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介紹起源發展和影響?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燈、花鼓調,先于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它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采茶戲、京劇等衆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黃梅戲介紹起源發展和影響?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燈、花鼓調,先于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它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采茶戲、京劇等衆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
随着一折《天仙配》唱紅大江南北,相信每個上了年紀的朋友都能随口哼出一句“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上世紀六十年代,黃梅戲火爆全國,聽家裡的老人說,當時村子裡不論是“北京牌”黑白電視還是大頭收音機,放出來的都是黃梅戲。
當時的黃梅戲的熱度有多高?
可以說,這種戲劇文化在當時堪稱最流行的“IP”,連行走在新時代媒體前沿的港台及東南亞地區,都曾将這種藝術形式翻拍成影視作品。
黃梅戲風靡全國之後,自然引來一衆愛好者探讨黃梅戲的起源問題。
在網絡上檢索,頁面上的說法如出一轍,稱:黃梅戲源于湖北省黃梅縣。這種說法的由來,大抵要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湯金城先生在《黃梅戲藝術》這一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湯金城先生指出:黃梅戲出自黃梅縣,所以,就将二者畫了等号。
那麼,湯金城先生給出的依據是什麼呢?
他表示:該縣城附近有一座黃梅山,而且縣城與安慶的距離不遠,所以黃梅戲便是從黃梅縣中流傳出來的戲劇藝術。
由于當時的通訊不發達,知識共享的渠道有限,所以官方認同了湯金城的說法,使這一說法流傳至今。
近年來随着筆者的年齡增長,對黃梅戲這一藝術形式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既然喜愛一種藝術,自然要刨根問底地追溯其起源。經筆者和一些網友讨論,發現湯金城先生的理論有誤。“戲因縣名,縣因山名”這種說法隻是湯先生想當然的推測罷了,根本沒有經過探訪和考證。
百年以前,江西、湖北、安徽三省均有采茶戲,從藝術風格及黃梅戲的傳承過程來看,采茶戲應該是黃梅戲的藍本無疑。然而,采茶戲是屬于多地區的,根據地名望文生義,将黃梅戲的起源歸于“黃梅縣的采茶戲”的做法,顯然是極不負責任的。
我們不妨按照湯先生的邏輯,重新梳理黃梅戲的起源問題。除了前文中提到的黃梅縣之外,在安徽省懷甯縣同樣有一座黃梅山,此地百年前亦有采茶戲流傳。而且,從當代黃梅戲的唱腔中,我們能夠清晰地辨别出其中的懷甯方言。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據此就說:黃梅戲的起源是安徽懷甯呢?
相比于“黃梅戲出自湖北黃梅縣”的說法,筆者所做的“推斷”顯然更具說服力。懷甯黃梅山同樣有“黃梅”之名,且當地方言更貼合黃梅戲唱腔。照此說來,将黃梅戲的發源地定為懷甯豈不是更加可靠?顯然,這種推敲的方式是愚蠢的。至于将“湖北黃梅縣距離安慶較近”作為推斷黃梅戲起源的線索,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照此說來,懷甯縣黃梅山與安慶市的直線距離還不到二十公裡,比湖北黃梅縣還要近一百五十公裡,哪個地方更像黃梅戲發源地顯而易見。試想在交通不甚便利的百年之前,一個以湖北黃梅縣口音為基礎的戲劇在湖北當地沒有盛行,反倒跨越了一百七十公裡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安慶發展,一夜爆紅,這根本不合邏輯。
實際上,早在湯先生之前,我國文藝工作者就已經開始追溯黃梅戲的起源了。
最早将自己的觀點收錄入冊的,是陸洪非先生。他在《黃梅戲源流》中,與讀者讨論了黃梅戲的源頭。不過,由于當時這部書沒能大賣,隻發售了一千多冊,所以,現今很難找到原本。
陸洪非先生在這部作品中,以線索推敲出關于黃梅縣起源的三種說法。分别為:源于安徽懷甯縣黃梅山、源于安慶黃梅季、源于湖北黃梅縣。
陸先生本人更傾向于前面的兩種說法。
陸洪非認為:在黃梅戲的許多橋段裡,所講述的都是安慶當地的情景。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在安慶市的一些古迹上,找到劇中場景的出處。而且,從黃梅戲腔調的方言上聽來,這種腔調與安慶方言區别不大。不過,畢竟陸先生有學者的操守,在無法确定證據的真實性的情況下,他并沒有妄下定結論。
筆者曾有幸去往安徽懷甯及湖北黃梅縣,并在這兩個地方聽過原汁原味的黃梅戲。若以“腔調與方言的相似度”作為标準,顯然安徽懷甯的黃梅戲更為正宗。當然,這種缺乏證據的溯源問題,學界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信各位讀者亦有自己的見解。
參考資料:
【《黃梅戲藝術》、《黃梅戲源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