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教育意義反轉小故事

教育意義反轉小故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9 05:57:23

教育意義反轉小故事?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訪談嘉賓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教育意義反轉小故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意義反轉小故事(好故事就是一條好的教育隐喻)1

教育意義反轉小故事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訪談嘉賓

劉良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哲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教育研究方法”。著有《教育研究方法》《校本行動研究》《校本教學研究》《有效教學論》《叙事教育學》等。(人物插畫 蔡汝先/繪)

————————————————

中國教師報:您在《叙事教育學》一書中談道,“一則好的故事,就是一條好的教育隐喻”。您認為,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什麼?

劉良華:之所以認為好的故事就是一條好的教育隐喻,是因為教育叙事既不是直接講道理的哲學研究報告(議論文),也不是呈現大數據的量化的實證研究報告。

教育叙事是認真講故事而不直接講道理的教育學。或者說,叙事教育學并不直接教訓人而更願意把教育道理隐含在教育故事或教育比喻之中。一則好的故事,就是一條好的教育隐喻。出色的叙事教育學不過是一系列教育隐喻。讀者或聽衆是否有能力、是否願意從這些教育隐喻中領會相關的教育道理,取決于讀者或聽衆本人的直覺與直觀的悟性。

就此而言,教育叙事其實是一種質的研究。質的研究的特點在于它的研究對象不能太大,往往呈現為個案研究。人們會質疑:個案研究的結論是否能夠在更大範圍内得到推廣?這個質疑其實也可以轉換為另一個提問:個案式的教育故事所隐含的經驗是否能夠在更大範圍内推廣?或者,個案的經驗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

個案的教育經驗的确不能普遍推廣,但個案經驗的價值在于:它像一條教育隐喻,讀者可以從這條教育隐喻中設身處地地比較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故事中的當事人經驗,讓自己從故事的當事人那裡獲得啟示。這也是看電影和讀小說的價值。電影人物的命運和小說人物的命運無法提供可普遍适用、普遍推廣的生活規律,但是讀者依然可以從電影人物的命運和小說人物的命運那裡獲得代入感、體驗感并由此促進自我反思。

這就是教育叙事的作用和價值。

中國教師報:教師應該如何使用教育叙事?

劉良華:教師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使用教育叙事。一是閱讀并反思。在閱讀他人故事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二是閱讀并模仿。閱讀他人的教育故事之後,可以模仿他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嘗試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三是自己講故事。閱讀他人的教育故事之後,改變自己的想法,并把新想法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形成自己的做法。有了想法和做法之後,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形成自己的說法。

中國教師報:您在書中提到,出色的叙事教育學恰恰隻是保持故事的文學性、藝術性,而有意無意地淡忘教育的任務。這聽起來不難,但是“淡忘”不等于“忽略”,您認為現在的教師寫作能夠達到這樣的标準嗎?“淡忘”的度如何把握?

劉良華:“淡忘”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所閱讀的教育叙事作品具有足夠的文學性和藝術性。這種出色的叙事教育學可以讓讀者不知不覺地卷入欲罷不能的閱讀狀态。第二種可能是:教師閱讀叙事作品時原本就是一種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休閑閱讀。如果說閱讀并反思指向教育觀念轉變,閱讀并模仿是改變自己的教育實踐,那麼休閑閱讀指向休閑本身,這種休閑閱讀幾乎就是一種非功利的遊戲活動。這種休閑和感動并不具有轉變觀念或改進實踐的功利價值,但從長遠效應來看,純粹的休閑閱讀更可能有效地改變我們教育觀念或教育行為的潛意識。

中國教師報:您怎樣看待教師寫作這件事?每個教師都能成為寫作者嗎?不寫作就成不了好老師嗎?

劉良華:寫自己的教育改革故事或者不寫自己的教育改革故事并不是判斷一個好教師的标準。重要的是,教師必須有自己的想法和改革的做法。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改革的做法之後,教師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寫出或講出自己的教育改革想法和做法,形成自己的教育故事,讓他人看見或聽見。二是不寫和不講自己的教育故事,讓自己成為一個隻做不說的人。

一般而言,教學和學術研究不同。學術研究必須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形成研究報告并公開發表,以便接受同行的檢閱和批評。教師的教學隻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讓學生和家長滿意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寫出自己的教學改革研究報告。不少好老師一輩子默默無聞地守護學生,默默無聞地改進自己的教學。相反,如果某個教師發表大量的文章,甚至著作等身,但無心守護學生,無心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這樣的教師反而不如默默無聞地守護學生的教師。

不過,在兩種情況下教師最好有寫作的習慣或寫作的激情。

第一,有改革激情的新手教師。新手教師可以将自己的新觀念或教育改革講出來,以便獲得同行的檢閱和批評。也就是說,新手教師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教育改革成果,而是讓自己的教育新觀念或改革行動得到他人的幫助和支持。

