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什麼古人不分左右腳

為什麼古人不分左右腳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7 05:29:55

為什麼古人不分左右腳(古人眼中的左與)1

說起古代是尊左還是尊右,不少人會認為這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

有人認為:“應該是以左為尊,‘虛左以待’說了,要空出左邊的位置等待賓客。”

也有人認為:“不對,肯定是以右為尊,我們平時說‘旁門左道’,包含不正派之意,左肯定尊貴不起來。”

其實,古人到底尚“左”還是尚“右”,還真不能一概而論。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場合,古人的尊卑觀也不盡相同。

尊左卑右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大關鍵概念,據說,上古時代的居室坐北朝南,因此東方在左邊,西方在右邊。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于是有了左為陽,右為陰。

流傳至今的“男左女右”即來自于此。《禮記》中寫道:“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一般狀況下,男子行拜禮時,左手要放在右手上面(前面),女子右手則放在左手上面(前面)。

為什麼古人不分左右腳(古人眼中的左與)2

影視劇中的男女拜禮。來源/電視劇《琅琊榜》截圖

由于陰陽這一對應,故在古人看來,“左”是十分吉利的:“左為陽,吉也;右為陰,喪所尚也。”(《禮記》)《道德經》中談到,遇到吉事兇事,左右尊卑是不同的——喜慶之事尊左,而兇喪之事尚右;戰時,偏将軍在左邊,上将軍在右邊,意為打仗要按照兇喪之事的規矩辦。(“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兇事尚右。是以偏将軍居左,上将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也影響到行拜禮時左右手的疊放位置。《禮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孔子和弟子們一道站立行拜禮時,孔子将右手放在了左手前。前面已經提到了,男子行禮應該是左手在右手前。但是老師都做了,弟子們難道不學嗎?大家紛紛仿效老師的行禮姿勢。孔子趕緊糾正說:你們也太好學了吧!不問緣由就仿效我。我是因為姐姐去世,還在喪期内,所以行兇拜禮。你們仿效我是不合乎禮儀的。于是衆弟子們才趕緊換手。(“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學也,吾則有姊之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故事《信陵君竊符救趙》中有句話:“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虛左”表示把上位留給賓客。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詳情見:竊符救趙後,流亡在外的信陵君為何聲威不減),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妙計出自門客侯嬴,而信陵君之所以能俘獲侯赢的心,離不開“讓座”這一操作。當時,侯赢隻是一個看門人,信陵君卻讓侯嬴坐車騎左邊的位置,在當時意味着莫大的尊敬,甚至到了逾越常理的地步,充分展示了信陵君的惜才與誠意。

不僅是車騎,席位間也有尊左的說法。《紅樓夢》第三回中是這樣叙述賈府接待林黛玉的情形:“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賈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裡吃飯。你是客,原應如此坐的。’”

為什麼古人不分左右腳(古人眼中的左與)3

影視劇中的席位尊左。來源/電視劇87版《紅樓夢》截圖

甚至上菜擺盤時,也得放左邊。《儀禮·士相見禮》中寫:“士相見之禮摯,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古代進獻禽、魚之類物品時,會将其頭安放在左邊,表示尊重。

但在左右尊卑這件事上,并不能說得太絕。前面說“用兵則貴右”,但有的時候,古人也很倔強,他就貴左,你也沒法問一句到底是為什麼。

春秋時期,楚國攻打随國,季梁對随君說:“楚國人以左為上,他們的老大一定在左翼軍中,您不要正面和楚王剛。要攻擊楚軍的右邊兒,右翼軍中沒有良将精兵,一定會被我們打敗。”(“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左傳》)

三國時期,劉備在梁國一帶和曹操相遇,與曹操聯合進攻呂布。呂布投降後,劉備跟随曹操回到許都,被東漢朝廷封為“左将軍”。劉備稱帝後,右将軍張飛進為車騎将軍,左将軍馬超則進為骠騎将軍。按照《漢儀》記載,骠騎将軍“位次丞相”,車騎将軍“位次上卿”,根據骠騎将軍貴于車騎将軍可知,左将軍應該貴于右将軍。除此之外,《三國志》提及“左将軍”有60餘次,而“右将軍”僅20餘次,三國時“左右将軍”孰重孰輕,高下立見。

為什麼古人不分左右腳(古人眼中的左與)4

影視劇中的劉備。來源/電視劇新《三國》劇照

尊右卑左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左”可以說是穩操勝券,又何來“尊右卑左”之說呢?

