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一個其實更應該持證上崗的崗位上,卻暗藏着大批‘無證從業人員’,這一崗位就是父母。
很多父母在自己還沒從孩子的角色中脫胎換骨,就榮升至父母一職。 當孩子表現為嗷嗷待哺稚嫩可愛的小樣子時,父慈母愛;當小家夥化身小惡磨狀況不斷時,便取一身獅吼功加持。這樣明顯不是正确的育兒打開方式啊,做父母難道不該學習怎樣與他們用正确的方式相處嗎?
小嘉今年三歲半,每次帶他外出,媽媽都會提着一顆心,生怕他再鬧事。小嘉媽媽說,不知為什麼也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媽,隻要他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人家不給或者媽媽不給買,就會坐在地上大哭,一直吵着要。爸爸媽媽對他打罵都不起作用,依然是每次出門都要鬧出不小的動靜。因為他這個性格,本來小夥伴們在一起玩兒很開心,現在大家隻要一看到小嘉出來,就躲着他一起撤到别的地方去玩兒了,為此小嘉媽媽也特别郁悶。
這種場景,在很多有小孩子的家庭裡司空見慣。有的家庭在孩子剛開始産生這種情緒時,父母為了制止孩子哭鬧,以妥協的方式來滿足他的需要,讓他養成了這樣的處理方式。有的則是父母根本沒關注到孩子的情緒,隻要一聽他哭鬧,便不分清紅皂白,直接訓斥甚至揍一頓,簡單粗暴地用權威壓制孩子。
孩子對沒得到的東西哭,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
這種企圖用哭鬧發洩達到目的的行為,如果是偶發情況,比較正常。但是,每次都這樣,一定是親子溝通方面出現了問題。
父母可能會認為自己的處理方式很有道理,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正是這種簡單粗暴的“為你好”式的親子溝通方式,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态度,完美地将孩子推向了跟你對着幹的隊伍當中。
所謂拼爹,就是拼父母的自我成長。
在成為父母前,我們都不懂教育,可是當這個可愛的天使般的小家夥降臨之後,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及時開啟自我成長的學習之旅,通過學習及時掌握養育孩子過程中所需要的十八般武藝。
如果父母善于用尊重的方式正确的溝通,孩子就會比較好說話,就會更願意與父母合作。反之,一個不懂得用尊重孩子的正确方式與孩子溝通的父母,一個不注重孩子感受,又不肯學習成長的父母,怎麼可能獲得孩子的合作呢?
前面提到的小嘉,如果在他得不到東西就哭鬧這種行為出現的第一次,他的父母能用正确的方式溝通并解決好,後來他就不會變本加厲,越鬧越兇了。當問題一再出現時,情況會變得比先前更為複雜。解決這些複雜的情況需要一些溝通技巧,在《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聽》一書中,給出了一套解決複雜問題和沖突的五個步驟,如果掌握了這五步,與孩子溝通會變得輕松很多。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解鎖這個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讨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例:媽媽想知道你很想玩這個玩具,可是小佳不願意給你玩兒,你覺得有些傷心。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可是寶貝,你要知道,這是别人的玩具,我們應該尊重玩具主人的想法。
第三步:與孩子一起讨論,說出大家的解決方案。
不如先平靜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 媽媽覺得你可以試試拿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下來,你們交換着玩兒。
· 或者再去問問那個小朋友,你怎樣做他才能借給你玩一會兒。
(這時,讓孩子也盡量多想一些方案)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寫在紙上,并且不帶任何評論。
把你們所有想到的方法都寫下來,不要評論,也不要關注是否可行,就是全部先寫下來。
第五步:挑出可以付諸行動的方案。
最後從中挑出那些可以付諸行動的方案,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決定先試哪個方案。
如果這五個步驟能夠常常應用在你與孩子解決問題的溝通過程中,相信很快你就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變得懂事理,遇到事情不再一味亂發脾氣,而是願意與你合作,用更理性的方法解決問題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