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歸于臨臯(gāo)。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dá)。
1、是歲:承前篇而言,指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之望:農曆十月十五; 2、雪堂:蘇轼蘇轼在黃州所建的居所; 3、臨臯:即臨臯亭,時蘇轼寓居于此; 4、黃泥坂:在黃岡縣東,是雪堂臨臯間往來必經之路; 5、顧:看、視; 6、行歌相答:邊走邊吟詩相唱和。
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鲈。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1、已而:過了一會兒; 2、如此良夜何:怎樣度過這個美好的夜晚呢; 3、薄暮:傍晚;薄:迫,逼近; 4、松江之鲈:松江出産的四鰓鲈;松江即吳淞江,源自太湖,北上由吳淞口入海; 5、顧:可是;安所:從哪裡; 6、謀諸婦:謀之于妻,找妻子想辦法;諸:相當于“之于”; 7、“以待”句:預備着等待你不時的需要。
于是攜酒與魚,複遊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複識矣!
1、斷岸:江岸峭壁陡立,如用刀切斷的一樣; 2、“曾日月之幾何”二句:才過了幾天啊,先前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這話是聯系前次赤壁之遊說的。前次遊赤壁在“七月既望”,距離這次三個月,時間很短,所以說“曾日月之幾何”。前次所見的是“水光接天”,“萬頃茫然”,這次所見的是“斷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說“江山不可複識”;日月:指時間。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鹘(hú )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1、攝衣:撩起衣服; 2、履:登;巉岩:險峻的山崖; 3、披蒙茸:分開叢生的野草; 4、踞虎豹:坐在狀如虎豹的大山石上; 5、虬龍:指盤曲、古老的樹木; 6、鹘:一種猛禽;危:高; 7、馮夷:神話傳說的水神名,即河伯;幽宮:深官,此指水府。
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1、劃然:象聲詞,形容長嘯的聲音; 2、長嘯:撮口發出清越而悠長的聲音; 3、凜乎:恐懼貌; 4、中流:指江心; 5、聽其所止而休焉:任憑小舟随便飄流,停在哪裡就歇在哪裡。
時夜将半,四顧寂寥。适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cháng)缟(gǎo)衣,戛(jiá)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
1、玄裳缟衣:黑裙白衣,此言鶴身上純白,羽尾黑色; 2、戛然:象聲詞,形容鶴雕一類的鳥高聲叫喚的聲音; 3、須臾客去,予亦就睡:這時的作者與客已經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故下文有“開戶”之語。
夢一道士,羽衣蹁(pián)跹(xiān),過臨臯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chóu)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wù)。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1、羽衣:以羽毛織成的衣服,常稱指道士或神仙所穿的衣服; 2、蹁跹:飄逸飛舞的樣子; 3、疇昔:從前,過去,這裡指昨天; 4、寤:醒。
《後赤壁賦》全文: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歸于臨臯(gāo)。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dá)。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鲈。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複遊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複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鹘(hú )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将半,四顧寂寥。适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cháng)缟(gǎo)衣,戛(jiá)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
夢一道士,羽衣蹁(pián)跹(xiān),過臨臯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chóu)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wù)。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清 吳楚材 吳調侯《古文觀止》評:
前篇寫實情實景,從樂字領出歌來。此篇作幻境幻想,從樂字領出歎來,一路奇情逸緻,相逼而出。與前賦同一機軸,而無一筆相似。讀此兩賦,勝讀《南華》一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