第二,有改革經驗的專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應該承擔教化新手教師的責任和使命,講述自己的教育改革故事,在接受同行檢驗和評價的同時,也讓新手教師獲得可參考可模仿的理想對象。也就是說,專家型教師寫作的目的雖然也在于接受同行的檢閱、貢獻教育知識,但主要目的在于為新手教師提供教育改革的樣式。

在這個意義上,每個教師都能成為寫作者,也隻有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不寫作就成不了好老師。

中國教師報:長期以來您都十分關注教師寫作,鼓勵教師進行教育叙事寫作。您認為當下教師寫作中有哪些好作品,好在哪裡?還存在哪些問題?

劉良華:現在的問題是,有些教師過于喜歡談對策,大量的标題呈現為“問題與對策”。寫作要有問題意識,這可以理解。要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這似乎也是對的。但是,如果教師過于追求簡單的對策思維,頭頭是道地提出個人化的對策,有可能走向所謂“自信的胡說八道”。為什麼對策思維容易陷入“自信的胡說八道”?因為,如果沒有專門的邏輯學訓練和思辨研究的訓練,所謂的問題可能隻是一個假問題,所謂的對策可能隻是個人化的“口水”意見。

這就是我們提倡教育叙事研究的原因。所謂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采用教育行動研究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教育改革故事。或者,采用教育調查研究的方式,講述他人的教育改革故事。這是用事實說話而不是講述空洞的大道理。

中國教師報:教育叙事的魅力在哪裡?對教師個體成長的意義是什麼?

劉良華:教育叙事主要有兩個魅力。

第一個魅力是:教育叙事通過講事實的方式來講道理,而不是講述一些似是而非的空洞道理。也正因為此,孔子當年說:“我欲載之空言,不若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孔子的意思是說,我最初想講一些空洞的道理,但後來發現,不如用呈現事實的方式來說明道理,那樣的道理才更深刻。

第二個魅力是:教育叙事不僅講事實,而且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傳統的教育理論追求概念、概括,但過度的概念和概括離開真實的教育實踐、教育現場之後,容易罔顧事實而言不由衷,不僅失去了教育理論的生動活潑,而且導緻教育理論走樣變形,導緻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互鄙視或敵視。教育叙事通過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來還原教育話語的活潑,維護教育現場的真實。好的教育叙事不僅能夠給教育實踐者帶來閱讀的喜悅和“點頭效應”,而且能夠給教育理論研究者提供真實的教育經驗證據。

中國教師報:寫作有技巧嗎?需要提前做哪些準備?

劉良華:教育叙事的寫作和教育思辨研究的寫作都需要技巧。思辨研究需要邏輯訓練,用邏輯來展開論證。教育叙事需要講故事的技巧。如果說思辨研究報告接近議論文,那麼教育叙事更接近記叙文。這樣看來,在講述教育叙事之前,最好閱讀小說,觀看電影,從小說和電影中體察講故事的技巧。講故事不過是兩個技巧:一是有條理,二是有文采。相比之下,有條理比有文采更重要。所以,隻要具備日常的講故事能力,就可以逐步學會教育叙事研究。

中國教師報:您在寫作中是否遇到過困境?您的寫作修改得多嗎?

劉良華:好的寫作是一氣呵成的,但我的寫作幾乎都是反複修改的。我在寫作中經常遇到困境。最大的困境是感覺自己将要講述的故事隻是一個事件,而暫時沒有弄清楚這個事件背後的教育道理,我不知道要從哪個教育道理的角度去講述這個教育故事。可見,教育叙事貌似講述教育故事,但好的教育叙事其實是用教育故事去證明相關的教育道理。教育叙事即便不采用夾叙夾議的方式将教育道理講出來,但好的教育故事從來都是隐含了教育沖突、教育道理的。教育實踐中的沖突其實對應了相關教育理論上的沖突。教育叙事雖然隻是講述教育故事,但好的教育叙事總是悄悄地講述某個教育道理。

寫小說本來就有兩種方式:一是“義理先行”,先确定要講什麼道理,然後順着這個道理去搜索相關的故事材料,讓故事成為義理的證據。這是“文以載道”的思路。二是故事本位。先考慮某個有趣的故事,暫時不考慮其中的道理。待故事寫成了,再思考故事背後的道理,并反過來根據相關的道理來修改和調整最初的故事。其實,隻要故事足夠有趣,有趣的故事背後就一定有道理。任何故事都會在讀者那裡自動激發出相關的情感體驗和道理共鳴。

我的寫作介于兩者之間:有時會義理先行,先确定我要講什麼教育道理;有時會純粹講故事,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真實呈現這個故事。後面修改這個故事時,再有意識地從某個教育道理的角度,有意識地強化某些沖突而淡化另一些沖突。有時會采用夾叙夾議或自我調侃的方式把我想要講的教育道理直接呈現出來。我的修改主要考慮兩個标準:一是故事的趣味性或可讀性。二是故事所隐含的道理。

中國教師報:寫作的素材如何積累?如何找到寫作的起點?

