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好的東西買的時候心痛

好的東西買的時候心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12:45:02

好的東西買的時候心痛?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預售商品拖的時間越來越長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好的東西買的時候心痛?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好的東西買的時候心痛(的東西想得到不易)1

好的東西買的時候心痛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預售商品拖的時間越來越長

“太氣人了!”等了近20天,趙女士還是沒有等來她期待的衣服。而消費者吳婷購買的預售産品,也遭遇了商家單方面更改發貨日期的尴尬。

記者調查發現,最初小衆領域的預售已淪為“萬物皆可預售”。然而,“預售”的真假、發貨、售後等均有不少套路。

糟心事

二十天等來一場空

明明寫着付款後15天之内發貨,等了近一周卻仍沒有動靜。聯系商家客服,迎接她的都是“機器人”,這是北京的趙女士此前購買預售商品時遇到的糟心事。

對于預售,趙女士并不陌生,之前買過的商品也基本能在約定時間順利拿到。然而這次,她在某電商平台一家女裝品牌店購買了一件外套,當時約定付款後15天之内發貨,但此後商家卻一拖再拖,發貨遙遙無期,聯系商家也頗為曲折。

“後來聯系平台官方客服。客服告訴我,他們聯系商家,得知商家根本沒有貨,所以發不出來。”趙女士無法理解,既然沒有貨,為什麼每天還都在做預售。“這種行為挺讓人生氣的,有的商家就是拿預售當幌子。”她說,自己之前買的預售商品基本都是5天、7天左右發貨,這次不僅不發貨,售後體驗感還很差。最終,在等待近20天後,平台介入之下,趙女士得以退款并獲得10元優惠券。

類似購買預售商品的糟心經曆,不是個案,有的消費者還被商家随意更改發貨日期。之前,吳婷在某拼單軟件購買了預售食品,付款後顯示“此商品為預售商品,6月11日發完”。然而,等到6月中旬時,她發現商家仍未發貨。詢問客服後才得知,這款商品“7月8日前發完”。一臉懵的吳婷質問客服為何發貨一拖再拖?卻得到“收到倉庫消息,臨時改時間的”,且“不能保證具體發貨時間。”對此,吳婷直言,商家隻是拿産品太火爆來打發消費者,她并不接受這個說法。

記者發現,在多個平台上,都有網友吐槽和投訴預售商品延遲發貨、不發貨、更改發貨日期等問題。在“黑貓投訴”平台,僅以“預售不發貨”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就能查到5900餘起投訴。其中,投訴對象多為電商平台、拼單軟件、短視頻直播平台及其入駐的商家。

算盤精

買家擔了經營風險

記者了解到,預售起源于一些小衆服飾領域,至今從形式上卻已發展成“萬物皆可預售”,且預售的發貨時間、質量等均呈現出魚龍混雜、缺乏标準的一面。

由于這些行業和品牌的産能、成本、銷量等因素限制,商家很難提前大量囤貨。然而,随着直播帶貨和“網紅經濟”的發展,預售呈現出“遍地開花”之勢。而這背後,風險更多轉嫁給了消費者。

“最開始的預售,一般7天、10天發貨,15天就算比較長的了,現在動辄一兩個月。”白領吳玉萍說,自己經常在電商平台網購,發現不少商品的預售時間越來越長,最長的甚至都超過了45天。難怪有網友感歎,“夏天都來了,買的冬裝還沒到。”

在多個電商平台,預售産品不僅存在發貨周期偏長的問題,在警示性标識上,不同平台商家對預售商品的标識也五花八門。有的商家在商品主頁面标題中有“預售”二字,有的則并未有“預售”提示;有的以“×月×日前發完”替代,有的隻是以小字隐藏在商品說明中。更有商家,玩起“×月×日前缺貨”的文字遊戲。

“為什麼現在預售的産品越來越多?主要是降低了商家囤貨和資金鍊方面的風險。”某網紅服裝品牌負責人劉美向記者介紹,預售首先要收取客戶的錢,而且大多收取的都是全款。商家在拿到客戶所付的款項後,再去對着人數差額聯系生産,産銷上的風險就相對小了很多。

除此之外,預售約定的時間,對于商家和工廠來說也是難得的緩沖期——尤其在近兩年的疫情背景下。

“比如預售出去500件衣服,那我的目标就是做550件,有一個緩沖的時間和餘地。不像以前,可能我生産了1000件,賣出去500件,庫存還壓着500件,壓力得多大?”劉美認為,預售對商家和工廠的備貨生産、物流周期等等都是有好處的,但“坦白說,對客戶沒啥好處”。

在降低成本、轉嫁風險的同時,預售商品更存在偷工減料、貨不對闆的一面。

“預售火了,似乎什麼都要套個‘預售’。行業内一些不良商家,預售展示的是一款,實際生産又偷工減料。”劉美介紹說,有的商家在預售階段,給網友看的樣品是這一款,實際上預售出來的貨,又是另外一種材質的貨品。“網上說‘我永遠買不了你手裡那一件’,就是因為預售商品的實際出貨偷工減料了。”

假預售

“低價讓利”隻為引流

服裝、鞋子、化妝品、茶具、白酒、連環畫冊……“萬物皆可預售”的背後,預售甚至被一些人當成了“擋箭牌”,大搞引流營銷。原本應該是讓利的預售,最終成為了騙人的把戲。

“這個預售徹頭徹尾就是騙人的,白等了45天。到底算非法融資還是詐騙行為呢?平台前不久才把他賬号封禁了。”今年年初,石峰在某短視頻平台的直播間看到,主播正在吆喝“1元秒殺”,預售一款造型稀有的杯具。當時的約定條件是,關注主播後付款一元錢即可,約定付款後45天發貨。在主播的熱情推銷下,石峰果斷付款。

然而直到兩個多月後,一直都在直播的那位商家,都并未發貨。石峰多次聯系無果,才感到自己和網友受騙了,“很多人都付款了,算不清有多少人付錢了。這就是騙局啊,騙了不少錢。”石峰表示,這次直播間裡的預售經曆,讓自己明白有些預售根本就是虛假的。“反複投訴之下,平台給我強制賠了三倍,也就是3元錢的優惠券,打我賬戶了,但是我不會買他家東西了。”石峰說,對于預售商品的真假問題,平台有其審核責任。“再說了,預售時間太長了,你說十天半個月還可以,45天的預售周期實在有些坑人。”

“現在直播間确實有不少假預售。目的就是以預售的方式來引流。”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朱巍指出,這些預售大多以極低價格的“秒殺”“抽獎”“福利”等名頭出現。然而最終卻根本不發貨,大不了退款,或者最多賠幾塊錢。“把預售當成引流的手段和産品,是把消費者當韭菜來割的。”

朱巍表示,各電商、短視頻平台都有對預售把關審核的責任。對于不良商家,要列入“黑名單”,市場監管部門也要介入處罰。而短視頻平台,尤其要對商家在直播營銷的前後認真審核把關。對于假預售,發現一個就要查處一個。

“預售這一種模式,嚴格來說是不應該出現的。何況,一些預售行為的本身就是欺詐。《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中明文規定,不允許在沒有貨的時候就來搞預售,更不能搞虛假預售。”朱巍說。而對于一些商家和平台退款且以優惠券的方式賠償消費者,他認為也是不行的。“《民法典》和《電子商務法》說得很清楚,符合要約條件的,就要達成要約合同,必須履行發貨所購買實物的責任義務,而不能退錢賠優惠券來了事。否則的話,就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欺詐,更要受到嚴格查處。”本報記者 李松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