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确答案
芭蕉和香蕉是親戚,價格便宜,不認識它們的人,全世界恐怕找不到。但要說芭蕉和香蕉的花,看過一眼就記不住的人就太多了,用來闡述“熟視無睹”是最好的素材。
芭蕉花和芭蕉子同時生長并且連成一串,花在下頭,果實在上面,中間有一點距離。人們大多關注能吃的果實,忽視了血紅色椰子一般的芭蕉花,更想不到這也是難得的美味。
走進雲南的傣族風味餐廳,包燒芭蕉花、炒芭蕉花、芭蕉花湯必不可少。吃過多次後,有一天我買了一個芭蕉花,做的時候卻碰到了難題。
芭蕉花很大,就像白菜一樣層層包裹。每剝開一片紫紅色的“葉子”(苞片),根部就有一小排淡黃色的花——剝到最裡面,哪怕花已經和芝麻一般大,還是這樣的結構,比最出色的軍人排得還整齊。
贊歎之餘,第一個問題自然湧現:花,苞片,都能吃嗎?
上網一搜索,又跳出第二個問題:每朵小花中有比頭發絲略粗的花蕊七八條,一些人建議摘掉最粗的那一條——有毒,一些人又斬釘截鐵的說“沒必要”。
深入下去,問題還有。芭蕉花有苦澀味,關于除味,有的建議熱水焯一下後浸泡一兩小時,有的認為用鹽巴揉搓一段時間就行。
還有的更簡略,根本不提花蕊是否需要處理、澀味如何消除,直奔主題而去。第一次拿芭蕉花做菜的我,想着苦澀味重的菜應該和肉是親密搭檔,就找來一塊羊肉。偏偏個别資料千叮咛、萬囑咐,芭蕉花“忌羊肉”,吓得我趕緊“放下屠刀”。
看起來不複雜的一道菜,竟然霧裡看花一波三折,符合一句歌詞的意境:
“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
到處全都是正确答案。”
【2】
芭蕉花和紅燒豬肉罐頭,這對搭檔是個謎
既然配菜也不合适,苦澀味和花蕊有毒與否都需要嘗試,幹脆“擱置争議”,第二天再動手也不遲。
用熱水燙過、淡鹽水泡過後的次日,做了一道雞肉炖芭蕉花。一家老小吃完,臉色發紅、心跳加快的異象沒有發生,入口的澀味也沒有感覺到,算是“平安過關”與“開門紅”。
存在苦澀味的菜,大多寡淡,需要多油或者葷菜陪同。芭蕉喜歡熱的地方,在雲南西雙版納州、紅河州聚集的傣族、哈尼族,心得體會有細微的差異。
在食材方面頗為生猛的傣族,處理芭蕉花倒是難得中規中矩一次。豬肉、雞肉、排骨都行,甚至西紅柿加韭菜的紅黃藍組合也不錯。哈尼族常常拿芭蕉花和狗肉一起炖,或者炒,在“狗肉禁令”時有耳聞的今天,倒是顯得有些異類。
根據苦澀菜和雞蛋百搭的常規,估計這樣也行。但在雲南的省城昆明,芭蕉花很少,吃法卻很執着。
芭蕉花在手,往往昆明人會不容置疑地說:“拿紅燒豬肉罐頭煮,最闆紮(最好吃)。”後面還會善意提醒——必須是昆明的“德和罐頭”。
2019年春節的一天晚上,臨時招待朋友,“時間緊任務重”,随便弄了幾樣菜。又來一位朋友後,想起還有初加工過的芭蕉花和紅燒豬肉罐頭——對了,必須做一道紅燒豬肉罐頭煮芭蕉花。
芭蕉花和紅燒豬肉罐頭是怎麼成為親密搭檔的,是個謎。但做起來出奇的快,葷素融合之後的效果也非常好,難怪昆明人對此充滿自信。
圖配的不錯,可惜是四川的罐頭,
而且,直接就是紅燒肉芭蕉花罐頭
都說“四川人是天下的鹽”
果然名不虛傳
【3】
芭蕉花不僅減肥,還能對付各種疑難雜症
芭蕉花對我而言,有毒沒毒存疑,和豬肉罐頭的曆史是迷霧,最大的問号卻是“有什麼用?”
苦澀菜一般不會長肉,算是“減肥餐”,在西雙版納的傳說中有“證據”。土司的妻妾中有一個非常受寵,長胖後遭到嫌棄,打發去守芭蕉園。幾年後,身材又苗條了,再次被召回後宮。減肥秘方沒有,守園子的時候,缺衣少食,就地取材吃芭蕉花而已。
減肥我信。看看西雙版納滿大街的小蠻腰就很清楚,飲食習慣和腰間“遊泳圈”關系密切。對于芭蕉花的特性,雲南本地人寫的《滇南本草》認為“性溫,味酸鹹”,江西、貴州等地認為“性涼,味淡”“性寒,味甘微辛”,反正不是油膩膩的那種。
對于另外的功效,我沒什麼體驗,大概和“以形補形”“吃什麼補什麼”類似。比如,有的認為可以“治心痹痛”——整個芭蕉花的外形、顔色,和豬心差不多。當然,抽象一些,也和胃有些形似,就有“暖胃”以及“治寒痰停胃,嘔吐惡心,吞酸吐酸”的記錄。另外,從顔色來論,紅色的外觀往往與血脈相關聯,“治頭眩昏,氣痛,散血”“能通經”都不足為怪。
上面這些功能來自各類醫書的記錄,明代王象晉寫了一本植物書叫《二如亭群芳譜》(簡稱《群芳譜》),他的認知開始冒着仙氣——他說芭蕉的花苞在早上有露水,甜甜的像蜂蜜一樣,簡直就是甘露。大理龍尾關有一家老字号小吃店,據說有一道很厲害的菜叫“玉露雞”,原料之一就是早晨的露水。要是采摘芭蕉花露水,那還不返老還童長命百歲?!
王象晉的看法可能受了佛教的影響。愛吃芭蕉花的西雙版納是一個佛教氛圍濃郁的地方,芭蕉樹在寺廟中很常見,以至于滲透到進佛教中去。佛教徒觀察到芭蕉遵循“一葉新生老葉落”的規律,以及整體柔弱加上果實軟糯特點,在《涅盤經》中寫道:
“善男子,譬如芭蕉,
生實則枯,一切衆生身亦如是。
善男子,亦如芭蕉,
内無堅實,一切衆生身亦如是。”
芭蕉超凡入聖後,唐朝以來光寫芭蕉的詩詞就一大堆。比如,細分的話,可能會有雨打芭蕉派、芭蕉禅派:
“風回雨定芭蕉濕,一滴時時入晝禅”
......
“覺後始知身是夢,更聞寒雨滴芭蕉。”
我吃的不是芭蕉花,而是禅機。
所以,芭蕉花到底有毒沒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