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剛作
因别人轉賬失誤,銀行卡裡多出一筆錢,是飛來橫财嗎?因服務員上錯菜,美味突如其來,可以白吃嗎?因下暴雨,别人家的魚被沖到你的魚塘裡,是天降幸運嗎?
雖說“人無橫财不富,馬無夜草不肥”,但對這類橫财,民法典提醒你:切莫貪心占便宜!因為這屬于不當得利,是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
【典型案例】
案例一:王某在某公司進行車輛抵押貸款,貸款金額為7.5萬元。因該公司出納劉某失誤,向王某的賬戶轉款9.5萬元。劉某以自己錯轉為由要求王某退還。
案例二:甲去乙家吃飯,誤将自己價值1500元的手表遺失在乙家,因該手表與乙的手表外觀相似,乙便以為是自己的手表。之後乙決定換手表,便将手表以500元的價格賣給了丙。甲後來得知情況後,要求乙賠償。
案例三:老張的一隻羊混入老王的羊群,老王不知情,一直将該羊當作己有,後又将該羊送給親戚小王,老張得知後要求小王把羊還給自己。
【法官說法】
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二庭審判長 鄒守鳴
“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合法依據獲得的利益,應當返還。民法典中對于不當得利的相關規定,體現了法律與道德的統一。”鄒守鳴解釋,不當得利是指沒有法律根據,通過造成他人損失而取得的不當利益,受損人享有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利益的權利。當事人之間因不當得利所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稱為不當得利之債,是實踐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債。依據民法典規定,構成不當得利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方取得利益,這裡的利益既包括積極利益,也包括消極利益;另一方受到損失,如果在一方獲益的時候另一方并未受到任何損失,則不構成不當得利,如撿拾他人的廢棄物不構成不當得利;獲益與受損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即一方得利是基于另一方利益遭受損失;一方獲益無法律上的根據,包括既無法律上的規定,也無雙方的約定。
除此之外,得利的一方不得實施積極的違法行為,這是不當得利之債與侵權行為之債的主要區别所在,因為不當得利一般基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過錯、誤解産生,而不是獲利方主動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不當得利分為給付不當得利與非給付不當得利。給付不當得利是指不當得利基于他人的給付,如上述案例一中,王某受領了劉某的給付;非給付不當得利,是基于自然事件或第三人、得利人及受損人的行為等事由發生的不當得利,如案例三中老張的羊混入老王的羊群。
“不當得利制度的确立,對于維護公平原則,降低交易風險和保證交易安全有重要意義,但是,為了防止該制度被不當使用,民法典增加規定了3種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排除事由。”鄒守鳴分析,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條規定,對于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以及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受損失的人不得基于不當得利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首先,基于道德義務的給付行為不得以不當得利請求返還,是為了調和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使法律規定符合一般的道德觀念。其次,在債務期限屆滿前,債務人自行放棄期限利益提前進行還款清償的,無權再以不當得利為由要求債權人返還清償錢款,因為債權的存在讓債權人有受領和保有給付的合法依據。最後,對于明知無給付義務卻進行給付,在給付之後若以不當得利要求返還給付的,法律也不予支持,目的在于維護誠實信用,禁止當事人出爾反爾。
“對于不當得利的一些特殊情況,民法典基于現實需求,也進行了很人性化的規定。”鄒守鳴指出,對于善意得利人,民法典在第九百八十六條進行了相應保護,規定得利人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取得的利益沒有法律依據,取得的利益已經不存在的,不承擔返還該利益的義務。據此,案例二中,乙作為善意得利人,對于不存在的利益不承擔返還義務,僅需返還現存的500元即可。與之相反,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七條規定,得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取得利益沒有法律依據的,主觀上存在惡意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其取得的利益并依法賠償損失。此外,民法典還明确,得利人已經将取得的利益無償轉讓給第三人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第三人在相應範圍内承擔返還義務。據此,案例三中,雖然小王作為第三人,因老王的讓與行為而獲得羊,但老張仍可以要求小王将這隻羊返還給自己。
鄒守鳴指出,不當得利人應當返還獲得的利益,返還時原物存在的,應當返還原物以及因為原物而取得的其他利益,包括原物的孳息以及使用利益;原物不存在的,應進行折價賠償;原物毀損後存在代位物的,比如獲得保險金、補償金、賠償金等,應當返還原物的代位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