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村裡有個女兒阿蓮,嫁到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裡去了,那是一個很落後的窮苦山村,據說前幾年才通了電。
剛開始得知女兒要嫁的地方如此偏遠落後,加上覺得阿蓮的男朋友脾氣急躁,父母攔着說什麼也不同意,可是戀愛中的阿蓮哪裡聽得進勸,和父母大鬧了一場,說父母如此勢利,才會把人看得那麼低。父母氣頭上,說你要嫁,以後有什麼事别回來哭給我們看,回來我們也不管。
阿蓮扔下一句,我以後是死是活都不用你們管摔門而去。
别人勸阿蓮的父母,女大不中留,随她去吧。吃了苦自然就知道回頭了。
阿蓮的父母何嘗不知道這道理,可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懂,婚姻是關乎女兒一生的幸福,哪裡是說回頭就能回頭的。
他們擔心的事最終還是發生了,阿蓮懷孕了,生米煮成熟飯,父母隻得點頭同意。
戀愛時阿蓮和男朋友兩人在城裡打工,日子還過得去。女兒出生後,因為沒有老人幫照看孩子,阿蓮不得不辭職在家帶孩子,可是尿片奶粉,柴米油鹽,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這使得他們的生活馬上陷入了捉襟見肘的境地。阿蓮的丈夫原本就懶,現在暴躁的脾氣也越發突顯出來,工作也做得不好,阿蓮就勸他改改,可是伸手要錢的人哪裡能說得給錢的人,兩人便開始争吵不休,甚至到了動手的地步。
起初阿蓮硬撐着沒和家裡訴苦,隻是做母親的又如何看不出女兒臉上的憔悴和苦楚,偷偷把自己攢下來的錢塞到她手裡說,别苦了孩子,再不行,把孩子帶回來給我幫帶吧,不然還能怎麼辦。聽了母親的話,阿蓮的眼淚奪眶而出。
孩子送了回來,一呆就是幾年。阿蓮的父母也沒開口和她要過半毛錢生活費。
但是阿蓮的日子并沒有好起來,他的丈夫在她二胎懷孕期間出軌了,三天兩頭不見人影,多問幾句,還招一頓罵。
阿蓮的姐妹勸她不如離了,看着襁褓裡的孩子,阿蓮實在狠不下心。隻是這次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厚着臉皮把孩子送回娘家了。城裡的生活負擔不起,就帶着兩個孩子回婆家去了。阿蓮回來接孩子的時候,她的父母背過臉去擦淚,偷偷在給孩子打點的行李裡塞了幾千塊錢,還給孩子備了好幾套衣服,尿片奶粉。
阿蓮知道這幾千塊也是父母的血汗錢,說什麼也不肯要,可是父母說,孩子小,花錢的地方多,要留點錢在身邊才行。
阿蓮紅着眼睛說,你們不怪我嗎?當初我說那些傷你們的話。
父母笑笑:怪,可是你終究是我們的女兒,我們隻希望你過得好。
明明知道是你自己選擇的生活,卻一直在為你的選擇埋單,這就是父母,哪怕在你面前撂下多少狠話,自己心裡下着雨,可也會傾盡全力為你撐起傘。
(二)
阿練家三姐妹,到了第四個,終于有了個弟弟,過去農村裡重男輕女,父母自然對兒子更疼愛些。阿練是老大,所以很多時候,家裡的家務重活都落在她肩膀上,挑水做飯,砍柴喂豬,她早早就體會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的意義。
阿練初中畢業後就跟着鄰居的大姐出去打工了。一幹就是幾年,期間也寄了些錢回家。
二十三歲那年,由熟人介紹,阿練準備和村裡一個小夥子結婚,那年剛好也是弟弟考上大學,可謂雙喜臨門,阿練尋思父母該給她準備一個熱鬧的婚宴吧。可是父母卻說,弟弟上大學的費用一年好幾千,咱家這酒席就不辦了吧。就請家裡的兄弟姐妹過來吃個飯,做個簡單的儀式就好了,該按習俗給你們準備的東西我們都給準備好,你看行嗎?
