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糧食産業創新發展?作者:汪來喜(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糧食産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産業創新發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作者:汪來喜(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糧食産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相對于傳統經濟而言,“新經濟”是以數字、數據為基本要素,以信息為主導,以技術創新及應用為内核,以網絡為平台實現互聯互動,形成以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為特征的經濟形态。當前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尤其需要理解新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方位。
正确認識新經濟時代的四方面特征
新經濟時代是廣義生産力協整的産物。随着上世紀50年代末計算機的出現和普及,信息量、信息傳播和處理的速度、應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幾何級數的方式在增長,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也使得生産力從狹義生産力擴展到廣義生産力。廣義生産力是包含并超越狹義生産力的新型生産力概念,是生産力協整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業互聯網、平台經濟是廣義生産力的代表形式,當下的數字經濟是廣義生産力發展的最新形式。
新經濟時代有新基礎設施、新生産要素、新結構。新基礎設施是各類超級網絡平台成為社會的新基礎設施;數據成為新生産要素,具有資源充裕、可無限複制的特點;形成新結構是新經濟的價值鍊各個環節交互協同、跨界融合、産業整合,不同于傳統經濟三産界限清晰劃分的特點。
新經濟時代呈現快速變化特征。新經濟時代由于互聯網的出現,可以在互聯網上,對新的想法、技術、模式進行快速試錯和叠代,在叠代演化中完善強大。當前這種演化不僅沒有停止的趨勢,還呈現不斷加快的趨勢。快速湧現的新思想、産品、模式、技術、信息,對産業和産品的發展都産生影響。
新經濟時代的産能過剩引發變革。以數字化為特征的新經濟時代,基于前述快速變革特征,走在前列的企業可以生産具有便捷、低成本價值體驗的新産品。這就使得一大批模仿者跟随,引起同質化競争,倒逼走在前列的企業變革自身商業模式、加強品牌建設等。
新經濟時代引發五方面變化
經濟形态新變化。傳統經濟是标準化、規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層次化生産的形态,而新經濟的最大特點是技術進步速度加快,通過新技術運用,将重複機械勞動生産商品的場景改為智能化生産。新經濟形态追求網絡化、個性化、差異化、速度化,通過信息采集、處理、交換來進行資源配置,使資源配置效率提高,配置方式多樣化,增加商品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增加又提高了商品的價值量,從而相對提高商品價格,增加新經濟形态的企業利潤,同時提升消費者主權,使消費者能夠更好享受經濟發展成果,凸顯新經濟的價值分享特征。
消費者需求新變化。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新經濟”的演化過程中,企業面臨着持續增長且高級化的消費者需求。農業經濟時期僅為滿足單一的溫飽需求,而進入工業經濟時代,大生産模式追求的是豐裕的物質财富生産。數字經濟時期,在物質需求被不斷滿足的條件下,開始出現個性化、定制化的消費趨勢。因此,數字經濟與工業經濟的最大不同,是将人類自我實現需求放置于經濟活動的重心,形成以消費者精神需求為核心的價值傳導機制。
産業活動新變化。傳統經濟由于商品供給短缺,着重于以生産活動為中心。如何提高生産效率,是企業管理者重點考慮的問題。而新經濟是在傳統經濟發展基礎上,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的融合發展,其中心環節是研發和服務,這是新經濟對創新、全球化和資産合理配置的新要求。
産業發展模式新變化。新經濟時代由于技術快速發展和網絡普及,人們在科技知識獲取上基本處于同一地位,這就為創客提供了機會。創客在原有企業發展模式基礎上,可對其進行智能化、便捷化改進,形成智能化、便捷化的産業形态,這就使得資源浪費等問題減少。
金融賬戶資源新變化。舊經濟一般以櫃台交易為根本,具有可見的售貨櫃台和收銀櫃台,是“物理環境”約束下的經濟活動。而新經濟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發展,使交易和支付都是一個記賬活動,人們交易更多在網上完成,形成“平台經濟”,接近于“數理環境”下的經濟活動。
推進優質糧食工程與新經濟融合發展的五點思考
以新經濟提升糧食企業優産高利。新經濟發展到目前,最新形式是數字經濟,數字經濟使得糧食産業數量、質量等信息都比以前更加透明。通過快捷透明的銷售網絡,能夠更好地實現高質量高價格、低質量低價格。這有助于糧食企業加強企業管理,提升商品質量。
以新經濟推進糧食産品全面商品化。随着新經濟尤其是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各類糧食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借助數字技術打造網上糧店、預約售糧、糧食銀行、質量追溯、雲端監管、雲端協同等創新應用,使糧食産品進入流通的手段更加豐富,使得糧食産品實現了“驚險跳躍”,更快地達到了全面商品化。商品銷售快速完成,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業績穩健增長,進而實現糧食行業資源整合、網絡貫通和應用貫通,保障全國糧食供需平衡和産業鍊平穩運轉。
以新經濟凸顯糧食數據要素重要性。農業文明時期土地和勞動是主要生産要素,進入工業文明後,薩伊提出土地、勞動和資本的“生産三要素論”,地租、工資和利息分别是三者的價值形式。而進入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時代,數據作用大為增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産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在國家層面将數據納入生産要素範圍。相對于土地、勞動、資本和技術等要素,數據要素呈現權屬複雜、價值倍增、與其他要素緊密交叉、非稀缺性等特點。當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據作用日益重要。糧食産業體系作為經濟體系和重要的經濟社會組織,也遵循同樣規律,必須超前認識數據要素重要性日益凸顯的趨勢。
以新經濟解決涉糧企業軟價值創造問題。新經濟時代來臨,為糧食傳統行業轉型創新提供了更多工具和方法,在基本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年代,如何創造更多軟價值來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是企業轉型和創新的方向。基于新經濟時代商品信息的快捷傳遞,人們對糧食質量更加重視,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馬太效應。涉糧企業産品質量越好,越具有品牌效應,附加在産品上的軟價值就越多。
以新經濟減弱糧食生産周期性危機。一般來說,糧食商品的本期産量決定于前一期的價格,糧食商品本期的需求量決定于本期的價格,生産者總是根據本期的價格來決定下一期的産量,這樣,本期的價格也就是生産者對下一期的預期價格。而事實上,在每一期,生産者隻能按照本期市場價格來出售由預期價格,即上一期價格所決定的産量。這種實際價格和預期價格的不吻合,造成了産量和價格的波動,就容易導緻糧食生産周期性危機。而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發展使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進而使糧食需求及糧食供給透明度增加,不像以前由于信息缺乏導緻上述蛛網效應,這就有助于糧食生産周期性危機減弱。
來源: 農民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