翼龍,但是它卻是很有曆史的。雙型齒翼龍是“超級瑪麗”發現的,這個“超級瑪麗”可不是遊戲裡那個帶着紅帽子、穿着吊帶褲的水管工,她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化石獵人。“超級瑪麗”本名瑪麗·安甯,她生活在19世紀初的英國。瑪麗很小的時候爸爸就去世了,為了貼補家用,她經常去多賽特郡的海岸邊撿化石賣錢,著名的魚龍、蛇頸龍都是她撿出來的。
1828年12月的一天,瑪麗頂着海風再次來到海岸邊,這次她在石灰岩石塊中發現了一種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化石。瑪麗當然不知道化石屬于什麼動物,她像平常一樣将化石賣掉,化石很快就交到了威廉·巴克蘭手中。巴克蘭可是大名鼎鼎的學者,人類命名的第一種恐龍巨齒龍就是他命名的。巴克蘭研究了化石之後認為這種動物是一種翼手龍(Pterodactylus),那個時候人類隻命名了翼手龍一種翼龍,所以所有像翼手龍的化石就都被認為是翼手龍。
圖注:瑪麗發現了許多化石,包括雙型齒翼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瑪麗發現的翼龍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就這麼過了30年,真正能夠辨認化石的專家得到了兩塊新的化石,這個人就是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看過新的化石之後,歐文發現它們和巴克蘭手中的翼手龍是同一種動物,但是肯定不是翼手龍。根據化石頭骨中兩種明顯不同的牙齒,歐文将這種翼龍命名為雙型齒翼龍(Dimorphodon),屬名的意思就是“長着兩種不同類型的牙齒”。
圖注:雙型齒翼龍的命名者歐文,圖片來自網絡
醜陋的飛天小怪獸
在種類衆多的翼龍家族中,雙型齒翼龍真的是沒怎麼有名氣,它既不巨大又不漂亮,要不是電影《侏羅紀世紀》,或許很多人今天依然不知道這種翼龍。不要被電影《侏羅紀世界》騙到,雙型齒翼龍其實很小,張開翅膀也隻有1.5米,對我們人類構不成很大的威脅。
圖注:《侏羅紀世界》的雙型齒翼龍設定,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萌萌的雙型齒翼龍複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别看雙型齒翼龍的個頭不是很大,但是卻長有一個大腦袋。雙型齒翼龍的腦袋長度超過20厘米,比我們的整個手還要長,而且腦袋還挺高的。在雙型齒翼龍的嘴中長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牙齒:一種牙齒又尖又長就像釘子,長在上颌和下颌的前部;另一種牙齒又細又小,密集的排列在下颌後部。兩種明顯不同的牙齒成了雙型齒翼龍名字的由來。高大的腦袋和呲出來的尖牙讓雙型齒翼龍毫無顔值,隻要看上一眼就知道它是食肉動物。
圖注:雙型齒翼龍的腦袋複原,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雙型齒翼龍的骨骼線圖,腦袋巨大,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雙型齒翼龍的複原,圖片來自網絡
與大腦袋相比,雙型齒翼龍的身體很瘦,雙翼也不是很寬,身後還長有細長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個菱形的骨片,這證明它是原始的翼龍類。
我不吃魚我吃蟲子和肉
雙型齒翼龍生存于距今1.9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因為發現其化石的同地層内有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因此古生物學家認為它生活在海邊而且以魚類為食。雙型齒翼龍飛翔在海邊上,不時從海面上叼起小魚已經成了人們對于它最标準的印象,它們就像今天生活在沿岸地區的海鹦那樣。
圖注:捕魚的雙型齒翼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雙型齒翼龍被認為很像海鹦,圖片來自網絡
雙型齒翼龍真的像人們推測的那樣以魚類為食嗎?來自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古生物學家貝斯特維克(Bestwick)決定一探究竟。利用聚焦顯微鏡,貝斯特維克獲得了雙型齒翼龍牙齒的3D圖像,上面的磨損非常清晰。之後貝斯特維克收集了蜥蜴、鳄魚等今天的動物吃不同食物時在牙齒上留下的磨損,然後以統計學的方法對比雙型齒翼龍的牙齒,他發現雙型齒翼龍的食性與之前估計的完全不同,雙型齒翼龍是以昆蟲和陸生脊椎動物(蜥蜴等)為食的。當我們了解了雙型齒翼龍的食性,就能夠更好的複原它的生活方式,看來這種翼龍并不是整日飛翔在大海之上,它們更多的時間是落在森林中的地面上,以四肢奔跑來追逐獵物。
圖注:雙型齒翼龍的牙齒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在森林中奔跑捕獵的雙型齒翼龍,圖片來自網絡
2016年12月18日在倫敦召開的古生物學協會年會上,貝斯特維克發表了自己的研究,這項研究展示了雙型齒翼龍的食譜,利用牙齒表面磨損來判斷古生物飲食習慣的思路非常獨特,在未來利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揭開更多古生物飲食的秘密。
參考資料:
1."Dimorphodon." In: Cranfield, Ingrid (ed.).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Dinosaurs and Other Prehistoric Creatures. London: Salamander Books, Ltd. Pp. 288-291.
2.Wellnhofer, Peter (1996) [1991].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Pterosaurs. New York: Barnes and Noble Books. p. 71. ISBN 0-7607-0154-7.
3.Padian. K. (1995). "Pterosaurs and Typology: Archetypal Physiology in the Owen-Seeley Dispute of 1870", In: Sarjeant, W.A.S. & Halstead, L.N. (ed.) Vertebrate fossils and the evolution of scientific concepts: writings in tribute to Beverly Halstead, by some of his many friends, Gordon & Breach 199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