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深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原文: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譯文:保存陣地的原形,造成還在原地防守的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貿然進犯。在敵人迷惑不解時,隐蔽地轉移主力。
釋文: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用計脫逃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典故:姜維撤退五丈原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于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
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着靈柩,秘密率部撤退。
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模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并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
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于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
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無獨有偶:晉明帝擲鞭甩追兵
東晉明帝時,大将軍王敦起兵造反,順江東下,進攻建康(今江蘇南京),謀圖篡奪君位,自己當皇上。消息早傳到明帝司馬紹那裡,為了平滅叛亂,司馬紹親率大軍迎敵。
兩軍相遇在鄱陽湖畔,紮下營寨。司馬紹自恃勇力,換了一身便裝,策馬到王敦大營來觀看虛實。守營将士見有一氣宇軒昂之士在營外轉悠,覺得蹊跷,忙報告主帥王敦。
王敦聽軍士們描述了一番長相,覺得那人很可能就是明帝司馬紹,忙令人備馬前去捉拿。王敦看見五名軍士正在騎馬巡營,忙令他們先出去攔截追擊那營外之人。
司馬紹正在觀察敵營情況,見營門大開,五名軍土策馬向自己撲來,知道大事不好,忙打馬往回奔。那五名軍士見所追之人逃跑,更加來了勁頭,催馬急追過來。
司馬紹在前面跑,五名軍士在後面追,雖說還有一段距離,但司馬紹怕萬一馬失前蹄,非被他們擒拿不可,便想法拖住他們。跑着跑着,來到一柳林邊,有一老太婆在茶館前賣水,茶館前有幾條岔路。
司馬紹心想,機會來了。他忙把手中馬鞭子扔在老太婆跟前,然後催馬拐到林子後跑了。老太婆看見一條耀眼的東西落在眼前,忙彎腰撿起,卻是一條馬鞭子。這馬鞭子不同尋常,上面嵌滿了寶石、金銀、翡翠。正在細細端詳,追趕的五名軍士沖到老太婆面前,發現不見了目标,忙下馬詢問,卻見老太婆在看一條名貴的馬鞭子,一把奪過來觀看起來。
那些普通士兵哪裡見過如此名貴的馬鞭子,個個争相觀看,早把追人這一事丢在腦後,直到王敦帶人追來了,才想起自己的任務。但再打馬追趕時,司馬紹早已跑得臨近自己的大營,追不上了。氣得王敦奪過馬鞭,一人“賞”了他們幾鞭。
司馬紹急中生智,用常人難以見到的稀有之物吸引追兵的注意力,終于赢得了一點寶貴時間,脫離了險境。
其他:畢再遇懸羊擊鼓
宋朝開禧年間,宋朝與金國進行戰争,宋朝許多将領都吃了敗仗,隻有畢再遇不止一次打勝了。
曾經有一次與敵人交戰時,畢再遇考慮敵兵來的一天比一天多,自己的兵少,很難與敵人較勁。為了保存實力,便在一天夜裡率領軍隊撤退了。畢再遇擔心敵人知道宋軍撤退,會來追殺,于是命令兵士将旗幟留在營寨,并将數十隻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讓倒挂着的羊的前腿放在鼓上,羊腿拼命蹬踢鼓面,鼓聲隆隆不斷。敵軍并沒有感覺到宋營是空營。又再相持了一整天。等到敵人發覺,再要追擊時,畢再遇的軍隊已經跑遠了。
創作(碼字)不易,難道你不關注、轉發并贊一下麼???更多知識與娛樂,盡在“三人聚衆”(八大平台都一樣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