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張家口市赤城縣龍關鎮羊溝村谷寶金主動提出要脫貧,年輕時在礦山打工沒有賺到錢,年紀大了又得了慢性病幹不了體力活,常年吃藥成了貧困戶。今年,赤城縣的生态環境好了,山上的蘑菇多了,老漢谷寶金上山采蘑菇就賺了2000元,地裡種的扶貧紅芸豆又賺了2000元,生态護林員的收入3600元,還有每天150元的綠化林澆水的活沒有年終結算,算起來也得5000元……
赤城縣大海陀自然保護區秋景吸引了衆多的遊人,也為當地貧困戶帶來了緻富的機會
更讓谷寶金開心的是,他還被村民選舉當上了村黨支部委員。“礦停了、山綠了,羊沒了、草旺了,生态扶貧讓綠水青山真的變成了金山銀山,你說我怎能不脫貧?”
赤城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靠壩上,南與北京山水相依,是礦業大縣、畜牧業大縣和林業大縣。赤城還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貧困縣,尚有貧困村185個,貧困人口9733戶、18095人,貧困發生率8.15%。近年來,赤城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态保護并重,通過關停污染嚴重的礦山、銳減牛羊存續量、水田改旱田和退耕還林等多項舉措,努力打造将生态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經濟發展強勢,扶貧開發與生态保護相協調、脫貧緻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的新路徑。
發展不犧牲生态赤城縣是礦業大縣,境内有金、鐵、沸石等38種礦藏,其中鐵礦13.47億噸,居全省第二位;沸石4.57億噸,是亞洲儲量最大、品位最高的沸石礦。一段時期以來,礦業稅收占到全縣财政收入的75%以上。這對于年财政收入為幾十億的赤城縣來說是一筆大收入。
近年,為了綠水青山,赤城縣壯士斷腕,先後砍掉70多個可能造成污染的經濟合作項目,關停、壓縮了59家污染性企業;嚴格控制高耗能項目準入,将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标作為新建、改建和擴建項目環境審批的前置條件,對不符合總量減排要求的新建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另外,赤城縣在農業上全面禁牧,牛羊養殖數量銳減70%以上;全縣3.2萬畝水稻全部改種旱田,年節水2000多萬方。赤城縣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塞北林場等生态工程,完成造林200多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50平方公裡,每年減少泥沙排洩160多萬噸,有效阻擋了來自内蒙古高原的冬春季大風和由此帶來的大量風沙。
通過實施一系列的生态和水源保護工程,财政收入和經濟發展受到影響,甚至出現“斷崖式”下降,但生态水平卻得到大幅提升。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7.57%,林草覆蓋率達83.11%,榮膺全國首批100個綠色小康縣稱号。紅、白、黑三條河流入京水源均達到國家二類水質标準。全縣二級以上優良天數達到300天以上,PM2.5平均濃度30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始終處于北京周邊最優水平。
赤城縣充分發揮生态禀賦優勢,以生态扶貧統攬脫貧攻堅,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生态扶貧全過程,走好生态扶貧之路,既需要守護生态環境的底線思維,也要有窮則思變的創新理念;既要依靠配套政策的完善,也要撬動市場的力量。通過激發脫貧内生動力和經濟發展後勁,打出了一套生态扶貧“組合拳”。
1
第一拳:生态工程建設,夯實扶貧基礎
赤城縣加強生态保護與修複,在重大生态工程項目和資金安排上進一步向扶貧工作傾斜。組織動員貧困人口參與重大生态工程建設,提高貧困人口受益程度。實施造林綠化工程99.21萬畝,總投資13.94億元,覆蓋194個貧困村,占貧困村總數的83.6%,雇傭貧困人口務工2000多人次,向貧困戶發放土地流轉資金25萬多元;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總投資947.38萬元,惠及6個鄉鎮7個村,3274人;實施生态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積150km2,總投資9750萬元;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投資8483萬元,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288km2,一系列高标準的生态工程建設,有力改善了貧困村生态環境,提高了貧困群衆收入。
2
第二拳:生态保護補償,增加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
利用貧困村的基礎條件和資源優勢,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依托國家、省級重點公益林項目和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項目,優先向貧困村、貧困戶傾斜,增加生态補償收益。國家重點公益林項目,總投資953萬元,惠及貧困村82個,貧困人口57戶;省級重點公益林項目,總投資資金497萬元,惠及貧困村114個;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項目,總投資45.3萬元,惠及貧困村15個。
3
第三拳:生态産業,拓寬扶貧增收渠道
堅持把生态産業覆蓋作為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根本出路。構建“5 2”扶貧産業體系,即5個特色種養富民産業:精品苗木、中藥材、特色養殖、雜糧雜豆、食用菌,2個傳統主導優勢産業:錯季蔬菜、鄉村旅遊。形成了2環:環北京自然生态旅遊區、環冬奧冰雪溫泉旅遊區;3帶:白河露天蔬菜産業帶、紅河設施蔬菜産業帶、黑河特色養殖産業帶;18個示範區:全縣18個鄉建成18個示範區;50家市級龍頭企業:打造50家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和旅遊重點企業的扶貧産業格局。通過基地引領,推動蔬菜全産業鍊建設,帶動1100多戶貧困戶在土地流轉、勞動就業、入股分紅中增加收益。其中,特色種養加産業可覆蓋貧困戶26893人,人均年增收1927元。
把生态資源、旅遊資源發揮到最大效應,探索“旅遊 生态扶貧”産業。推進海陀小鎮、百龍新雪國、燕陽集團體育度假小鎮、黑龍山文化生态旅遊等項目建設,帶動貧困群衆增收緻富。如,總投資70億元的海陀小鎮項目,涉及整村搬遷3個貧困村和2個非貧困村,惠及貧困戶359戶、1043人,戶均增收40萬元,安置貧困人口就業70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總投資150億元的冰雪體育度假小鎮項目,通過用地補償、勞務就業等途徑,帶動10個村1947戶、4372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截至目前,赤城縣7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和55.8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已經帶動7320戶貧困人口年均增收3000元。
4
第四拳:生态公益崗位,助力精準脫貧
為了激發貧困群衆内生動力,幫助貧困群衆摒棄“等靠要”思想,堅持以生态扶貧為統攬,向生态要崗位、要就業。2018年,赤城縣投入扶貧資金1659.57萬元,安排扶貧産業項目261個,惠及貧困戶8831戶、19493人。另一方面,在500萬國家生态護林資金基礎上,縣财政每年投入2000萬元,選聘694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生态護林員,年人均增收3600元。累計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生态護林員公益性崗位5322個。
赤城縣委書記郭新耀表示,黨中央對綠色發展的高度關注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讓赤城迎來了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這也是赤城打赢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底氣和信心所在。赤城縣找準放大生态優勢切入口,用足用好生态補償政策的同時,把生态建設作為一項奧運工程和政治任務抓實抓好,激發脫貧内生動力和經濟發展後勁,讓貧困群衆在生态保護中得到更多實惠。
編輯校對:張瓊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