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産者生産是為了生産更多的産品,賣出更多的産品,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
消費者消費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某種需求,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社會,所謂的剛需本身很多都是有待商榷的。
工業流水線
現代農業
某服裝加工廠的老闆,依靠生産價格低廉、品質中下等的服裝,通過代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産業獲得收益,實現了階層躍遷,進入有錢人的行列,但是老闆的全家的衣着絕對沒有,實現自己掙錢所生産的服裝,也就是生産和消費相分離,生産為了掙錢,消費品種可能并不包括自己生産的産品。在把範圍擴大一些,在一個國家掙錢,反而拼命去另一個國家消費,出現了生産和消費的嚴重的分離。
試想一下,你生産的東西,你自己不想去用,沒有與自己的工作、生活聯系起來,隻有利益關系,沒有其他相關性,你會好好的、用心的去研究保障品質嗎?
當下的社會化大生産,出現了生産和消費的脫節、分離。
以農業舉例,上個世紀的農業還停留在牛耕人種的中國上千年先進農業生态的尾巴上,農業社會是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農業。土地施肥用的是農家肥,也就是牛、雞鴨鵝、人的糞便等自然的肥料。基本上不使用農藥,種植物生病蟲害,甚至都是人工去抓蟲子,我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到自己地裡面去捉蟲子。播種、施肥、鋤田、除雜草、收獲、平整土地也基本都是人工。農村的水是綠色的,任何一個小河裡面的水都會有魚,都可以遊泳,這是很多生長在農村人的最美好的兒時記憶。農民确實很勞累,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之後自己種地确實能夠吃飽,農民就靠着辛勤的勞作,維持着生态農業、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運轉。
但是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慢慢的來臨了,以掙錢為目的的商業社會、經濟關聯開始慢慢的動搖農村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農民的體力勞動一件一件的被機器所替代,農業勞動量逐漸的減少,而農民們去背井離鄉的走上了打工之路,成為了浩浩蕩蕩農民工大軍中的一員,為中國的勞動力密集産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農村也開始有了工業化,開始很新奇,後來伴随着污染的加重,化肥、農藥的大規模的使用,徹底地改變了中國農業的面貌。有進步的一面,由于大量的采用機械化,農民确實沒有之前那麼勞累了,即使是老年人也可以完成農業的勞作。俗話說有一利必有一弊,在進步另一面就是土地的污染、環境的污染,人們生活的環境,慢慢地消失了綠水青山。
農民種地的大循環開始由生态循環模式,轉變為不可持續模式,大量地使用農藥、化肥、被污染的水,隻要今年的産量高就可以,這不是一家一戶能夠作用的形勢,而是社會合理造成了農業大循環的改變。
工業廉價産品向農村地區流動,被污染的糧食向工業區流動,每一個人都是整個産業鍊的一環,卻好像完全地不在這個産業鍊上。根據相關的研究報告,現在小麥的含鈣量不足人工農業時期的30%,這也是現在人們各種疾病的來源之一。
農業是第一産業,是最基本的産業,每一個人每天都需要吃飯,這就是生命的規律和原則。從農業改造開始做起,讓遠離我們的生态農業回歸,在減少人工勞動的同時,恢複可持續的農業生态。讓産業鍊上的每一個即使生産者,也是消費者,除了經濟利益,還有身體健康和生命的尊重,這樣才能使生産者和消費者合二為一,生産是為了自己生産,消費是為了應該的消費而消費,在這樣的理念之下,形成人人貢獻力量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态綠色的大循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