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坐上皇太後的寶座後,邀昔日的姐妹們來壽康宮飲茶聊天。見端姐姐沒來,便問:“端皇貴太妃,怎麼沒來?”
敬妃歎了一口氣,“哎呀~端姐姐又病了!自從皇上龍馭賓天之後,她日夜傷心,現在已經卧床不起了!”
端妃又病了?
素有“一格電”之稱的端妃,從第一集病到了最後一集。好幾次,我看端妃都活不到天亮了,可她愣是熬死了所有她恨的人,并坐上了比甄嬛位份還要高的“皇貴妃”的寶座。
有人說,端妃的“皇貴妃”是甄嬛“讓”給她的。表面上看是這樣的,但仔細想想便知這種想法的離譜。
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後宮,高一級就少一層威脅。甄嬛在甘露寺受苦時,飽嘗了“位卑人輕”帶來的世态炎涼。再次回宮後的甄嬛,早就明白了要把“權力”緊緊握在手裡的道理了,又怎麼可能輕易“讓”呢?
所以問題來了,雍正問甄嬛“想不想當皇貴妃”時,她為什麼又要拒絕雍正,并舉薦端妃呢?
有人說,是甄嬛看出了雍正的試探,所以不想站在風口浪尖上,遭雍正猜忌。這個理由确實成立,但問題是,這個皇貴妃的人選,為什麼一定是端妃?而不是别人?
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端妃身上,有别人沒有的“隐形能力”。也正是這份“能力”,才讓端妃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所以我才說,人到中年,若還想少些苦難,那不如學學端妃的“處世之道”。
1.能力不足時,懂得忍辱負重
蘇洵雲:“不有所忍,不可以盡天下之利。”
“忍耐”是一種生存智慧,忍不住一時之苦的人,往往要吃一輩子的苦。特别是對能力不足的人來說,“潛伏忍耐”相當于是在積蓄力量,靜待時機。
原本,端妃也是個将心情寫在臉上的女子,直到她被灌下了“紅花”,造成了終身不孕後,端妃才悟透了“卧薪嘗膽”的真谛。
生于将門之家的端妃,其父和年羹堯一樣,戰功赫赫、手握兵權。嫁入王府後,端妃眼見得宜修對純元皇後所做的種種,深知宜修是個心狠手辣的人。便主動與胸無城府、又最為受寵的年世蘭成為了姐妹。
可端妃與年世蘭的親近,落在雍正眼裡,卻是一種威脅。因為她們倆個的娘家都手握兵權,如果串通一氣,日後雍正登基,她們的勢力必然會動搖到皇位。反之,她們倆個要是鬥得你死我活,那就能彼此牽制了。
于是,雍正心生一計,用一碗“滑胎藥”,離間了端妃與年世蘭。年世蘭失去孩子後,悲痛欲絕,在宜修的授意下,華妃給端妃送上了“紅花”。然而,端妃就算失去了生育能力,華妃也不解氣。往後餘生,隻要華妃看到其她嫔妃生子,她就會去折磨端妃。
端妃心中委屈,她明明是在雍正的授意下,送走了華妃的孩子,可她卻哭也不得、鬧也不得。因為端妃知道,雍正并不喜歡她,除了能給她一個不錯的“位份”外,分不了她任何一絲情意。
而雍正對華妃卻不同,端妃看得出,雍正是真心喜歡華妃,他隻是為了江山穩固,不得以打掉華妃肚子裡的孩子罷了。
在這後宮之中,沒有皇帝的寵愛,幹什麼都是輸。端妃自知無法與華妃抗衡,隻得忍辱負重,靜待時機。
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
端妃雖然擅長“忍耐”,卻絕不是敬妃那種,隻知“退讓”之人。端妃恨透了華妃,之所以會暫且“忍耐”,不過是以退為進,伺機而動罷了。
2.找對盟友後,懂得借勢而為
端妃的目的性很強,她絕不是表面看上去那般軟弱可欺,她是個比甄嬛還要睚眦必報的人。
俗話說:“做對事赢一次,跟對人赢一生。”
端妃蟄伏在延慶殿多年不出來,為的就是等一個能幫她幹掉華妃的人出現。所以,當她派去其它宮裡的宮女傳來消息:在新進的嫔妃中,有一位與純元皇後長得極像的莞常在時,端妃便知道,她的機會來了。
于是,端妃決定親自去見一見甄嬛,好确定她能否成為自己的盟友。在溫宜公主的周歲宴上,端妃姗姗來遲,掃了一眼入席的衆多嫔妃後,便将目光落在了甄嬛的臉上。
那一刻,端妃幾乎可以确定,甄嬛就是幹掉華妃的一把“利刃”。因為雍正深愛純元皇後,一定會把對純元皇後的愛,轉移到甄嬛身上。而華妃對雍正用情至深,看到雍正與其她女人耳鬓厮磨,一定不容。所以,甄嬛和華妃之間,一定會鬥得你死我活。
于是,端妃開始有目的地接近甄嬛。并在曹琴默用“木薯粉”陷害甄嬛時,及時跳出來為甄嬛解了圍。甄嬛感念端妃的幫助,又得知她素來與世無争,自然會将她看做自己人。
