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除法2教案?第1課時▶教學内容,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除法2教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第1課時
▶教學内容
教科書P13例4,完成教科書P13“做一做”,P15“練習三”第1、3題。
▶教學目标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号,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曆分一分、說一說、填一填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滲透模型化思想,體會所學知識的價值。
▶教學重點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教學難點
在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若幹。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活躍課堂氛圍
師:大家去過四川嗎?它是咱們中國的一個省,它有一個美譽,叫“天府之國”。四川有一種世界稀有的動物,也是我們國家的國寶,大家知道是什麼動物嗎?
【學情預設】大熊貓。
師:大家的知識真廣泛。那萌萌的大熊貓最喜愛的食物是什麼呢?
【學情預設】竹子,竹筍。
師:大熊貓最愛的就是鮮嫩的竹筍了。飼養員叔叔為大熊貓準備了一些新鮮的竹筍。你能把這些竹筍平均分給4隻可愛的大熊貓嗎?[闆書課題:除法(1)]
二、動手操作,鞏固平均分課件出示教科書P13例4。
師:“平均”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學情預設】就是要每個盤子裡放的竹筍一樣多。
師:請用自己手中的小棒代替竹筍,書本代替盤子,擺好4個盤子,平均分一分,看每個盤子裡放幾個。
教師在巡視中觀察學生的不同分法。
師:誰願意與同學們分享一下你的分法?
指定學生分享自己平均分的過程,表述自己分得的結果。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闆書: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裡,每盤放3個。
同時課件出示結果。
三、自主嘗試,表征突出含義,介紹除法
師:你能将“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裡,每盤放3個”這件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學情預設】有的學生無從下手,有的會想到用學過的方法表示。12分成3,3,3,3;12-3-3-3-3=0。有的預習過或見過除法,有一定的經驗,但對概念還是模糊不清的則會嘗試12÷3=4或12÷4=3。
教師組織學生分别說出自己所寫算式的含義,闆書學生有代表性的表示方法,在學生選擇不同表示方法時,及時評價與鼓勵。
【設計意圖】通過讓每個學生進行算式表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因為表述方法的不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是否有統一的方法來表示平均分。
師:同學們寫的算式,盡管形式不同,但都表示同樣的含義,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裡,每盤放3個”。
師:大家的方法各種各樣,而且有的方法如果不加以說明,别人都看不明白,怎麼辦呢?
【學情預設】選擇統一的方法來表示。
師:在數學上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有這樣的一種表示方法——除法。1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J.H.Rahn)在他的《代數》一書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闆書除法算式: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
除号
師小結:“÷”是我們學習的新的運算符号,叫除号,表示平均分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用一個算式來表示。12表示的是要平均分的數量,寫在除号的前面;4表示的是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号的後面;3表示的是分得的結果,寫在等号的後面。此算式表示“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裡,每盤放3個”。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師:誰能再來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中12、4和3分别表示的是什麼?
【學情預設】12表示一共有12個竹筍,4表示平均放到4個盤裡,3表示每盤放3個竹筍。
【設計意圖】把除法算式與平均分竹筍的情境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了解除法的含義。讓學生經曆除法的建構過程,感受學習除法的價值。通過明确算式中的數與平均分的對應關系,強化對除法含義的理解。同時解除學生對“12÷4=3”與“12÷3=4”這兩個算式的疑惑,有助于學生根據題意選擇合适的算式表達。再次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通過相關數學曆史的滲透,增強學生學習除法的興趣。
師:了解了除法,接下來我們讀一讀下面的除法算式吧!
課件出示教科書P15“練習三”第1題。
學生自主讀一讀。教師指定幾名學生讀一讀。
【設計意圖】及時對新授内容進行鞏固,加深印象。題目中出現了7÷7=1,讓學生初步感知除法中被除數和除數可以是相同的,結果是1。
四、多次實例練習,加深對除法的印象
1.完成教科書P13“做一做”第1題。
師:你從圖中看到了哪些信息?
【學情預設】有15條魚,要平均放到5個盤子裡。
【教學提示】要讓學生體會為什麼用連一連。感受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定,并不是随意的。師:現在沒有實物,你該怎麼去解決呢?
【學情預設】圈一圈。
師:幾條魚圈在一起呢?題目中有明确指示嗎?
【學情預設】沒有。圈一圈不能很快知道幾條魚該圈在一起。這時候選擇圈一圈不好,我們應該選擇連一連。
師:獨立完成,并根據自己分得的結果完成下面的算式。
指定一名學生說出自己的解答思路。并說一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義。
師: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用“15÷5=3”這個除法算式來表示呢?
指名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再次回顧平均分活動。這一課時都是以“等分(分配)”進行除法意義的教學。等分活動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很容易跟“包含”混淆。在這裡學習除法意義的同時,複習之前的“包含”的方法,再次體會“等分”和“包含”的區别,有助于後期的學習。
2.完成教科書P13“做一做”第2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同桌間互相說說除法算式中每個數的含義。
【學情預設】先分一分或者畫一畫,然後根據分得的結果完成除法算式,并說一說除法算式中的數各表示什麼,鞏固除法的含義。
3.獨立完成教科書P15“練習三”第3題。
同桌之間交流各自的想法,互相促進,互相糾正。
請學生表述,其他學生注意傾聽和補充。
【設計意圖】鞏固對除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内容。同時這一題也完成了從實物表征到圖形表征的遞進,既達到了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又為學生在今後解決問題時運用畫圖的策略來分析數量關系提供了樣例。
五、課堂小結
師:談一談,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新知識?這種表示方法好嗎?好在哪裡?
