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康熙皇帝,相信很多人都會感覺很熟悉,因為關于這位皇帝的影視劇非常多,其中最火熱的莫過于《康熙王朝》。
其實,除了影視劇中飾演的情節,康熙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事迹。
據清史記載,康熙皇帝曾在皇宮内,用30名宮女進行秘密的“人體試驗”。
在這次實驗的過程中,有4名宮女不幸身亡,而實驗的成果卻造福了萬千百姓。
那麼,康熙為何要用這些年輕的宮女做實驗?為什麼說,這一成果造福了百姓呢?
清初頭号殺手:天花清軍入關建立清朝後不久,國家曾爆發過多次大規模的天花疫情。
在那個年代,天花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緻死率極高的疾病。
普通人一旦感染天花,就要到鬼門關走一遭,因此能扛過天花且康複的人,寥寥無幾。
即使經曆九死一生能夠康複,身體素質也會受到影響,同時還會落下滿臉的麻子。
那一時期,天花肆虐讓百姓苦不堪言,但更令皇帝擔憂的是,這天花不僅在民間傳播,還蔓延到了軍中,不少八旗将士都“出痘”了。
而這些八旗将士之所以“出痘”,是因為入關之前,他們長期生活在冰天雪地、氣候惡劣的環境。
入關之後忽然進入溫熱的環境,就容易“水土不服”。
很多将士征戰沙場多年都活了下來,但感染天花後卻不幸去世,例如滿清名将多铎。
多铎是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為人殘忍好戰,所向披靡,為清朝打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十六歲那年,多铎因為感染天花突然去世,估計這位名将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死得這麼“窩囊”。
說來也是好笑,天花在軍中肆虐,鬧得軍心惶惶,這也讓先前很多請纓作戰的王親貴族,開始抗拒出征。
眼看着這些連打仗都不怕的将士,卻對天花聞之色變,皇帝自然也是急得不行,畢竟,在那個年代,國防安全才是朝政穩定的基礎。
于是,曆屆皇帝都想方設法,試圖控制天花的蔓延,不過,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并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根治天花。
直到康熙皇帝即位後,清廷仍然籠罩在天花的陰影下,因此康熙也試圖解決這一難題。
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根治天花談何容易,還不等康熙找到抑制天花的辦法,他的皇子皇女們已經慘遭天花“毒手”,不幸離世。
為了不讓悲劇再次重演,康熙便決心要在全國範圍内防治天花,讓皇家子弟、王公大臣、普通百姓再也不懼怕天花。
也就是從康熙這裡開始,清朝人開始對天花“主動出擊”,朝廷對于天花的防治,也由簡單的隔離,變為防治結合,整個應對措施更加系統化了。
為了盡快找到防治天花的辦法,康熙命禦醫院成立專門的“防痘科室”,從民間征集名醫,幫助朝廷防痘抑痘。
此外,基于對天花傳染性超強這一特點,康熙比前幾屆皇帝更重視隔離制度,并親自設計,優化了隔離制度。
相傳,康熙十六年(1677 年)巡幸塞北,經過熱河時,意外發現了這是個避暑的好地方。
考慮到這個地方剛好臨近清朝邊界,又氣候宜人,便将這裡設為避暑避痘的行宮。
此外,康熙還頒布诏令,通知沒有得過天花的蒙、藏、回、維等上層貴族。
如想觐見皇帝,可在每年的7月份提前到熱河,9月份跟皇帝一起入圍場狩獵。
這樣一來,即避開了天花發作期,又實現了大清朝與其他各部族的友好往來,可謂一舉多得。
挑選30位宮女做實驗在與天花鬥智鬥勇的過程中,康熙可謂用盡了一切辦法,他甚至派人請來了外國的傳教士。
原本希望通過傳教士,了解國外有沒有根治天花的辦法,但傳教士也并不知道,如何才能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
康熙隻好繼續尋找其他路子,一個偶然的機會,康熙聽說民間有一種特殊的治療辦法:種“人痘”。
所謂的種“人痘”,就是将患天花之人的痘液擠出來,轉移到未感染者身上,這個未感染的人,就會對天花産生抵抗力,不再得天花。
這樣種“人痘”的方法,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接種疫苗,健康人通過接種疫苗的方式,對病毒産生抗體。
康熙得知這一方法後興奮不已,但他也擔心,這樣的“土方子”,到底能不能奏效。
為了确認這個治療方法是否有效,康熙決定做一次人體實驗,親自驗證。
既然要做實驗,那肯定是需要活體實驗對象的,他不願讓尊貴的阿哥格格們冒險,便命人找來了30位宮女。
一切準備妥當後,這些宮女被管事的人送到了一個專門的“實驗室”,康熙也就開始了這次“人體試驗”。
在實驗的過程中,這些宮女被種上了“人痘”,身體開始發生變化,出現了天花的種種症狀,而禦醫們則時刻記錄下這些變化。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有4名宮女因病情嚴重不幸去世,剩下的26位則活了下來。
以現代的概率學來看,這次實驗的成功率高達86%,這樣的結果讓康熙十分滿意。
但康熙一向謹慎,為了确保孩子們的安全,他顯然還需要将這一療法繼續優化。
康熙根據這三十名宮女的實驗數據,又命令禦醫開展了數十次的實驗。
而為了驗證這一療法的普适性,康熙前後大約征集幾百名宮女,進行後期實驗。
經過禦醫和宮女們的不懈努力,這一“種痘”的療法終于成熟,于是康熙便下令,将這樣的方法在皇宮、軍中、民間廣泛推廣。
實驗結果造福百姓此後,宮中禦醫和民間郎中按照皇帝命令,紛紛推廣這個接種疫苗的治療方法。
民間百姓見皇家子弟都用了這種方法治療,也開始紛紛效仿,随着“種痘”的人越來越多,清朝的天花患者也就越來越少。
至此,清朝天花肆虐的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無數黎民百姓因此保住了性命。
要說康熙皇帝的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通過這一方法消除掉天花對大清的威脅後,他又開始給鄰國幫忙了。
1724年,康熙派宮中禦醫前往蒙古,給蒙古人推行“種痘法”,蒙古人種痘後,發現效果很好,便對康熙皇帝感激不盡。
禦醫們回朝時,蒙古人為了感謝清朝的幫助,讓他們帶回了很多馬匹、皮毛等,康熙幫助鄰國“抗擊疫情”也成為了一段佳話。
對此,康熙本人也十分自豪地說道:
“大清初期,人人都害怕天花,朕得到種痘方子後,衆多子女以及你們的子女,都因為種痘安然無恙。”
“如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都奉命種痘...”
