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父母: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
前一段時間,網上關于中國小學生勞動的時間引起廣泛熱議。
國内外相關調查顯示: 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隻有12分鐘。 “孩子在家基本沒什麼勞動,每天吃飯要家長盛,書包也要媽媽收拾。他自己能穿衣服、洗漱我就知足了。” “孩子能自己洗澡洗内衣,我規定她每周洗一次碗,此外就沒有别的家務勞動了。” 當問到為什麼孩子不勞動時,這些家長們這樣談到,不是“不愛勞動”,而是“沒時間”“不會勞動”。 出于疼愛,很多父母不舍得讓孩子幹一點家務活。有的媽媽還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好好讀書就好了。
一條朋友圈引得衆人羨慕:小女孩為下班回家的媽媽準備好飯菜。
但也有人說:“我是80後,小時候經常幫爸媽做家務,為什麼這樣最普通的小事,在今天會變成新聞?” 這讓我想起那個“東方神童”魏永康被學校勒令勸退的事情。 17歲的魏永康,在别人還沒有完成高中學習時,他就以優異成績考入中科院。 如此成績優異的高材生,該是學校的重點培養對象,誰能想到,還沒有取得研究生學曆,就被學校勒令勸退。 勸退的理由,卻是因為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下雪天穿着單衣、拖鞋在校園裡穿梭;從來不知道打掃衛生,臭襪子、髒衣服在寝室随處可見;很多時候,甚至連正常的和同學的交流也無法做到。 和很多爸媽想法一樣,魏永康的母親認為,隻要孩子成績好,将來才有出息,這些事會不會無所謂。 當兒子被退學,母親怒氣沖沖來到學校呵責兒子:“這麼好的機會,你不争氣,你不如去死好了!”
哈佛大學學者也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結論: 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則能讓他們更好地體驗家庭的責任感。如果不給孩子做家務,就剝奪了他們對于社會與工作的認知以及在完成任務中得到滿足感的權利。 家務還可以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專注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孩子成年後健全人格的形成。
那麼,如何更好的引導孩子做家務,我們應該這樣做: 1、從份内家務開始 讓孩子從個人份内工作開始學習,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 如:自己學習将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髒衣服放進籃子裡。 2、家務計劃表 父母可以設計一份家務計劃表,并和孩子一起讨論他能做些什麼?想做些什麼? 3、從家庭活動中學習 擇菜:讓孩子一起參與,從擇菜到洗菜,讓孩子知道所吃的飯菜是經過這些步驟才能食用,從學習中教導孩子做家務。煮飯:從洗米到煮飯,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并告訴孩子舀多少,這樣還能教育孩子節約概念。掃地、擦桌子:可以讓孩子自己嘗試着去做簡單的家務,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将桌子、地闆弄幹淨。曬、收、疊衣服:曬衣服時可以讓孩子拿衣架,幫媽媽晾衣服;疊衣服可以先從小的衣服一件件教起。 4、讓孩子明白做家務的意義 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力所能力的家務活,不易難度太大,以免孩子因挫折而産生抗拒和畏懼。 無論孩子做得如何,别忘了給予他贊美和鼓勵,讓孩子知道,他做的每件“小事”你都看到了。 因為年紀小,能力、耐力都有限,自然不如大人做得純熟。 但是沒有關系,媽媽知道你很努力了。此外,夫妻倆對家務的分工要妥善安排,讓孩子有正确認識,“家”是屬于每個人的,所以屋裡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有義務去做。
要讓孩子知道,面包來之不易。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從小就鍛煉幹家務的孩子,社會和環境适應能力強,往往比不會幹家務活的孩子更懂得照顧自己和别人,這種人更受别人喜愛和歡迎。 所以,好好利用這個暑假,讓孩子學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文章來源:啟慧工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