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紅樓中最完美的男人是誰,那當然非林如海莫屬了。
林如海是何許人也?
原來這林如海之祖,曾襲過列侯,今到如海,業經五世。起初時,隻封襲三世,因當今隆恩盛德,遠邁前代,額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襲了一代。至如海,便從科第出身,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
四代列侯,說明林如海祖上四代,無論做人還是為官,都無錯處可挑,不但富貴至極,且人品上乘。
孟子說過: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意指富貴之家最容易因“驕奢淫逸”而出敗家子,将富貴斷送。林如海正是第五世,他不但沒有驕奢淫逸,而且能在如此富貴的環境下,清苦讀書,竟讀成了學霸,一舉而為探花郞(全國第三名)。
值得注意的是:林如海為林氏列侯的第五代,賈寶玉為賈氏國公的第四代,賈蘭為第五代。從後文賈府入不敷出的狀态來看,可知到了第五代林如海時,家境并不十分富裕,僅靠官俸度日。當然,這是後話。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這是有多難能可貴,無論多富貴的人家,都以能出舉子為榮,何況位登三甲。
經過了祖上四代的人品檢驗,本人又如此有才華,受皇上器重便是理所當然的事。因此,林如海被“欽點出為巡鹽禦史”。
欽點,即皇帝親自點名任命。稍微有點曆史常識的人應該知道,古代官員的任命,是吏部的事。皇帝欽點的現象非常之少。這說明林如海确實值得信任。由此也側面寫出了當今皇上是聖明天子,懂得知人善用。巡鹽禦史是肥差,是個容易讓人腐敗的官職,選中林如海,正是相信他的清廉,不會因私廢公。
出身、學識、才幹、人品,林如海都無可挑剔,堪稱完美男人。但就是這樣一樣受皇帝信任的完美男人,卻做了兩件大惡之事,無形中助推了賈府的敗亡。
第一大惡事,是對賈雨村的舉薦。位高權重,這是我們的普遍認知,其實位高之人,不但權重,而且責重,因為所行之事影響很大,所以需要慎重行事,不能想當然。
林如海聘賈雨村當家庭教師(西賓)時,賈雨村已經有過“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而被革職免官的黑曆史,且是“龍顔大怒”,皇上親自辦的。同朝為官,林如海不可能不知道這段過往,把這樣的人請到家裡當家庭教師,是不是一件風險極大之事?而且教授的還是女孩。
即便是不知道賈雨村的黑曆史,在聘請家庭教師之時,是不是應該深入調查一下?家庭教師都是要住進家裡的,不了解人品就領進家裡,萬一引狼入室怎麼辦?
由此可見林如海不是個善于識人的人,這也為他迅速離世埋下了伏筆:巡鹽禦史不是那麼好當的,想要保持清廉更難,如果不懂識人,分分鐘被人算計。
雨村進林家,作者用了一個“謀”字:“因聞得鹾政欲聘一西賓,雨村便相托友力,謀了進去,且作安身之計。”說明他是使了些手段的。
林如海能被賈雨村謀,就不能被下屬們謀?作者用詞是非常考究的,一個“謀”字,既體現了雨村的奸詐,又說明了如海的不察。
官場是個名利場,僧多肉少,想謀取名利的大有人在,以林如海的剛正且不懂得圓融,被算計下馬也是遲早的事。即使有皇上的信任,也是有限度的,所謂三人成虎,說的人多了,信任也會逐漸消失。
當然,把賈雨村聘為家庭教師,還不算多大的惡事,說林如海之惡,主要是把雨村推薦給了賈政。
不得不說,林如海有一顆感恩之心,在天地君親師的儒家社會,讀書人尤其尊重老師。書中沒有寫雨村教黛玉有沒有教出什麼成果,但林如海記住了這份師恩,并且想要回報。
此刻正思向蒙訓教之恩未經酬報,遇此機會,豈有不盡心圖報之理。但請放心,弟已預為籌畫至此,已修下薦書一封,轉托内兄務為周全協佐,方可稍盡弟之鄙誠。即有所費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勞尊兄多慮矣。
隻是因為要報恩,便做了舉薦之事,且是包辦型的舉薦:“周全協佐”、“費用......不勞多慮”。
為何要做得如此妥帖?這便是讀書人的迂腐:知恩必圖報,如此才心安,并不問報恩的後果。而且,做得越周全,自己越有面子。面子,也是讀書人最為看中的,後文中從賈政身上顯露無遺,林如海和賈政又關系最好,可見他們的價值觀相近。
正因為這次舉薦,賈雨村才得以任職應天府,并攀上了四大家族,進入權力中心。
我們知道,一個惡人的破壞力,取決于他所在的位置,位置越高,破壞力越強。村霸再怎麼惡,也隻能禍害一村之民,如果進入了權力中心,那就可能做出禍國殃民之事了。所謂國賊,就是這麼來的,有機會接觸國,才有可能實現竊國。