劉良華: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故事,故事是我們創造的。我們的故事是我們從事教育改革的結果。在進行某個教學改革或教育實驗之後,我們把自己的教育改革過程及其悲歡離合講述出來,就有了故事。

當然,對于有些教師來說,他們并沒有進行有意識的教育改革,而是無意識地一路走過來,等到進入職業發展的某個階段,感覺自己的教育生活發生了一些有趣或痛苦的事件,嘗試把這些有趣或痛苦的教育事件講出來,既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也可以為其他同行提供可借鑒的經驗或教訓。也有第三種可能:教師發現身邊的某個同事或者同行有很多做法令人贊歎,其中有一些可借鑒的教育智慧或教育經驗。

也就是說,教師的教育寫作可以有三類素材:一是有意識的教育改革;二是無意識的教育生活;三是他人的教育經驗。在這三者之間,比較重要的寫作素材是他人的教育經驗,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教育改革。有了這兩類素材,就比較容易找到寫作的起點。

中國教師報:您的寫作受到了什麼人、什麼事的影響?

劉良華:我的教育叙事寫作主要受兩個人的影響:一是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一般人看重的是他的《帕夫雷什中學》和《給教師的建議》。我個人更喜歡他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二是胡适的“自傳”。最初看的是他的《四十自述》。他在“自序”中說:“我在這十幾年中,因為深深地感覺中國最缺乏傳記的文學,所以到處勸我的老輩朋友寫他們的自傳。”照他的說法,“我們赤裸裸地叙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地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後來,我更喜歡看他口述并由唐德剛整理的《胡适口述自傳》。

從教育叙事的視角來看,自傳的價值不僅在于“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一種特别形式的教育學,它不僅是個人生活史,更是民間教育學和叙事教育學。

為此,我收集并閱讀了大量的傳記文學或口述自傳以及有關傳記文學的相關理論。我在2011年出版的《叙事教育學》呈現了對這些傳記和相關理論的閱讀理解以及引用。

中國教師報:如何克服惰性,持續不斷地寫下去?

劉良華:最好的辦法是養成寫教育日記(日志)的習慣。每天堅持記錄,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無論多麼簡短,也要呈現上午、下午、晚上三個時間段發生的重要事件。最好每天記錄,這樣就不給自己偷懶的借口。我個人一直有這個習慣,每天記錄,我稱之為“教育日志錄”。主要記錄我的日常起居飲食、我的專業閱讀生活、我的專業寫作的某個靈感或最新寫作進展。後來,我開始研究積極教育學之後,養成了另一個習慣:每天盡量記錄1-3件比較開心的事,讓自己盡量形成積極的解釋模式。我當廣州市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之後,把這個辦法推廣到集團的全體學生,建議學生每天記錄,我們稱之為“夕拾課程”。

中國教師報:目前出版專著的教師不少,能否談一談您對這些作品的看法?

劉良華:當下中國的中小學教師寫作出現了一些令人喜愛也令人欽佩的作品。比如,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李希貴的《學生第一》,嚴杏的《身邊的小豆豆》,徐莉的《沒有指責和羞辱的教育》,等等。這些出色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幾乎是一種教育自傳。

有些教育叙事要麼太瑣碎,既沒有有趣的教育故事,也看不出深刻的教育道理。有趣的故事可以給讀者帶來遊戲感,深刻的道理可以給讀者帶來思想的震撼,甚至可以用來改進專業實踐。如果教育叙事既無趣又無用,就沒有可讀性了。

中國教師報:您現在的寫作重心是什麼,未來有什麼寫作計劃?

劉良華:我現在的寫作重心是把做廣州市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期間發生的教育事件記錄下來,按照時間順序和教育改革的主題,講述“集團化辦學的行動研究”。我未來的寫作計劃就是出版一套“集團化辦學”叢書。叢書第一本就是我寫的《集團化辦學的行動研究》。另外幾本教育叙事是我們集團做的有關朝話課程、夕拾課程、午修課程的改革,有關校長集體學習(校長月末例會)、教師學習(教師高研班星期一例會)、家長學習(家庭教育星期五例會)的故事。

中國教師報:可以想象,這是值得期待的教育故事。

劉良華:感謝。

《中國教師報》2021年08月25日第8版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