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三十年,才知道一直把"明"這個字理解錯了。
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明,日月明,太陽和月亮是光明,合在一起就是明"。
我一直是這麼記的,但今天才知道,明字左邊那個日,根本不是太陽,而是"囧"!
因為我看到了"明"被簡化之前的樣子:
不管是甲骨文、金文,還是小篆,明字左半邊,都不是"日"字,因為日的字形是這樣的:
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明字左半邊那個,一直是"囧"字的微變形。
漢字從小篆演化到隸書的時候,把"明"字左半邊的"囧"簡化成了"日",後來一直沿用這個寫法,才造成了我們今天的誤解。
為什麼"明"字左半邊是"囧"呢?
因為"囧"是一個象形字,代表"窗戶",中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中說:"明,照也。從月,從囧。"也就是說,在漆黑的夜色中,皎潔的月光照亮了我的小窗。比日月合體就光明的簡單直接,是不是多了點文藝小清新的浪漫呢?
星星不是太陽生的
不止"明"字,還有很多漢字我們都學錯了。
比如"星"字,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星星是太陽生的孩子,所以上面一個日,下面一個生"。(囧……)
追溯"星"字的字形,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甲骨文的"星"這樣寫:
我們今天知道,天空中能自主發亮的星星是恒星,和我們太陽系的太陽一樣,隻是因為離我們太遠,所得才顯得小。
古人造"星"字的時候,也知道這個知識,所以就用三個"日"來表示天上數不清的星星(古人習慣用三來表示多)。
在甲骨文中,這三個"日"有的中心加點,有的不加。
但造出了:
刻甲骨文的人漸漸發現,這個字和"晶"的字形太相似了。
久而久之就會産生疑問:嗯?這個字到底是"星",還"晶"?
為了區分,聰明的古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晶"的下面加一個"(生)"字來表示"星星"。
因為"生"和"星"的古音非常相近,所以"生"作為聲符,表示"星"的讀音。就這樣,"星"由象形字變成了形聲字。
"晶"和"星"區分開後,古人寫着寫着發現,"星"字的筆畫太多了,很難寫。
人都是喜歡偷個懶的,古人也一樣,所以幹脆把三個"日"簡化成了一個,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星"字。
看,從造字的角度看"星"字,我們就會知道,星星根本不是太陽的孩子,而是離我們很遠的其他"太陽",這個解釋也和我們掌握的天文知識相符合。
漢字本身很有意思
從造字的角度來看漢字,我們的方塊字其實很有意思。
前面講"囧"和"星"字的時候,提到了象形字和形聲字,都是說的造字法。
漢字的造字法又叫"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用這些方法造出來的字,就叫"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假借字"。
因為轉注和假借主要是人們使用漢字的方法,原則上不會産生新字,所以不如前四種造字法有意思。
象形字是人們最開始使用的造字方法,因為漢字就是從圖畫演變而來的。
看下面這張圖就能明白,圖畫是怎麼演變為漢字的。
甲骨文和金文時期,漢字還沒有定型,一個字經常有不同的寫法,比如"龜"這個字,就有三種寫法。
第一種和第二種都是側面的,但第二種缺了腿,第三種是俯視的烏龜。
但不管怎麼寫,你都能看出它們和實物很相似,所以甲骨文就是典型的象形字。
用像圖畫的甲骨文,我們可以拼出一張有意思的臉來:
看,眼睛的象形字
(目),鼻子的象形字
(自),牙齒的象形字
(齒),耳朵的象形字
(耳),很形象吧!
指事字的出現,是為了彌補"象形"造字法的不足。
世界上的事物和意義千千萬,有些事物和意義就不那麼好用圖畫來表示,比如"上"這個抽象的意思怎麼畫?
古人很聰明,不畫了,直接指出來。
甲骨文中,一長橫常常表示大地,那麼在大地之上,加一個表示"上"這個位置的符号不就行了?