▶闆書設計
除法(1)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裡,每盤放3個。
12÷4=3
除号
讀作:12除以4等于3。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問“能不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除法算式中各個數表示的含義也是重點,這一課時主要是理解除法算式。學生有出現關注算式的計算而忽略它的由來的問題,需要加以引導,先平均分,再來寫算式,最後語言表達。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第2課時
▶教學内容
教科書P14例5,完成教科書P14“做一做”。
▶教學目标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除法運算的含義,明确平均分的包含情況也可以用除法來表示。
2.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除法的含義,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除法概念,進一步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小圓片20個。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鋪墊新課
師:老師手中有8個小圓片,要把這些小圓片分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分2個,可以分給幾個同學?請同學們注意觀察,看看我是怎樣分的。
【學情預設】每2個小圓片分給一個同學。
師:分給了幾個同學?
【學情預設】8個小圓片,每個同學分到2個小圓片,可以分給4個同學。
師:把剛才分的情況同桌之間再來說一說。[闆書課題:除法(2)]
【設計意圖】由簡單的、有提示性的問題引入,采用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回顧了所學知識,而且為學生設計了中間問題,起到了橋梁、鋪墊的作用,為學習新知打下了基礎,并為學生順利解決後面的問題提供了保障。
二、動手操作,引出表示方法
課件出示教科書P14例5。
師:你從圖中看到了哪些數學信息?需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學情預設】一共有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要求能放幾盤。
師:每4個放一盤是什麼意思?
【學情預設】每個盤裡面都隻放4個竹筍。
師:用小圓片代替竹筍,動手操作,并與同桌說一說操作過程和最後的結果。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同學給予指導。
學生分完後,教師請同學到黑闆前面來演示分的過程。(教師要強調4個4個地分,每4個放一盤,也就是每4個為一份)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明白該活動也是平均分的活動。因為已經有了用除法運算表示平均分的經驗,所以首先分析活動是屬于什麼活動,學生明白後會直接想到,這個平均分的活動是不是也可以用除法運算來表示。
三、建立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與除法算式的聯系
師: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可用什麼算式表示?
【學情預設】除法算式。
師:嘗試着寫一寫。
【學情預設】20÷4=5;20÷5=4。
師:20÷4表示什麼?
【學情預設】一共有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
師:那20÷5表示什麼呢?
【學情預設】一共有20個竹筍,平均分成了5盤。
師:“平均分成5盤”是已知的,還是要求的?我們已經知道了分成5盤嗎,還是這個“5”是我們分完後才知道的?
【學情預設】是我們把20個竹筍,每個盤子放4個,最後才知道分成了5盤。
師:那用“20÷5”來表示“20個竹筍,每個盤子放4個”(加上手勢),這樣列式好嗎?
【學情預設】不好。用“20÷4”會更好。
師:“5”表示什麼?
【學情預設】“5”表示能分成5盤。
師:真厲害!通過大家的努力,終于把這個平均分的活動用最合适的除法算式表示清楚了。那就是20÷4=5。(闆書:20÷4=5)
師:這個除法算式能完整表示平均分的過程。(邊引導學生說,邊指算式,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動與除法算式中各數的對應關系)
【設計意圖】讓學生大膽嘗試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平均分的活動。在列式的過程中很容易寫成兩種形式。利用好兩個算式,借助情境圖,産生沖突,動手操作,使學生明确:應将結果寫在等号右邊,即20÷4=5。
四、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師:結合這個除法算式說一說,被除數、除數、商是什麼?
闆書:20÷4=5
被除數除數商
【學情預設】被除數是總數,除數是每幾個為一份,商是分得的份數。
教師闆書:總數每份數份數
師:如果我想把20個竹筍,每5個放一盤,能放幾盤?
【學情預設】通過例題的學習,模仿例題的樣子,選擇擺一擺、畫一畫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師:列出除法算式,說一說算式的意思,并說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學情預設】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20÷5=4。被除數÷除數=商。
【設計意圖】介紹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後,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動與除法算式之間的聯系。結合情境讓學生嘗試歸納被除數、除數和商可以是什麼,初次嘗試抽象歸納,有了一定印象後,後面會用更多的經驗驗證學生的歸納,同時從概念出發潛移默化地分析,讓學生對這一類題有歸納的意識。
五、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完成教科書P14“做一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讨論。
分别說一說每個除法算式中的各個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對新知及時鞏固。
師:三個算式中的被除數為什麼都是12?
【學情預設】一共有12個小圓片,是把12個物品拿來分。
師:除數表示什麼?那商呢?
【學情預設】除數都是表示每份幾個。商表示最後分得的結果,即分成了幾份。
師小結: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來計算。其中,這個總數就是除法算式裡的被除數,每份幾個就是除法算式裡的除數,分得的份數也就是最後的結果,是除法算式裡的商。
2.完成教科書P14“做一做”第2題。
(1)同桌間互相說一說。
(2)指名學生回答,及時糾錯。
六、課堂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上節課通過平均分的等分活動建立了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動手操作,明确包含也是一種平均分活動,同樣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學生在根據平均分的包含活動寫除法算式時,會有沖突,寫成20÷4=5或20÷5=4。我借助情境圖讓學生動手操作此過程,分析并處理了該問題,讓學生明白平均分怎麼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結果應該寫在等号的右邊。在理解的過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聯系,養成規範書寫的習慣,同時為以後分析數量關系打下基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