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接納自我的孩子,人生路會走得更幸福,更快樂,更成功。
——鹿媽
作者 | 郁郁青青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賬号)
近日,全國各大高校陸續開學。
在華中師範大學新生隊伍裡,一個叫李欣雨的女孩備受關注。
12年前的汶川地震中,隻有7歲的她失去了右手。
一個健健康康的孩子突然遭遇這樣的變故,打擊太大。
可是,她卻堅強地讓人敬佩。
右手沒了,還有左手。
在醫院裡,她隻花了兩三個月時間,便可以用左手寫出一手好字。
她一遍遍學着自己吃飯、穿衣,獨立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大家能做的事,我都能做。”
她不懼别人的眼光,像從前一樣和同學們一塊玩耍學習。
在今年的高考中,她以625分的好成績被華師大法學院錄取,超出四川一本分數線96分。
提到接下來的大學生活,她充滿了期待,表示想嘗試着打羽毛球,乒乓球。
李欣雨說,自己想成為一名老師,以後幫助一些小孩子,就像當初那些幫助自己的叔叔阿姨一樣。
她的榜樣是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雖然不能像他一樣偉大,但李欣雨發誓會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采訪中,她說的兩句話讓我尤為感動:
“我和别人并沒有什麼不同。”“無論如何,我們内心要認可自己,樂觀面對,隻有自己接受自己,别人才能接受你。”
12年過去了,這個曆經磨難的小女孩,已經成長為一個知恩圖報、樂觀上進的大女孩。
這讓我想起了以專業成績第一考上研究生的腦癱男孩劉威麟。
雖然天生不幸,他卻說:
“缺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自絕于生活。”
他們都沒有被殘酷的現實擊垮,反而對生活懷揣熱情和期待,這份自我接納的心态太難得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接納不完美,許多孩子被不出彩的外表,不富有的家庭,不夠好的成績困住,陷入自卑敏感的漩渦,無法脫身。
“心态決定命運”不是一句空話,自我接納程度不同,會造就天壤地别的性格和人生。
被“不完美”困擾的孩子,自卑一生
剛剛過去的暑假,俨然成了許多孩子的變形記。
7、8歲的孩子割雙眼皮,14歲的女孩偷偷攢錢準備隆胸。
孩子們對外貌的在意超出我們的想象,有的整容上瘾,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有個女孩給自己兒時的形象打“1分”。
身材胖胖,小眼睛短頭發,帶高度近視鏡,常常暗自躲在角落,沒有男孩子喜歡她,她就裝作另類,裝作不在乎。
她說:“我的青春期一片灰暗”。
長大後,她換了隐形眼鏡,割了雙眼皮,還減肥了20斤,形象從1分提升到了6分,也吸引了很多男孩的注意。
這時候,她應該會自信十足吧。
并沒有,她拒絕了很多條件好的男人,因為即使變美了,她仍心有餘悸:
“我内心永遠是那個自卑的眼鏡胖妹。”
她在不斷地外尋求存在感,證明有人愛,但外界的愛卻永遠改變不了她青春期的匮乏。
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陷入了一個怪圈。
一方面急切渴求、拼命改變,一方面又堅定地認為自己不值得、不配。
這種思維定式盤踞于心,即使再優秀,也無法建立起自信。
一個無法悅納自我的孩子,不僅會自我厭惡,也會厭惡不完美的父母。
知乎上一位家長的求助帖曾引發熱議。
自己身體不好,隻能靠賣雞蛋餅維持生計,初三的孩子卻無法接受,覺得同學們看不起他,不願意搭理他,并要求父母換一份體面的工作。
事實上同學們根本不在意,也沒有因此疏遠他。
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
缺憾是人生常态,如果孩子無法正視“不完美”,很小的一件事都能成為他心頭的一座山,糾結、掙紮、較勁,到頭來擊垮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不接納自己的孩子,會被自卑困擾一生。
接納自我的孩子,都自帶光芒
《少年說》中女孩湯筱薇,哽咽地喊出這句話。
“我從來就不是窮人家的孩子,因為有你們的愛,我就是這世上最富有的人。”
她從小在偏僻的山裡長大,家庭條件不好,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學校離家遠,步行都需要2個小時。
父母總告訴她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但她從不覺得窮就低人一等。
後來到了市裡上學,她積極學習唱歌、舞蹈,還代表學校去省裡參家主持人大賽,并獲得特等獎。
高台上的她那樣落落大方、自信從容,貧困在她身上似乎沒有留下絲毫痕迹。
她深情地向父母告白:
“我一定會撐着你們給我的傘,跑出一座又一座大山,到時候會像你們盡全力給我最好的生活一樣,給你們最幸福的生活。”
接納自我的孩子,都自帶光芒。
因為他不會被現實的局限擊垮,反而擁有正面诠釋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生發出堅定的目标和動力。
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性格也有差異,接納自己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接近成功。
歌手毛不易從小性格内向,成為明星後也是少言寡語,回答提問總是惜字如金,連表情也不會太外露,在娛樂圈顯得格格不入。
但不管外界如何看,他内心始終平和清明。
“我覺得内向不是性格缺陷,他就是性格的一種。其實沒必要去強迫自己,希望我們都能坦然接納自己,擁抱自己的性格。你要允許一些人,有安靜的青春。”
這份清醒的認知,讓他内心自洽,并有了更多時間和自己相處,潛心創作出了一部部優秀的作品。
心理學家布蘭特說:
“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将直接影響到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是否有積極的心态,還會影響他的思維方式、情緒、希望以及人生目标。”
懂得自我接納的孩子,往往擁有成長性思維模式。他們能夠以樂觀的态度和積極的行動,勇敢地面對不太漂亮的自己,失敗了也輸得起,既不盲目較勁,也不會自我放棄。
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才懂得自我接納
社會心理學認為,自我是由自己的信念和認知構成,這些大部分都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
童年時期,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很容易内化成孩子的自我評價,并且根深蒂固。
陶虹在近期的節目中提到,有一次,女兒放學回家崩潰大哭,因為同學罵她長得醜。
換做别的父母,大概會安慰:你一點都不醜,你在媽媽眼中是最漂亮的。
但陶虹很認真的問:“你覺得自己長得醜嗎?”
女兒忿忿不平:“我覺得自己不醜,我很漂亮。”
陶虹接下來的回答堪稱教科書:
“我很誠實地告訴你,你長得不醜,但也不漂亮。但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特别棒的事情,就是你長得獨一無二,誰都沒辦法複制你。”
自此之後,女兒再也不為外貌糾結。
客觀的評價,獨一無二的贊美,讓孩子自信地做自己,不用活在無意義的比較裡。
我們常常會說無條件愛孩子,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全然接納。
當孩子哭鬧時,不着急批評,蹲下來回應孩子的感受,傾聽他的心聲,再引導他用正确方法解決問題。
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不急于否定,給出自己的建議,給孩子尊重和選擇權。
當孩子落後時,不被焦慮沖昏頭腦,即使是一隻蝸牛,也牽着他的手慢慢走,相信他有成長的能力。
真正無條件的接納,沒有交換,沒有門檻,和孩子的外在表現無關。
而能夠接納孩子的父母,一定是懂得自我接納。
他們允許自己普通、發脾氣、出現錯誤,所以更懂得換位思考,給孩子足夠的信任。
而一個被父母接納的孩子,能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和價值感。
他會堅定地認為自己是珍貴的,再糟糕的事情也有積極的一面,内心深埋着勇氣、信心和希望。
有一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相信這也是父母們的心聲,可為什麼我們用了那麼多教育方法,卻教不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因為許多父母規劃了一條完美的路,将孩子拉出了自己成長的軌道,試圖讓仙人掌長成參天大樹。
而“最好的自己”,一定是在孩子原有的基礎上,實現更好的可能,讓檸檬更酸,讓蘋果更甜。
所以,看見并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才是教育的起點。
看見孩子隻是個孩子,看見他真實的想法和需求,接納他的優缺點和壞情緒,接納他的成長節奏。
如此他才會滿載愛和勇氣,無所畏懼,自我完善,成就自己。
每一個男孩,都是媽媽的軟肋,也是铠甲。
養得好聰明又紳士,養不好費心又勞神。
關于養育男孩的幹貨,這裡都有;
關于養育男孩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男孩,關注洞見旗下@男孩派,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