與甄嬛成為“自己人”後,端妃說話的可信度,自然就提高了十幾倍。于是,端妃開始通過華妃對自己的傷害,來試探甄嬛對華妃的态度。
當端妃确定了甄嬛對華妃,有喪子之恨時,她便放心地與甄嬛結成了盟友,并一同幹掉了華妃。
曹雪芹曾寫道:“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一個懂得借勢借力的人,才能更快地實現自己的目标。端妃就是這樣,在甄嬛與端妃等人建立的“扳倒華妃”聯盟中,端妃自知不具備令雍正寵愛的容顔,于是便退居幕後,成為甄嬛關鍵時刻的助力,不動聲色地将華妃送上了“斷頭台”。
借力使力,才能不費力。面對強大的對手、遠大的目标時,一個人往往很難成功,甚至會走很多的彎路。而那些懂得借勢、借力的人,卻往往會赢得毫不費力。
3. 大功告成後,懂得進退
做人,一定要懂得“進退有度”。
縱觀端妃的一生,無非就是“低調做人,懂得進退”這八個字。端妃前半生所受的苦,全都是心甘情願地為心愛的男人所受,與她的智商、情商無關。
當初,以她對華妃的了解程度,不會不知道,害華妃丢掉孩子後,會承受怎樣的折磨。可她還是做了,不為别的,隻為了雍正能夠開心。
端妃以為隻要能為雍正分憂,就會被雍正看重。卻不曾料想,雍正隻能給她“位份”,給不了她情意,因為雍正心裡隻有純元皇後,日後也隻在乎“菀菀類卿”。
所以,認清現實的端妃,便不再期盼雍正能幫她擺脫苦難,隻能暫且忍耐華妃的刁難,靜待時機。
端妃借助甄嬛的力量,成功扳倒了華妃,還收養了溫宜公主後,已經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此時的端妃,并沒有抓着對雍正的執念,執着于“争寵”,而是選擇淡出了大家的視野。直到甄嬛從甘露寺回宮,組團想要扳倒皇後時,端妃才重新跳出來應援。
甄嬛被誣陷與溫實初有染,她哭着說,“滴血驗親做不得,您難道不相信臣妾嗎?”
端妃立刻接話:“此法斷不可行,皇上龍體怎可損傷?”
雍正聽了端妃的話,并沒有參加滴血驗親,而是讓六阿哥與溫實初滴血驗親。這才蓋住了六阿哥不是雍正兒子的事實。
甄嬛摔倒流産,她說,“是皇後娘娘,她推了臣妾。”
雍正半信半疑,端妃便告訴雍正,“臣妾當時在門外聽到熹貴妃說,害怕呀、恐懼什麼的,皇後還讓熹貴妃安分守己。”
雍正這才治了皇後的罪。
在扳倒華妃、皇後的路上,端妃在關鍵時候出了不少力,幹了不少事。可她卻是個明白人,從不“好大喜功”地在甄嬛面前裝能耐、擺威風。
“好大喜功”的人,大多時候看不清當下的情境,隻會一味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待人看事,所以他們很容易被人怨恨、給自己徒增禍端。
端妃看似病恹恹的,卻活得很清醒。她甯願躲得遠遠地,也不會在甄嬛面前顯擺自己多有能耐。因為她知道,甄嬛是個聰明人。她一定猜得到端妃一直在利用自己,也一定猜得到端妃知道自己很多事。
為了不給甄嬛算計自己的機會,為了不給溫宜公主的未來,增添任何麻煩,端妃選擇了避世。
《三國演義》有雲:“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
做人,就是要懂得分寸、要知道進退。因為進退得宜,才能少些苦難,多些甘甜。
端妃就是這樣,她不像年世蘭恃寵而驕,憑借雍正的寵愛得罪光了後宮裡的所有姐妹;也不像夏常在,得了皇後的幾件賞賜,就以為自己找到了靠山,然後公然去挑釁華妃;亦不像曹琴默,做了半天華妃的“爪牙”,卻幹出了“背叛棄主”這等觸犯大忌的事。
誠如“端”這個字一樣,端妃“左左右右”都掂量得很明白。所以,她才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也正因如此,端妃才能憑借“一格”的電量,熬到了最後,并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人生在世,難免會有來自生活的各種苦難。遇到苦難,若終日隻想着抱怨,那苦難就會像“衰神”一般,永遠尾随在你的身後;若能懂得在力量不足時蓄力、在看準時機後借勢、在得償所願後低調,那結果一定就不會太差。
所以我才會說,人到中年,若想少些苦難,那不如學學端妃的“處世之道”。因為中年已至,能活得輕松一些,就給自己少找點麻煩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