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兩個孩子為了一件玩具争執不休,或排隊放學時孩子為了盡快見到爸媽而插隊,關于“争”和“讓”,如果孩子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未來很有可能在這些方面上吃虧。
“争”和“讓”其實可以理解為争取和妥協,而這些行為,與孩子的主觀意願有關。孩子想讓自己的想法被旁人認可,就得正确的“争”,孩子想和其他人達成共赢,就要适當的“讓”。
那麼對于孩子的“争”和“讓”,家長該如何引導?
1、讓孩子表達自我感受
生活中很多事其實都牽扯到争取和妥協,當孩子面臨一件事時,孩子往往不能根據情況正确應對,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說出自己經曆一件事之後,有什麼樣的想法。
比如說,孩子和小朋友搶一件玩具,家長先不要問孩子結果如何,應該問孩子是怎麼做的,或問孩子想要怎麼做,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家長可根據孩子的渴望和困惑,對其進行疏導。有些事情,不是靠感覺就能解決的,所以讓孩子表達出來,對解決問題是非常關鍵的。
2、體驗并找到生活中的規則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規則,如果每個人都能按照規則行事,生活中必然會少很多沖突。孩子早期的規則感并不強,再加上自我意識萌發階段,難免會出現争搶、獨占的現象。
為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家長要帶着孩子多去體會,比如等紅綠燈、排隊玩滑梯等,這些規則會在孩子潛意識中慢慢沉澱,當孩子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盲目争搶、獨占的現象會得到緩解。
3、讓孩子學會協商
當一群孩子同時遇到問題,如果不懂的協商如何解決,互相之間就會争執不斷。家長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協商,比如家長和孩子此刻都有想看的電視節目,但隻能滿足一個人看,這時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
通過一些方法來決定誰能看電視,比較适合孩子的方式有石頭剪刀布、抛硬币等,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能讓孩子體會到協商的重要性,今後孩子遇到類似情況,就能巧用這些方法,來化解矛盾了。
4、讓孩子自己判斷要不要讓
家長們遇到有人跟孩子搶玩具時,多半會因為面子問題讓孩子謙讓,但實際上,家長沒有說服孩子妥協的情況下,孩子讓的并不情願,甚至會促使孩子出現獨占行為。
其實遇到這類情況很好解決,家長先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跟孩子商量一個折中的辦法,這樣既維護了孩子的權益,又能讓孩子體會到一件事當中雙赢帶來的好處。
5、給予孩子認可和鼓勵
孩子總有長大的那一天,家長越擔心孩子會吃虧,越是護着孩子,那麼孩子就越得不到鍛煉,未來獨立生活,難免因為不懂争取和妥協而吃虧。
家長要明白,認可和鼓勵對孩子的成長是具有積極作用,孩子隻有經曆過才能成長,如果孩子已經具備了決絕問題的能力,家長應适當放手,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修行。
可見,孩子正确的“争”和“讓”,對其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都具有推進作用,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更出色,早早教會他這些是有必要的。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