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和大衆點評合并原因?美團昨天在港交所發了公告,把公司的名字“美團點評”簡化成了“美團”好吧,終于改了,雖然姗姗來遲,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美團和大衆點評合并原因?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美團昨天在港交所發了公告,把公司的名字“美團點評”簡化成了“美團”。好吧,終于改了,雖然姗姗來遲。
老話講,“人類不可能發明規則,隻能發現規則。”名字就是這回事,美團今天很難發明一個名字,隻能發現一個名字。在群衆的日常中,99%的幾率是叫“美團”,而不會叫“美團點評”,不是嗎?所以這隻是順從了公衆習慣。
但為什麼我們習慣叫“美團”而不是“美團點評”?
第一,懶。一家公司或一個産品,名字最好是兩個字,好讀也好記。大部分四個字的名字,叫着叫着也慢慢簡化成兩個字。阿裡巴巴成了阿裡、字節跳動成了字節、今日頭條成了頭條、滴滴出行成了滴滴、58同城成了58,就算英文OFO念出來也是兩個字,“歐否”,等等。無論把這個看成懶,還是求便利和效率,誰能抗拒呢。
但問題在于,為什麼簡化成“美團”而不是“點評”?
于是有第二,美團相對于大衆點評,成了強勢業務。美團點評這個名字是2015年兩家合并時候起的,那時候兩家半斤八兩。但後來美團外賣異軍突起,美團這個品牌的力量甩了大衆點評幾條街。再參考一個很硬的事實,美團外賣是2013年起家,而大衆點評沒有做外賣而隻是投資了餓了麼。所以,這兩家的視野和布局,一開始就決定了後來的品牌力量的懸殊。
還有不那麼重要但值得一提的第三,大衆點評這個名字天生有問題。大衆點評四個字,遲早會被群衆簡化成兩個字,也就是有具體而實際意義的“點評”,而不會是一個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的“大衆”,比如大衆汽車。
但“點評”的問題在于它是一個功能,而不是一個獨特的品牌。比如美團或者apple就是一個獨特的品牌的名字,而不是一個功能。如果你有實力壟斷市場,比如,新浪微博在壟斷後就把名字簡化成了“微博”,這很強大,把功能本身做成了品牌。可如果沒有壟斷市場的能力,就不要用功能作名字了。今天大衆點評并不能壟斷對餐廳的點評,比如外賣同樣積累起了龐大的餐廳點評,更何況,還有太多其他行業的點評内容,比如酒店,商品。
接下來,美團為什麼在現在改名字。 看起來,這是美團“品牌統一、流量統一”的一系列動作中的一個相對靠後的水到渠成的動作。
那先要問,為什麼美團要統一品牌?分開不好嗎?當初不是還把美團電影改成了貓眼電影嗎?現在卻要反向操作。
統一品牌的一大好處是省錢,尤其是美團這樣的泛平台。段永平曾經說,就算一個名字裡多一個字,就要多費一千萬的廣告費,那就更不用說兩個、三個名字了。馬占凱有一個簡化測算,一個廣告想達到人盡皆知,大概需要花十個億,如果把這十個億分成3份打3個品牌,很可能3個都挂掉了。就像燒水,要把所有的火力集中到燒開為止,能量越集中越好。
美團志在“生活”,進入的垂直行業太多,不可能每個行業一個名字,用美團來涵蓋、來統一、來帶動,幾乎是華山一條路。并且由于美團已經證明了其執行力,也有力量用一個名字來承擔所有業務在品質上出偏的風險。當然,反過來,這對美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極大的壓力,不能發生個别業務砸了“美團”這鍋湯的事。
所以摩拜單車改成了美團單車,榛果民宿改成了美團民宿,“美團點評”必須要成為“美團”。
一個關鍵點是去年用“美團黃”這種顔色去統一所有美團業務,車和app的顔色,騎手的衣服,logo的顔色,讓人一見美團黃就想起美團。通過獨家占領一種大自然的顔色,與美團品牌強綁定,實現在人的本能這個級别的,潛意識中的品牌曝光和品牌統一。
循着這個思路,作為一個外人,不負責任的鬥膽提個問題。至今大衆點評app沒有體現“美團”品牌,也沒有展現美團黃,這跟美團要統一品牌顯然是違和的。美團官方說大衆點評“保持獨立發展”,這僅僅是因為,大衆點評是一個比美團更早誕生的品牌而不應舍棄嗎?
本質上這是個曆史問題,美團和大衆點評剛合并那會兒,尤其大衆點評創始人張濤還做過一段時間聯席CEO,那會兒還有兩家公司彼此沒有打通的障礙。可如今5年過去,大衆點評就是美團的一個部分,而不是另一家實體。它的定位就是内容,要融入美團的本地生活服務生态。
組織架構上,大衆點評是美團的一級部門,且由王慧文負責,據說老王和點評團隊每周開會。老王是一手帶大美團外賣的聯合創始人,他更有能量把點評跟美團生态協同起來,這不是一個随意的人事安排。點評也一直在自然延展,比如推出必吃榜和黑珍珠,加大與MCN内容機構的合作,要做内容平台,吸引新用戶及用戶時長。
2015年的時候美團和大衆點評還是兩口子,并購之初互相磨合,小夫妻還在意各自的獨立性。如今5年了,力量消長了,習性磨順了,真正一家人,一家人自然有一家之主,自然要“一盤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