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經濟學的五個理念?來源:讀特在經濟學領域,“求是”應該被放在一個同等重要的位置尊重邏輯推理的正确性,來檢驗經驗事實的相關結論,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讀懂經濟學的五個理念?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讀特
在經濟學領域,“求是”應該被放在一個同等重要的位置。尊重邏輯推理的正确性,來檢驗經驗事實的相關結論。
“實事求是”這個詞我們再熟悉不過了。而與之相呼應的則是我們同樣熟悉的另外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這兩句話在我們很多工作中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恐怕很少有人去深究其中的确切含義。
“實事求是”這個詞其實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求實,另外一個則是求是。這兩層含義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注重的是第一層含義“求實”,而忽略了第二層含義“求是”。“求實”和“求是”的問題,在經濟學上同樣重要。“求實”對應于事實和經驗,“求是”則對應于理論和邏輯。
經濟學上對“實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在事實和經驗層面上,不能造假、不能挑着對自己觀點有利的數據來統計使用。在理論和邏輯層面上,至少要自洽,不能前後自相矛盾。這些基本要求,看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真正能把“求實”和“求是”這兩點都做好的經濟學家并不多。
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缪爾森,在蘇聯解體之後,也隻不過是把自己那本暢銷全球的《經濟學》中支持、看好蘇聯計劃經濟的部分悄悄删去了,而不是反思自己的理論和收集到的統計數據哪裡出現了問題。很明顯,薩缪爾森沒有直面事實。實事求是,說易行難。著名經濟學家都如此,普通人就更難了。
而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生活中又必須處處面對各種經濟選擇問題,也經常會面對各種經濟學家的說法和預測。房價,有說漲的有說跌的;股市,有說值得投資的,有說不值得投資的;市場,有說好的有說不好的。
對于普通人來說,怎麼判斷這些專家的說法?如果單純看他們列出的各種統計數據,往往是要麼看不懂,要麼“不明覺厲”,感覺他們說得很有道理。先不說那些數據有沒有摻水,有沒有選擇性統計,即便是數據都是真的,對于數據的解讀,也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方向。
比如同樣是房價數據,有的專家會用曆史數據告訴你房價漲太快太高、泡沫太大了,所以不能買房,要趕緊賣掉。而有的專家可能會結合對未來的研判,告訴你房價可能還會上漲,甚至對于某些大城市來說,上漲的空間還很大。所以到底該聽誰的、信誰的?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求實”,而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那就是要學會“求是”,也就是在理論和邏輯上下功夫。
有了理論功底和邏輯支撐,才不會輕易被錯誤的專家言論所帶偏。正如我們如果有着對市場經濟和價格理論的深刻理解,即便是在蘇聯鼎盛時期,我們也會看到這種本質上是“命令式經濟”的社會運作方式的弊病所在。就不會被薩缪爾森那種錯誤理論所誤導,甚至不用看他擺出的漂亮數據就知道他錯了。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用理論和邏輯來檢驗經驗數據的方法,而不是用數據結果來檢驗理論。用一個幾何學的例子也許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就像是我們學會了一條定理“平面幾何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我們是不需要通過測量每一個三角形的角度去确認這條定理是否正确的。
相反,我們可以快速地用理論來檢驗判定數據。比如有人給我們三個角的度數,某類專家說這是一個三角形。我們是不需要去實地測量考察的,我們隻需要簡單計算一下三個角的度數之和即可。
如果三個角的度數滿足相加之和為180°,那麼我們可以繼續進一步判斷是不是三角形。如果它們連“相加之和為180°”這個條件都不滿足,那麼我們就可以立刻判斷出那個“專家”說的是錯的。
這就是理論快速判斷事實的辦法,也是跟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實事求是”有所不同。通常,我們會強調實事求是中的“求實”。而現在,尤其是在經濟學領域,“求是”應該被放在一個同等重要的位置。尊重邏輯推理的正确性,來檢驗經驗事實的相關結論。
(作者系經濟學者)
(原标題《經濟學既要“求實”更要“求是” 》)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