同理,在大地之下加一個符号,就是"下"了。
看,"上"和"下"的字形演變,一直保持着指事的特點。
通過"指事",古人完美解決了造字難題,但這樣的字其實不多,可能古人發現這樣造字,還是太累了,為每一個意思新造一個字,要記的字太多了,方便程度也降低了。
這個時候,聰明的古人想到了,"既然已經造了這麼多字,不如我來個組合",這樣就能少想一些字形了,于是"會意字"出現了。
比如我們知道"友"這個字是朋友的意思,但古人是怎麼造出來的呢?好朋友相見,免不了握手暢談,就把兩隻手放在一起表示"友"吧……嗯,兩隻右手在一起比較好看。
"會意"造字法就像是拼積木,把不同的漢字拼在一起,造一個新字,來表達複雜的字義。
"形聲"也是組合已有的漢字來造字的,而且它比"會意"更好用。
不論是指事還是會意,最初的字形都還是偏向于用圖畫來表示意思,但用"形聲"造字,對圖畫的表現力要求就不那麼高了,所以造字更方便了。
比如"止"這個字一開始又表示"腳趾",又表示"地址",還表示"停止",搞得人很混亂。
于是古人想,既然止有腳趾的意思,那就給它加上一個"足",造出一個"趾"字來,原來的"止"就去掉腳趾的意思。
"趾"這個字裡的"足",被叫做形符(形旁),表示漢字的意義;這個字裡的"止",叫作聲符(聲旁),表示漢字的發音。
"形聲"這種造字方法太好用了,自從有了它,漢字可以"批量生産"啦。
比如,和金屬有關的字,都用一個金字旁再加一個聲符,于是"銅、鋼、錫、铠"造出來了。
和草有關的字,用一個草字頭加一個聲符,于是"芽、花、芙、莉"造出來了……
批量造字好處多漢字批量生産的結果就是,漢字中将近90%都是形聲字,果然貪圖簡便是人的天性。
不止造字的時候貪圖簡便,漢字的字形也是越來越簡單。
因為越簡單的字越容易書寫,在沒發明印刷術之前,古人的書可都是靠毛筆手抄的,字形越簡單,筆畫越好寫的當然越受歡迎。
對幾千年來學漢字的人來說,批量造出來的字也更好學。
這就不得不說到偏旁的好處。
"形聲"造字法用一個形符組合不同的聲符,可以讓我們認識一串文字,比起記憶單個的文字,記憶一串文字更符合大腦的記憶規律。
比如通過"水"字,可以記憶一大串和水有關的字:"江溪河湖海洋冰……"
漢字是通往中國傳統文化的橋梁
從源頭了解漢字的造字原理,不僅能更方便我們記憶漢字,讓我們發現漢字本身的趣味,還能讓我們從漢字的來曆,看出它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從創造之初,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符号,從源頭上,我們能很輕松的找到漢字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比如很多父母給孩子起名,都喜歡在字典裡挑有王字旁的字,比如"瑤瑜瓊珮玲珍琪珊玫瑞環琢理瑧……"
因為這些字都和"玉"有關,有"珍寶""美玉"的意思,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美玉一樣光彩奪目,靈氣逼人,有出衆的才華。
你應該看出來了,這些字都是形聲字,但可能會覺得奇怪,既然這些字都是和玉有關的,為什麼是王字旁,不是玉字旁?
不用奇怪,其實是我們一直叫錯了,這些字的形旁,都是"玉",應該叫作"斜玉旁"。我們看王和玉的古字形就知道了:
從甲骨文到小篆,"玉"和"王"的字形就很相似,到隸書時才用一個點來區分兩個字。
所以和"玉"有關的字,偏旁都很像王字。
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用和"玉"有關的字做名字呢?
那就跟"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形象有關了。
古人認為,玉是最美的石頭,有五種重要的品德:仁、義、智、勇、潔。這五德寄托了古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玉也成了君子的象征。
正因如此,古人對玉格外青睐,祭祀禮器、服飾配件、家居擺飾,到處都有玉器。
對和玉有關的漢字,也就格外喜歡了。
中國人不僅僅是喜歡玉,更形成了玉文化。
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甯為玉碎,不為瓦全"是說要愛國;"化幹戈為玉帛"是講團結友愛;"潤澤以溫"是贊美無私奉獻;"瑕不掩瑜"是倡導清正廉潔。
看到這裡,是不是特别羨慕名字裡有"玉"的朋友?感覺他們的名字裡蘊含着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
别羨慕,去查查你的名字,有着3000年曆史的漢字是通往5000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橋梁,你也能找到你和傳統文化的連接。
雖說名字就是一個代号,但名字是有力量的,當你意識到人人都在用美好的名字稱呼你,你就會不自覺地朝着美好努力。
如果你發現了自己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連接,你會更有歸屬感和文化自信。
讓學漢字成為一種樂趣以上颠覆認識的,頗有意思的,很有文化的知識,都是從孟琢創作的《漢子就是這麼來的》系列圖書中摘出來的。
這也是個名字裡有"玉"的作者,他的聲音也是如"玉"般溫潤的,有謙謙君子風。如果想聽他的聲音,可以去博雅小學堂找《講給孩子的說文解字》音頻課聽,很是養耳朵。
《漢字就是這麼來的》是孟琢在音頻課的基礎上,進行系統化的再創作後打造的一套少兒漢字讀物,共6冊。
他先用第一冊《走進漢字世界》,不疾不徐地給你講述漢字的起源;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的字形演變,"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大造字法的原理和特點,以及解密漢字的方法。
然後再從人體、衣食住行、人文曆史、天文地理、動物,五大角度,講述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漢字,如"目耳口鼻手足心肉衣帽家門車日月雨水父母子孫豬狗牛羊……"
不僅講清了這些漢字的來源,理清了它們從甲骨文到楷書的字形演變,還用偏旁将所有的文字串了起來,并且講述了和它們相關的傳統文化。
通過對這些文字的解讀,我們的眼前仿佛上演了一部電影似的紀錄片,一邊是古人造字、簡化字的漫漫長路,一邊是幾千年中國文化的興盛叠代,兩條故事線相輔相成……
有過這種感受,漢字對我們來說,就不再隻是一個個需要默寫記憶的符号,更是一個個有趣的思想,一段段璀璨的曆史,一個個悠長的故事。
合上書,咂嘴感歎一句:漢字就是這麼來的,真有意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