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27年後,韓、趙、魏三國廢掉晉靜公,将他遷到端氏縣,并且瓜分了晉國殘存的土地,至此那個曾經稱霸春秋時期的晉國徹底滅亡了。那麼問題來了,韓、趙、魏原本都是晉國的臣屬,為何能夠“以下克上”,實現“三家分晉”呢?
一、晉國的内亂
這件事還得從春秋時期說起。晉獻公在位時期,采納大臣的建議,将晉國的那些公子們全部誅殺。原來晉獻公的先祖受封于曲沃,不是晉國的正統,晉獻公的父親晉武公在位時期,篡奪了晉國的國君之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防止出現新的動亂,晉獻公才對自己的親族下手。這種做法雖然有利,但也有弊,嚴重削弱了公族的力量。
後來,晉獻公寵愛骊姬,他聽信骊姬的讒言,逼死了太子申生,迫使公子重耳、夷吾逃亡,這就是著名的“骊姬之亂”。然而在晉獻公死後,他和骊姬所生的兒子奚齊未能繼位就被殺死。卿大夫裡克先後殺死奚齊、卓子,又将骊姬活活打死。接着裡克派人邀請重耳回國繼位,但重耳根本不敢回去,因為此時晉國的卿族已經崛起。
二、六卿的崛起
之後,夷吾回國繼位,即晉惠公,他殺死了裡克。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終于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繼位。晉文公即位後,那些跟随自己流亡的臣屬受到了重用,其中有兩個人非常重要,他們分别是趙衰、魏犨。趙衰就是趙國國君的先祖,魏犨是魏國國君的先祖。至于韓國的先祖韓厥,他是在晉悼公時期才顯赫起來的。
為什麼說晉文公會導緻晉國的衰亡呢?原來晉文公在即位後,設立了三軍六卿制。六卿原本是軍隊的主要将領,可是後來卻逐漸執掌政務,成為了出将入相的實權人物。六卿按照“長逝次補”原則,輪流執政,主要有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家族。
三、君權的衰落
在這個過程中,卿族之間不斷爆發矛盾,後來隻剩下六大家族,分别是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與此同時,晉國國君的勢力日漸衰微,甚至發生了國君被廢、被殺的情況。晉靈公就是被來自趙氏的趙穿所殺,晉厲公則是被栾書、中行偃廢殺的。晉平公時期,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晉國時,曾與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交談,他後來說道:“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
公元前526年,晉昭公病死,“六卿強公室卑”。後來,範氏、中行氏敗亡,智氏也被韓、趙、魏瓜分。晉出公在位時期,想要重振國君的權力,結果反而被韓、趙、魏三家圍攻,被迫逃亡,最終死在半路上。此後,晉國的國君完全成為傀儡。到了晉幽公時期,晉國隻剩下绛、曲沃兩座城池,他甚至要去朝見韓、趙、魏之君。
參考資料:1.《史記》;2.《資治通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