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是傳說中的神獸,相貌兇殘且隻進不出,但為什麼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凡夫,無人不愛?甚至可媲美國寶大熊貓。
其實一直有觀點認為貔貅的原型就是大熊貓,大概因為這兩者有着共同點:可愛卻實力不凡。大熊貓的可愛源自于它每天要不停地進食,啃竹子,一天一頭成年大熊貓能消耗掉20到30公斤竹子。可竹子提供的熱量太少,大熊貓為保持體力隻好能躺着就不坐着,看上去憨态可掬。但大熊貓是食肉目熊科,是貨真價實的熊,不是貓,成年熊貓咬合力能達到1300斤,古人又稱其為食鐵獸,成年熊貓奔跑速度能達到40公裡每小時,要是它發起怒來,不是一般的恐怖。
我輩豈是賣萌者
《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軒轅﹞教熊罴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
這裡的貔貅被認為是大熊貓。軒轅皇帝曾經訓練貔貅用來和炎帝作戰。
所以,後世也用貔貅代表勇猛的戰士。元代的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就有:“羨威統百萬貔貅,坐安邊境。”
這裡的貔貅就指戰士,統領百萬勇猛戰士,可保邊境平安無事。
貔貅也用來戰場沖殺
傳說中的貔貅也極其嗜吃。無論是人還是獸,愛吃總會是讓人覺得可愛。大概因為愛吃是内心欲望單一的一種外化。就此而論,愛吃的貔貅是可愛的,哪怕兇狠表于外: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龍狀,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長有一對羽翼卻不可展,且頭生角并後仰。
從可愛卻實力等身這點上看,貔貅和大熊貓真是非常的像。
大熊貓吃那麼多竹子,每天排洩百團以上,但貔貅不排洩。
貪财守财的神獸
傳說貔貅曾在天庭工作,擔任守衛之責,但是違反了天條。據它受到的懲罰,我猜測它犯下的天條和豬八戒犯下的天條相得益彰,應該是:“貪财”。玉皇大帝一怒之下罰他食盡四面八方之财,吞萬物而不瀉,隻進不出。
所以,後世認為貔貅能聚财,招财進寶;還能守财,隻進不出。這個懲罰是非常殘忍的,隻進不出,神仙也無法扛住。百姓也知道“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二氣均分,食歸大腸,水歸膀胱”的重要性,所以在另一則傳說中,貔貅是有化解之道應對之策的。
武王伐纣中,姜子牙在途中降服了一頭神獸,作為自己的坐騎,這頭神獸外表非凡,并且隻吃不洩,食量還驚人,騎上它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連周王都非常欣賞,給這頭神獸封了官,官名為“雲”。這頭神獸就是貔貅,貔貅雖然不排洩,但是吃進去的東西會化成一種奇香無比的汗液,從體表排出。森林中的各種動物聞到奇香後,以為是什麼美味佳肴,紛紛跑來争食,結果都被貔貅吃了。貔貅算是學到了守株待兔的精髓,也化解了無法排洩的痛苦。
貔貅常做成擺件
貔貅也被叫做辟邪。
《十洲記》:“聚窟洲有辟邪、天鹿。
一角為天鹿,兩角者辟邪,貔貅有兩角,另有其名為辟邪。“辟”字為“除去”的意思,辟邪的意思就是祛除邪崇,以保平安。
所以,後世在家中擺放貔貅用來鎮宅辟邪,也有人佩戴貔貅飾品,護自身安全。傳說中貔貅是龍子,是龍的孩子,所以才具有如此的靈力。
貔貅最早的藝術形象見于漢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候,其外形變更加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曲線美,裝飾意味越來越強,更受人們的喜愛,上至帝王,下至凡夫,無人不愛。
國泰民安的代表
貔貅的主要寓意就是這三點了:
以上三點貔貅的寓意由遠及近,由大而小全方位解讀出華夏民族的家國情懷。
有勇猛的戰士護衛邊疆,國家才能安定祥和,小家才能招财、聚财和固财,于是國富民強。有了國和家的興旺,個人才能祛除邪魔,安康恬淡,有長足的發展。這三點寓意和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相契合的,都是華夏人民對繁榮昌盛和國泰民安的一種美好希冀。
看到這裡,你就明白從古至今,貔貅為什麼那麼招人喜歡了。貔貅是華夏民族精神世界的大熊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