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不好意思,又要拿磚家開涮了,誰叫磚家出鏡率這麼高呢?
看過《水浒傳》的朋友從始至終都有一個疑問:武二郎叫大名鼎鼎的武松,而武大郎的名字卻從來沒有出現過,就叫大郎。是作者忘了交代?還是覺得沒必要交代呢?結合《水浒傳》的創作背景,我們能否找出武大郎的原型,并解密其真實姓名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1、武松
在《水浒傳》裡,武大郎的親兄弟是武松,如果能找出武松的原型,武大郎的身世自然就破譯了。
然而,武松的原型宋代義士武松并沒有兄弟,其人生軌迹也和《水浒傳》有很大的不同,這條線算是斷了。
2、武大郎
武松這條路走不通,我們就隻有直接從武大郎身上入手,曆史上清河縣真有一個叫武大郎的人嗎?
您别說,還真有,而且,相似度達到了90%,他是誰呢?
據《清河縣志》和現存的清河縣武家那村武植墓墓志銘記載得知:清河縣确實有過一個叫武大郎的人,明初人士,和《水浒傳》成書時間接近,他的妻子也姓潘,其子孫一直延續到現在。
隻不過,這個武大郎和《水浒傳》中的武大郎相去甚遠。據《墓志銘》介紹:這個武大郎名叫武植,其身高大概有180cm(骨殖推算),不但不是賣燒餅的,還是當朝進士,做過縣令,其妻潘氏也不是水性楊花的潘金蓮,而是溫柔娴淑的知州之女,大家閨秀。
明明都不像,為什麼人們還将他們和《水浒傳》聯系起來呢?
原來,這裡面還有個故事:
武植年輕的時候曾經受過一個叫黃堂的人的恩惠,後來,武植做了官,黃堂因家裡遭遇變故前來投奔武植。
武植為官清廉,不想在明面上厚贈黃堂,卻在背地裡為黃堂重建家園。可是黃堂不知情,以為武植忘恩負義,是個小人,于是就不辭而别,回家去了。
在回家的路上,黃堂用文人的方式發洩他心中的不滿,他将武植的形象醜化并傳播到沿途各地,武大郎的故事瞬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笑談。
而《水浒傳》的作者施耐庵就是在聽到這個花邊新聞後把它嫁接到了《水浒傳》裡面,碰巧,兩人都姓武,而且都是清河縣人,于是,武大郎成了武松的大哥。但施耐庵并沒有明說武大郎就是武植。
事情到這裡好像就這麼蓋棺定論了,可是仔細一琢磨又發現:不對呀,《水浒傳》成書于元末明初,而武植是明朝永樂年間(朱棣年号)進士(正史查無此人),這、這……穿越嗎?
這一理論似乎瞬間被推翻了,但也不排除有一種可能:就是《水浒傳》初稿沒有武大郎這個角色,是後來人給加上去的,目的是為了豐富武松的家庭背景,同時這個花邊新聞也挺有看頭,不然同時期寫成的《金瓶梅》怎麼會被稱為明代“四大奇書”呢?
但至于這個修改者是誰?或者這個假設本身是不是成立的,就需要更多的磚家來破譯了。
如果您喜歡作者的風格,請順手給個贊!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曆史作者,專注于不同角度看曆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