康熙之所以這麼自豪,是完全有底氣的,因為在他的努力下,天花的死亡率下降到了百分之一。
而在同時期,歐洲的天花還在大爆發,成千上萬的人還在因為天花死去。
可見,康熙對于治療天花,的确是有一手,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他最初誓要戰勝天花的決心!
而他之所以能下這樣的決心,大概和他的童年經曆有關...
因得天花坐上皇位康熙皇帝,全名叫愛新覺羅·玄烨,是順治皇帝福臨的第三個兒子。
順治十七年年底,順治皇帝二十二歲,由于就要過春節了,宮裡宮外張燈結彩,新年的氣氛逐漸熱烈起來,然而,不幸的是順治皇帝忽然染上了天花。
一時間,為了慶祝春節的彩燈、春聯、門畫全部被撤下,宮裡也發出诏令“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
為了讓皇帝盡快痊愈,宮中甚至供奉了痘神娘娘,各宮嫔妃和皇太後紛紛為順治祈福,希望他能度過難關。
然而不幸的是,順治最終沒能扛過去。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年僅二十三歲的順治帝忽然駕崩。
在此之前,順治也沒有想到自己會突然得病,因此也就沒有早早考慮,要立哪個皇子繼承他的皇位,直到長卧病榻,他才開始考慮這個問題。
當初順治比較看好二皇子福全,表示想立福全為太子,而順治的母親——孝莊皇太後則認為,三皇子玄烨更适合繼承大統。
二人商議多次後,仍沒有達成一緻意見,便約定找一位中間人來進行“調解”。
這個人一定得态度中立,并且不能與這件事有利益牽扯,幾番讨論下,順治和母親決定讓欽天監當差的湯若望,聽聽二人的意見。
湯若望是西洋傳教士,在清廷任職多年,與順治皇帝、孝莊皇太後關系親密,是個很好的中間人。
湯若望聽完皇帝和皇太後的意見後,簡單粗暴地說道:“皇三子玄烨最合适。”
順治和孝莊皇太後聽到這話後面面相觑,湯若望随即解釋道,三皇子玄烨得過天花卻活了過來,他具備終身免疫力了。
順治畢竟是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君主,對一些神學多少有點相信,他認為,玄烨也許是天選之人,于是便改變主意,打算立玄烨為太子。
尚且年幼的玄烨,當然不會想到,自己會因為得了天花而成為太子。
順治駕崩後,還不滿八歲的玄烨身穿一身孝服,坐上了專屬于皇帝的龍椅,成為日後名垂青史的康熙皇帝。
也許有人會說,玄烨很幸運,因為得了一場病,就輕而易舉地做上了皇帝。
其實,對于玄烨本人而言,得天花的經曆非但不幸運,還讓他深受折磨。
玄烨出生那年,正是天花大規模爆發的時候,皇家為了讓皇子免受天花侵襲,便安排乳母帶着他到西華門外的一座宅子“避痘”。
兩歲那年,玄烨還是沒能躲過這場災難,患上了天花,臉上長了很多痘,情況十分危急。
好在乳母和正白旗漢軍包衣曹玺之妻孫氏日夜守護在他身邊,精心照顧他,才将它從天花的魔掌中救了回來。
雖說玄烨戰勝了可怕的天花,可天花帶給他的陰影卻一直伴随,讓他對天花恨之入骨,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因為天花讓他臉上留下“麻子”,從此“破了相”,與同齡皇子相比,他自然在顔值方面就差了一大截。
二是因為他長期在宮外避痘,導緻年幼的他與親生父母長期分離,雖說有乳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可孩子終歸是需要父愛和母愛的關懷。
三是因為,後來即使他身體痊愈,回到了紫禁城,但天花也還是時常“光顧”清朝皇宮。
在玄烨的童年記憶中,要麼是宮中出現天花,整個宮裡都搞起各種“防疫”措施,要麼就是父皇因為要“避痘”,離開皇宮。
總之,因為天花這個讨厭的家夥,他與父皇親近的機會并不多。
最後,一個讓玄烨對天花恨之入骨的主要原因,則是天花最終奪取了父皇的生命。
年幼的孩子,眼看着父皇被天花折磨的不成人形,最終失去性命,讓他怎能不痛恨天花呢?
結語縱觀康熙皇帝的一生,可以說他與天花糾纏了半輩子。
而在曆屆皇帝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他能研制出抑制天花的療法,足見其能力超群!
至于因為“人體試驗”犧牲的這些宮女,有人說她們被康熙殘害,死的無辜,也有人說她們造福後世,死得其所。
在所謂的“封建”王朝,宮女是皇家的私有“物品”,皇帝如何安置她們,我們難以評判其對錯,但從這次實驗的成果來看,康熙無疑是有功的!
編輯:藍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