賈雨村任職應天府之後的所作所為,讀者都知道了,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林如海的舉薦。我不殺伯仁,伯仁卻為我而死,這便是林如海不識人且要面子而無意之中所做下的第一大惡。
林如海做的第二大惡事,便是把黛玉送進賈府。妻死女幼,對林如海來說,确實是一件棘手的事。
從先秦時期開始,社會對于嫁娶,就有了“五不娶”的限制。何為五不娶?《大戴禮記.本命》有記載:“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不取,亂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惡疾不取,喪婦長子不取。”取通娶,子指女子,有上述五種情況的女子,正常人家都不願意娶。
黛玉屬于第五種:喪婦長子(女)。
古代女兒的教育,都是由母親全權負責的,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相夫教子,即學會為夫管理後院,這樣才能讓丈夫全心全意地去打拼前途。說白了,對女孩的教育,就是為了未來嫁一個好夫婿,做一個賢德的好妻子。
賈夫人仙逝,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黛玉,她的教育誰來管?教育不好,将影響她的一生。
東漢何休在《公羊解诂 》中就尖銳指出:喪婦長女不取,無教戒也。用現在的話來說,母親早逝的長女,必定缺少教養,那麼說話行事都會不懂得戒律,形同潑婦。這樣的女孩,哪個正常人家敢娶?
于是,林如海接受了賈母的建議,把黛玉寄養在王夫人名下,接受良好的貴族教育,“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顧盼之憂。”
這條路是否行得通?林如海又犯了當初聘請賈雨村同樣的錯,沒有思慮周全。
這條路其實是行不通的。
首先是黛玉的病體不允許這麼做,且癞頭和尚勸誡過:“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林如海和賈政一樣,不信僧道之言,完全不當回事,隻能見父母,偏要把黛玉送去遠離父母之地,緻使黛玉果然如和尚所言,哭死了。
然後便是賈府寶玉這個人的人品問題,林如海沒能足夠重視。
上面反複說過,林如海和賈政的價值觀相近,賈政不喜歡寶玉,認定他将來是個酒色之徒。這一點,林如海是知情的,“黛玉亦常聽得母親說過,二舅母生的有個表兄,乃銜玉而誕,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極溺愛,無人敢管。”
黛玉之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必是林如海夫婦經常議論的,明知賈府有這樣一個頑劣的表兄,并且是喜歡在在内帏厮混的,又怎麼能放心把黛玉送過去?
由此可見,林如海是個迂腐且缺乏遠見之人,或者,他面臨困境無能為力,也許官場之事已讓他焦頭爛額,顧不上太多了,隻能把黛玉送走。
這一送,不但沒能解決黛玉的教育問題,反而把女兒送上了早逝之路。
從林如海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曹先生的價值傾向:讀書上進考科舉固然是條出路,但也不要讀成了迂腐之人,對僧道等儒學之外的學說,也要有所涉獵,即使不信,也要含敬畏之心。另外,讀書是為了長智,要把所讀之心轉化為智慧,識人,慮事,否則,看起來的善舉,很可能變成惡行。
關于林如海的迂腐,後面我們可以從賈政身上進一步見識到,這便是作者的獨到之處:再完美的人,也有他的局限性,讀者應全面立體地去看待書中的每一個人,不是簡單地用好人壞人來貼标簽。
特别說明:這次的紅樓解讀,是按照章節順序來寫的,主要摳文本細節,力求從細節中去發現容易忽略的地方,對人物和情節重新進行诠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從第一篇《紅樓一夢,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多少讀者誤入歧途!》讀起,這樣更便于理解。
往期回顧:
《紅樓夢》|紅樓一夢,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多少讀者誤入歧途
《紅樓夢》|木石因果:最是無情绛珠草
《紅樓夢》|甄士隐和賈寶玉:百無一用是書生
《紅樓夢》|好了歌到底是什麼歌,為何甄士隐一聽就徹悟了?
《紅樓夢》|賈雨村:他被讀者憎恨,卻是紅樓中最正常的男人
《紅樓夢》|嬌杏的成功人生裡,隐含着作者對钗黛的态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