有人認為,右手優勢是一種生理現象。尊右文化,是世界趨勢。以英語為例,與“right” (右) 搭配的詞組往往都是聰敏、積極的,比如“a right hand man” (得力助手) 、“right a wrong” (平反、糾正錯誤) 等;而與“left” (左) 搭配的詞組往往都是笨拙、消極的,如“two left feet” (笨手笨腳) 、“out in left field” (不合理的) 。

中國同樣也不例外,《左傳》記載:“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天子贊成,我就贊成,天子反對,我就反對。孔穎達在為《左傳》作注時,對此的解釋為:“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因此“右”為順,“左”為逆。

在這一語境下,尚右源于人們普遍右手比左手用起來更加便捷有力這一生理習慣。因古人受身體崇拜,以力量強弱定尊卑,這才形成了右強左弱、右高左低、重右輕左的觀點。時至今日, “座右銘、意見相左”等詞語依然顯示出尚右屈左的特點。

“右”體現力量。“斷天下右臂,此不足憂也”(《後漢書》),從一些文典可見,右臂譬喻要塞、重要城池,以“斷右臂”表現問題的嚴重程度,沒有“斷左膀”或類似的說法,足見“右”的重要性。

語文課本中,曾提及趙王與秦王渑池相會後,“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将,有攻城野戰之功,而相如徒以口舌之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史記》)可見,在廉頗看來,蔺相如站右邊、自己站左邊是莫大的屈辱。“右”成為對強權強勢的象征。

為什麼古人不分左右腳(古人眼中的左與)5

影視劇中的廉頗與蔺相如。來源/電視劇《蔺相如》截圖

同樣,漢初高祖召見田叔等人,同他們談話,感覺這些人有勇有謀、品德高尚,朝廷中的大臣沒有能與之匹敵的。原文是這樣描述的:“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成語“無出其右”即出自這裡,表示沒有能超過他們的,可以看出,“右”表示一種強,因而以“右”為上,為高,為貴。“右姓”指豪族大姓,“右戚”指皇帝的貴戚,“右族”指豪門大族。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古代貴族盛行一種以媵妾随嫁的多妻制婚姻。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夫人,女方須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同時還須從另兩個與女方同姓之國各請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娣相從。一次娶九女,在子嗣繼承問題上采取的禮制便是:“嫡夫人無子,立右媵(之子);右媵無子,立左媵(之子)。”可見出身也分左右。

因為推崇右,左便處在了劣勢地位。《史記》中記載陳勝吳廣起義時,提及“發闾左适戍漁陽九百人”,“闾”指古代居住之地,富強為右,貧弱為左,闾左便是巷裡門左側的貧弱之人。貶谪也被稱為“左遷”,李白那首《聞王昌齡左遷至龍标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即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

為什麼古人不分左右腳(古人眼中的左與)6

影視劇中的陳勝吳廣起義。來源/電視劇《大漢風》截圖

忽“左”忽“右”

從字源上看,“左”與“右”最初為仿左右手的形狀,後來二字合二為一,被“手”字取代。原來的左手、右手增加“工”“口”演變為今字“左”與“右”。古人曾提及:“左右,助也,以助養其人也。”“左”“右”在造字之初,含義并無太大差異,都指手,均含有輔佐幫助之意味,不存在太大的高低貴賤之分。其後,被轉借為方位名詞,指代某個中心點左側、右側,輔助之義分别由“佐”“佑”分擔。

為什麼古人不分左右腳(古人眼中的左與)7

甲骨文“左”。來源/郭沫若 《殷契粹編》

至于後來的左右之争,大家已經吵了很久了。

為什麼古人不分左右腳(古人眼中的左與)8

金文“右”。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作為古代記載禮儀“專業書”,《禮記》中有着不同角度關于左右尊卑的完備、具體、詳實的規範:對行路規範、迎賓規範、乘車規範等方方面面做出了指導。但其中的規律也着實讓人琢磨不透,前面提到,行拜禮的時候講究男左女右,而在走路時,又講究男右女左(“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清人趙翼認為,先秦時代兇事尚右、吉事尚左,秦漢到六朝多數時候尊右,到了唐宋又尊左,元代尊右,但是明清承唐宋也尊左。(“周公制禮至先秦兇事尚右、吉事尚左,秦漢已降至六朝大體尚右,唐宋一改舊風皆尚左,‘至有元一代之禮,則皆尚右’。自明太祖始至滿人建清則承唐宋。”《陔馀叢考》)但是,要說先秦時期吉事尚左,廉頗又為何不滿蔺相如在自己的右邊呢?

《呂氏春秋》裡有句話:“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意思是尊者在哪裡,哪裡就受到尊重,看在那個場合裡,老大站哪兒。老大在右,則右為尊,老大在左,則左為尊。

直到今天,學者們也衆說紛纭。有人說:先秦時期尚左、尚右觀念錯雜流行,後發展為普遍流行的尚右觀念。有人說:從陰陽觀念出發,中國古人尊左卑右;從權力崇拜出發,中國古人尊右卑左。也有人說:尊右是主流,尊左隻是一種有條件的偏離。還有人說:左右尊卑與配位有關,朝堂禮儀是南面位,座陽尚右;而非朝堂禮儀以東面位居多,座陽尚左;兩者本質上都是遵循傳統文化規律的——崇陽抑陰,尊君敬親尚師。

左、右這一對表示方位的名詞,在文化的浸潤中衍生出獨特的隐喻,甚至有些撲朔迷離,任由後來人猜測、推演、闡釋。或許尊左還是尊右,本身已不重要,透過紛繁龐雜的書卷,從古代人“左左右右”的尊卑觀中,倒是可一窺那謹嚴的古代禮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