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
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說:“那地方非常簡陋,怎麼辦?”孔子說:“既然有君子居住,又有什麼簡陋的呢?”
【注釋】
(1)《楊注》:“九夷就是淮夷。以《說苑·君道篇》、《淮南子·齊俗訓》、《戰國策·秦策》與《魏策》、李斯《上秦始皇書》諸說九夷者考之,九夷實散居于淮、泗之間,北與齊、魯接壤(說本孫诒讓《墨子閑诂·非攻篇》)。”
(2)《正義》:“子欲居九夷,與乘桴浮海,皆謂朝鮮。夫子不見用于中夏,乃欲行道于外域,則以其國有仁賢之化故也。”并引《後漢書·東夷列傳》雲:“昔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始其國俗未有聞也,及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遂乃邑無淫盜,門不夜扃,回頑薄之俗,就寬略之法,行數百千年,故東夷通以柔謹為風,異乎三方者也。苟政之所暢,則道義存焉。仲尼懷憤,以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李贽《四書評》:“‘君子居之’四字極活。意若謂;如‘君子居之’,亦不顧其陋不陋也。先輩謂‘當問其居不居,不當問陋不陋’,最為得之。”
【解讀】
對于九夷在什麼地方,學者有不同意見;如從孔子所講“道不行,乘桴浮于海”(5.7)的角度看,則以劉寶楠所說“朝鮮”為是。對于“子欲居九夷”,張載《易說》曾雲:“否之時,天下無邦也。子欲居九夷,未敢必為天下之無邦。或夷狄有道,于今海上之國,盡有仁厚之治者。”這裡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否之時”即當否卦之時也,蓋《周易》否卦《彖傳》雲:“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天下無邦”就是天下大亂,邦國不甯之意,正合春秋亂世之情形。二,夷狄或有“仁厚之治”。我們曾經提到,據龐樸先生考證,現在的“從人從二”之仁字實即“從屍從二”之仁字,而此“屍”字原為古代東方的少數民族“夷”,蓋這個民族具有某種人性美德而在此被借代使用也,而“二”字隻是此字體上的一種裝飾而已(見3.3),所以講夷狄有“仁厚之治”并非是一種空想。另聯想到箕子曾避地朝鮮,而箕子又被孔子許為“殷有三仁”(見18.1)之一,則九夷或經濟不發達、居室很簡陋,但其國俗民風之醇厚亦可以想見矣!故此處之“君子”未必純為自許,當指九夷固有君子居之也。#閱讀海澱#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于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并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于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于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于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