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曾經有多少種稱呼
大年初一,是年節中的最重要的節點與内容之一。提到大年初一,許多人都會道出穿新衣、拜大年、放鞭炮、元寶茶、煮餃子、吃年飯等。
前不久,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了《二〇一九年全國姓名報告》,按戶籍人口數量排名,“王”“李”“張”“劉”“陳”依舊占據頭五把“交椅”。那麼,你知道大年初一曾經有多少種稱呼嗎?
大年初一最早叫“元旦”,是的,不要懷疑你的眼睛,你沒有看錯,隋代《玉燭寶典》稱:“正月為端,其一日為元旦”,意為歲首的第一天。直到1911年12月31日,辛亥革命後湖北軍政府為了采用國際公曆紀元,将“元旦”給了公曆的一月一日,而農曆的年節則改稱了“春節”。
大年初一,古又稱為“三元日”,即是年月日三個時間标志的開端。農曆初一又稱朔,故爾大年初一又有了三朔,以示年月日相聚于同一時刻。大年初一的名稱還有“元日”、“正旦”、“正日”、“新正”、“歲首”、“上日”、“新年”、“正朝”、“正月旦”、“正月朔”等。
初
一
習
俗
吃餃子
俗語講“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一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最初的時候餃子叫“嬌耳”,傳說它是由名醫張仲景所發明的。聽說當年張仲景一直舍藥治病持續到大年三十。
為了感謝張仲景,當地的老百姓就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也學着制作“嬌耳”當早餐吃,後來這種習俗就流傳下來了。而之所以有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的習俗,除了有感謝張仲景施藥救人的原因以外,還有就是餃子的外形很像元寶,而吃餃子就有招财進寶、好運不斷的意思。
(新華社李欣 攝)
另外餃子中還有不同的餡料,這樣加入不同的餡料,寓意也是不一樣的,這也寄托了古人對新年的一種美好期盼,所以就一直流傳下來了。
祭祀
祭祀,是大年初一的重頭戲。這天的祭祀與平時不同,它要祭祀各種各樣的神衹,這是年節中最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要把最好的佳肴用上,并要在五更天起床後,首先舉行這種儀式,因為是祭祀各種神衹及祖宗,這種習俗被稱為是“祭全神”,其内容無非是祀求諸神保佑全家在新一年裡五谷豐登,人畜兩旺,平安幸福。
(程功 攝)
所奉供品,一定要過了初一,才能食用。“祭全神”中各神仙是豐富多彩的,通常除财神、關帝、觀音、倉神、竈君和土地公公外,還有所謂的井神、磨神、碾神、路神、牛神、馬神等。
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新年後給親戚拜年,初一講究的是拜本家親戚,尤其注重五服之内且平日走動很近的緣親,即使平時走動不多,但輩分較高之親,也要借大年之機拜到。
拜年八大禮儀
1.拜年前的預約
拜年要提前預約,不要跟主人的其他拜年的親人朋友“撞車”,或者因為主人也出門拜年而白跑一趟,同時也讓主人家有一個準備的時間。
2.拜年的時間選擇
一般向長輩拜年多選擇上午,節假日期間不宜過早。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飯的招待,要提前到達,不要等開飯的時間再到,要留有噓寒問候的聊天時間。
3.拜年的禮品準備
要根據拜年對象來選擇得體的禮品,如果對拜年的對象很了解,可選擇對方喜愛的禮品,也算投其所好。如果不太了解,選擇鮮花、水果、食品...也不會出錯。煙酒類也要根據對象來選擇,不要送給不沾煙酒的人哦。如果家裡有孩子,也記得要适當給小朋友帶禮物。
4.拜年的服飾
新年新氣象,到親朋家拜年,要注意服飾的得體,以休閑、時尚為主,不要穿的太随意,也不要穿晚禮服類太正式的。
5.做客的禮儀進門
進門要根據親朋好友家的環境請求換鞋;對親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親朋好友的家庭成員情況及稱呼);禮貌送上禮品;以客廳為主要活動場所,未經主人允許,不要主動到各個房間參觀;以主人家的生活習慣為主,不要像在自己家一樣随意。
6.拜年時間的控制
如果是沒有飯局的安排,一般控制在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為宜;如果有飯局,可适當提前1個小時左右到達,飯後一個小時告辭。時間沒有固定的限制,可以根據拜年對象合理安排時間。
7.餐桌禮儀
參加主人新年招待宴,要以長輩為主,謙讓主座給長者。在家多是面對廚房門的為主,也可以通過居家擺設看出主座位置。
8.拜年時的聊天要領
新年裡要多說贊美的話,贊美老人的氣色、健康,多給老人講話的機會;對中青年要多贊美事業、健康、家庭關系;對孩子要多贊美聰慧、學業、禮貌懂事。多談快樂的事情,少談抱怨牢騷的話題,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以談對方為主,不要變成自己的表功會或是演講場,玩笑調侃也應适可而止,要掌握好度。如果對主人的家人不是太熟,也不要忽略,要主動問候打招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