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和内容?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北宋初年,統治階級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采取發展生産等一系列措施的積極作用至宋真宗時,社會環境呈現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的局面然而,于此同時,北宋建立以來固有的社會矛盾不斷加劇,集權統治所造成的消極影響也開始顯露出來,醞釀了動搖北宋王朝統治的危機到了北宋中期,針對封建政權所生的政經危機已經可以預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和内容?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北宋初年,統治階級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采取發展生産等一系列措施的積極作用。至宋真宗時,社會環境呈現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的局面。然而,于此同時,北宋建立以來固有的社會矛盾不斷加劇,集權統治所造成的消極影響也開始顯露出來,醞釀了動搖北宋王朝統治的危機。到了北宋中期,針對封建政權所生的政經危機已經可以預見。
階級矛盾尖銳化的突出表現是土地兼并的劇烈發展,北宋建立始,統治者就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放任地主階級肆無忌憚地兼并土地,卻享有不交納賦稅的特權。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國家财政收入不斷減少。太宗時,土地的集中已十分嚴重,“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至仁宗時,更是“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并冒僞,習以成俗”。至英宗時全國土地總數中的三分之二已經集中在官戶,形勢戶以及僧侶地主的手中,使大批農民失去田産,淪為佃戶,遭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為了争取生存的權利,他們隻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險。至仁宗慶曆之初,農民階級的反抗鬥争已經是此起彼伏,“一年多似一年,一夥強如一夥”,極大震動了統治階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陝南商山張海領導的農民起義;同年湖南桂陽監的瑤漢人民起義。
“三冗”構成北宋中葉統治危機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冗官”“冗兵”“冗費”。北宋官僚機構臃腫龐大,官員衆多,由于“官,職,差遣”的任官制度,有許多官員隻享受俸祿,而無實際職事,此外,還有人數衆多的等待差遣的官僚預備隊,宋朝文武官員的俸祿十分優厚,“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采取于萬民者,不留其有餘”。北宋軍隊數量與年俱增,太祖時僅有禁軍19.3萬人,太宗時增至35.8萬人,真宗時增至43.2人,仁宗時猛增至82.6萬人,全國軍隊包括廂軍在内已有125.9萬人。北宋軍隊數量雖多,但由于實行“守内虛外”等政策和“更戍法”,軍隊得不到很好的訓練,戰鬥力大大削弱。為維持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的開支,再加上“澶淵之盟”之後,宋廷每年都要想遼和西夏繳納大量“歲币”朝廷的财政負擔日益沉重,其中尤以軍費支出數額巨大,天下“六分之财,兵占其五”。真宗末年,朝廷财政收支略有結餘,仁宗皇佑元年收支相抵,已無節餘,英宗治平二年,已經是寅吃卯糧,财政赤字達1570餘萬缗。由此可見,當時北宋存在着嚴重的财政危機,深重的外患和尖銳的階級矛盾,改弦更張,變法改革已經是勢在必行了。
王安石變法的内容
熙甯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于改變風俗、确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
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統籌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頒農田水利條約。
熙甯三年(1070年),頒布募役法、保甲法。
熙甯四年(1071年),頒布方田均稅法,改革科舉制度;
熙甯五年(1072年)三月,頒行市易法。
熙甯六年(1073年)七月,頒行免行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