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

生活 更新时间:2025-11-05 21:49:53

2月2日,張衡一号衛星成功發射。在大家為祖國地震科技新發展歡呼之餘,小編卻看到這麼幾個【不和諧】的聲音: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張衡一号背後的努力)1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張衡一号背後的努力)2

一口老血堵在胸口

我們從未拒絕大家對地震預測事業的熱心,但我們需要的是科學嚴謹的探讨和研究,而不是異想天開or想當然的在地圖上畫個圈。地震雲的辟謠我們此前已發過多次,在一些朋友的眼裡,将其與張衡一号相提并論,真是讓人心塞。

在“張衡一号”背後,人類付出的努力,你真的知道嗎?

人類遠比想象中渺小。而張衡一号,将會使人類更有機會看到來自地球内部的“天氣”。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張衡一号背後的努力)3

地球内部結構

有人開玩笑說,人類就像生存在雞蛋殼上的細菌。但實際情況比這還要糟糕:即便把人類能夠抵達的地表範圍誇張成從馬裡亞納海溝底部到珠穆朗瑪峰峰頂,比起地球平均半徑的6378137米而言,人類的極限僅是生存在地表最上部0.31%的區域,而實際上90%以上人類僅居住在地球最表層萬分之一的厚度範圍内。

人類對于腳底的地球,可謂是無知,甚至比我們對38萬公裡外的月球了解都要少很多。

說到這裡,如果說人類對地球内部傳達到地表的各種現象、或者各種地底天氣變化的後果: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毫無預警能力也就不足為奇了。2000年前的東漢,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感知地震,可是它僅僅是結果的反饋,而無法做出任何預測。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張衡一号背後的努力)4

地動儀

2000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在孜孜不倦研究地震的成因并嘗試預測,但幾乎可以說他們并不算成功,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汶川大地震、東日本大地震和海嘯依然在21世紀對人類造成了巨大傷害。

地震還是個人類無法解決的未解之謎。

地球内部是極其緻密的地幔和地核。地球在形成時留下的各種放射性重元素不斷裂變釋放巨大熱量,在地球強大引力的擠壓下結合在一起,将内核海量的鐵鎳元素融化成流體。在能量的推動下,地球也有了地幔層和地殼層的交流。内部的各種元素通過火山爆發闆塊運動等抵達地表,滋養了整個生物圈。但一不留神的釋放也造就了地震和海嘯,可以原諒。但我們也無能為力,隻能原諒。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張衡一号背後的努力)5

地球磁場庇護了所有的地球生命 ãESA

地核的鐵鎳流形成了一塊無比巨大的“液态磁鐵”,産生的地磁場庇護了整個地球。否則,猛烈的太陽風和各種宇宙輻射就會迅速将地球大氣剝離,任何生物也無法抵抗巨量的輻射,地球将會是個像火星一般的不毛之地。寶貴的地球磁場,可能你感覺不到,但它卻無比重要。極光也成了地球磁場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太陽中的高能輻射被地球磁場引導到兩極的電離層,産生劇烈的反應,遠遠強過其他區域,形成美麗的色彩。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張衡一号背後的努力)6

國際空間站上看到的美麗極光 ãNASA

在地球内部能量往外傳遞的過程中,地核和地幔的相關部分也會發生緩慢的變化,其中相當一部分能量也因此提前傳遞到地球磁場和電離層,地震時這個傳遞會集中爆發。因此,如果能夠觀察地球磁場和電離層的變化,人類就能夠研究地震爆發機制,更有機會提前看到地球内部的秘密,從而為地震的研究和準确預測增加一絲可能。可是電離層的跨度可以高達上千公裡,研究它談何容易。

航天時代的到來,使得人類迎來一線生機。

舉個例子,歐空局的GOCE衛星恰好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時候飛到日本上空。它精密的儀器感知到了地震波對高層大氣密度的擾動,幅度接近15%!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張衡一号背後的努力)7

東日本大地震的地震波一直傳到了空中被GOCE衛星感知到 ãESA

可這畢竟隻是起到了“空中地震儀”的監測效果,跟地震預測毫不相關。

但如果能通過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實地飛行在地球磁場和太陽風作用下的電離層中,利用高級星上儀器實時探測中性粒子、高能帶電粒子、等離子體等,将會使得人類對地震的了解大大增加,畢竟它們的變化隐含着地球内部和磁場變化的“天氣”情況。如果地球内部能量即将釋放巨大的能量到地表形成地震和海嘯,人類也有機會實現準确預測。

這種衛星就叫做電磁監測衛星,它可以通過搭載的感應式磁力儀、高精度磁強計、電場探測儀、GNSS掩星接收機、等離子體分析儀、高能粒子探測器等設備完成工作。雖然這些儀器依然無法做到地震的準确預測,而是更多在地震發生後研究地震形成機制,但這對于提高地震預測成功率,已經大有裨益。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地震預測不是電磁監測衛星能一蹴而就的,但它們将會極大推動人類向這個方向進步。一個困擾人類幾千年的難題,正在一步一步被攻克。

2018年2月2日,我國發射的“張衡一号”衛星就是人類研究地震和地球大氣電磁變化的又一個裡程碑,成為美國、俄羅斯、法國後的又一中流砥柱。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張衡一号背後的努力)8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顆衛星是世界同類電磁監測衛星裡載荷最多(共計8個),探測精度最高的一位,可謂是中國地球物理學界厚積薄發的集大成所在。

張衡一号主要是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為研究地震電磁電離層信息特征及機理提供新的途徑,還能為空間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張衡跨越兩千年,不飛則已,一飛沖天,用在這個衛星上面命名再合适不過。

這是中國制造的新高度,張衡一号必将會造福整個人類!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張衡一号背後的努力)9

文章摘自知乎《如何評價中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張衡一号」發射成功?》問題中答主“太空精釀”的回答,在此表示感謝!

張衡一号地球探測數據(張衡一号背後的努力)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