阿練的心一下子冷了,堵着氣淡淡地說,都不辦酒席還要東西做什麼。
父母自然聽出女兒的不高興,但是要擺酒席就意味着花萬把塊錢,連同兒子的學費就要差不多兩萬塊,一下子實在拿不出這錢,所以也無法顧瑕她的感受,加上本也不善言詞寬慰,就由着事情過去了。
阿練就這樣嫁了,帶着一股怨氣,所以即使隻是在同一個村裡,相隔不遠,她都極少回娘家。
結婚後第二年,老公外出打工,留阿練在家帶孩子,阿練和公公婆婆關系處不好,就想着趕緊建個自己的房子,不用每天和公公婆婆相看兩厭,可是手裡的積蓄不夠,隻好硬着頭皮回娘家借。
父母聽了,也沒說什麼,第二天就把五千塊錢放到她手上,說,這五千塊錢裡有兩千多是以前你寄回來的,我們都幫你存起來呢,你拿回去建房子吧,多出來的兩千多塊也算爸媽給你的,不用還了。
阿練原本都做好心理準備——要是父母不願意借這個錢,她就厚着臉皮提出拿回以前自己寄給父母的錢,畢竟她始終因為父母對她不冷不熱的态度耿耿于懷。沒想到父母這般慷慨,倒讓自己臉紅耳赤起來。
有時候你以為父母心裡根本沒有自己,以為他們吝啬,其實他們隻是希望能替你精打細算。父母的愛有時也像一筆積蓄,一點點地累積起來,也許他們從來沒有告訴過你,但是隻要你需要,他們一定會毫無保留的給與。
(三)
幾年前爸爸曾想把舊房子拆了重新建起來,到後面這事就不了了之了。我問他怎麼不建了,他說建起來也不過住個十幾二十年,你們也不可能回來住了,咱家也沒兒子守這個房,就不浪費錢了。我驚訝于爸爸還這樣子承家業的老頑固思想,酸酸地回他話,幹嘛非要有兒子才能建房?難道你還覺得養兒才能防老?
爸爸說,其實,我們也知道養兒不一定能防老,甚至還要啃老,幫他建房娶媳婦,其實不過是想讓他守住這個家,守住一點血脈而已。以後不管你們什麼時候回來,家還是在的。
聽了爸爸的話,我才恍然大悟:有些陪伴和安慰,作為女兒的是做不到,如果家裡有個兒子,心裡有了念想和寄托,何嘗不是一種慰藉!看着一代代的血脈相傳人丁興旺,也許就是父輩最大的成就感吧。而如果沒有,也将是終生的遺憾吧。
我以為當年爸爸想要個兒子隻是為了繼承血脈,是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的思想作祟,還為此耿耿于懷,到了現在,才開始明白,家裡有位兄長,家裡的根就永遠都在,哪怕有一天父母老了,走了,作為女兒的我們,身後永遠還有一個叫娘家的地方,而兄長就是那個家的守護者。
我結婚時,按照村裡的習俗,娘家人吃過婚宴後都要組織鄰裡鄰居的兄弟姐妹去新郎家看看,人去得越多越好,爸爸便端着酒,一桌一桌,一邊敬酒一邊遊說人家,硬是湊了幾十号人來,滿滿的兩個客車,剛開始我以為那隻是湊個熱鬧走走形式,不必大費周章。
後來才知道,來的人越多,越代表女兒的娘家都是諸多兄弟姐妹相互幫襯的,暗示新郎萬不可欺負我女兒,也等于告訴女兒,無論何時何事,娘家都是你的堅強後盾!
在父母心裡,關乎女兒幸福的每個環節都不是小事。
我沒結婚前,除夕在家和爸媽貼貼對聯,看看春晚,坐等零點準時收兩老的利是紅包。初一陪老媽包包粽子,閑話家常。那時候的我愛說愛笑,一個人都當得三個人講,所以家裡還算熱鬧的。
我結婚後,逢年過節也會回娘家吃個飯,可是因為姐姐們也都各自成了家,帶孩子回家聚在一起吃了飯就各自散了,留下兩老面對着滿桌的殘羹冷炙,剛才還兒孫繞膝的熱鬧景象,此刻竟如夢境醒來,幸福也随之消散殆盡,隻剩滿屋的清冷如噎哽喉難以下咽。
結婚後回娘家的女兒,就像變成了客人,爸媽似乎再也沒有挽留的理由,畢竟女兒婆家也有老人小孩,爸媽也沒有了叨叨絮絮的時間,畢竟相聚太短,隻顧着給女兒張羅吃喝的東西,恨不得把家裡能給的東西都給你打包帶走,連坐在一起說些家長裡短的機會都少之又少。陪伴自己的父母,變成了出嫁的女兒最難做到的事情,也變成了藏在心裡的一根刺,一觸碰到便隐隐作痛。
都說嫁出去的女兒 潑出去的水,其實潑出去的又何止是水呢?水潑出去那刻,也意味着父母今後所有的不舍,也隻能是站在門口的揮手送别,意味着父母今後再多的孤苦,也隻能生生地壓進心底,而他們唯願你從此有個依靠。
誰說過,結了婚的女人,在婆家是外人,在娘家是客人,但是我們卻知道,父母從未把女兒當成客人——每次回家總是把我的袋子塞得滿滿當當的;心疼你帶孩子辛苦總是希望能替你分擔些事情,總是對女婿客客氣氣隻希望他能善待女兒.......娘家就像女兒的心靈歸宿,不管什麼時候,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随時敞開懷抱溫暖着女兒。
來源:簡書 作者:胖小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