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今年的第一批紅薯粉條

今年的第一批紅薯粉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15:30:05

今年的第一批紅薯粉條?這些天天熱,妻子前幾天搓了一鍋涼粉,給我們留一些,剩下的分别送給丈人和姐姐昨天下午,她将剩下的最後一塊涼粉給我們涼拌着吃吃晚飯時,妻子無意說她這次買的紅薯粉面有點太白,不像以前買的帶點黑灰色我想起今年“3.15”晚會曝光的一些黑心商家用便宜的木薯粉冒充紅薯粉制作紅薯粉條,進行牟利,就順口說該不是假紅薯粉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今年的第一批紅薯粉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今年的第一批紅薯粉條(紅薯粉條6.18)1

今年的第一批紅薯粉條

這些天天熱,妻子前幾天搓了一鍋涼粉,給我們留一些,剩下的分别送給丈人和姐姐。昨天下午,她将剩下的最後一塊涼粉給我們涼拌着吃。吃晚飯時,妻子無意說她這次買的紅薯粉面有點太白,不像以前買的帶點黑灰色。我想起今年“3.15”晚會曝光的一些黑心商家用便宜的木薯粉冒充紅薯粉制作紅薯粉條,進行牟利,就順口說該不是假紅薯粉面。

其實在我小時候,由于那時糧食短缺,我們關中農村每年在夏季都會種一季紅薯,作為主糧的補充。當然紅薯除了蒸的吃、烤得吃、煮得吃,還能做成紅薯粉面,進而制作粉條、涼粉等食品。在縣城附近的我三姑家整村人都在做紅薯粉條,那時這個村制作的紅薯粉條遠近馳名,甚至遠銷到西安、渭南等地,我們縣的人出遠門走親戚,帶一包當地産的紅薯粉條絕對是送禮的佳品。 我上高中住在三姑家,經常見到制作粉條的場景,因此對制作粉條的程序并不陌生。不過那時制作粉條全靠人力,采用傳統的制作方式,制作出的粉條粗細不均勻,因此既沒有現在機器制作粉條的效率高,也沒有機器制作的粉條那樣勻稱、美觀,但紅薯粉條絕對是貨真價實,不像現在這樣的摻雜摻假。我對粉面、粉條的制作方式現在還有模糊的印象。

我們每年晚秋等霜殺後就開始挖紅薯,将紅薯分成兩類:一類完好無缺的紅薯運回家,放入地窖中儲藏,作為冬季食品的組成部分;另一類挖紅薯是被䦆頭砍傷,被蟲蛀鼠啃的紅薯就是制作粉條的原料。父母親削掉這些紅薯的傷疤,用水清洗幹淨,然後用扁擔擔到鄰村的磨坊,讓磨坊主用粉碎機打碎這些紅薯,做成紅薯漿,裝入水桶中挑回家。大人先挑七八擔水備用,然後在屋檐上綁一個十字架,将一塊透氣性好的棉布四角綁在十字架上,下面盛一口大水缸,舀一碗紅薯姜倒入棉布中,再舀幾碗水,然後晃動棉布包,最後使勁捏一下包中的紅薯渣,倒出紅薯渣,又重新倒入紅薯姜,直到最後過濾完桶中的紅薯漿,這時水缸大概也快滿了。

第二天清早,大人舀掉水缸上層的水,缸底一層雪白的粉面就出現了,母親用勺子将這些粉面舀入棉布包内,繼續吊在房檐下,讓水滲流。這時天氣好壞至關重要,如果天好連續暴曬幾天,解下包裹,裡面是一個呈半球形、雪白的粉面團,這時用叉子叉開這個粉面團,将其曬在被單上,又連續曬幾天,等其完全幹透,就收拾在布袋中,這樣粉面就做成了;如果運氣不好,粉面在布包中就下連陰雨,那麼粉面外面就會發黴,大人叉粉面時,先刮掉表面的黴斑。不過就是這樣做,曬出的粉面也不是那麼白。

冬季時,由于天氣寒冷,晚上制作的粉條第二天就會凍住,好收藏、管理,還有紅薯一般在秋季才能成熟,因此冬季制作粉條的原料也非常充足,因此冬季也是制作粉條的高峰期。三姑村有制作粉條的傳統優勢,因此我家的粉面多拿到三姑家做粉條。制作粉條工序較多,一般最少需要四五個人。先将粉面用水(我忘記是用開水還是涼水)和成面團;一個人将大鐵鍋的水燒開,一個人站在鍋邊,有些甚至站在鍋沿邊(為的是增加粉條的高度和細度),這個人一手端着半個葫蘆做成的瓢(這個瓢底部全是手指粗細的孔),旁邊的人在瓢中放一團粉面團,這個人另一隻手不斷敲打瓢邊沿,這樣粉面團形成一道道細“面條”不斷從孔中漏入沸騰的鍋中。站在旁邊的另一個人在水再次燒沸後,急忙用筷子撈出鍋中的粉條,倒入盛涼水的大盆中。這時粉條其實已經熟了,怪不得我們那裡人在農忙時節顧不上炒菜,就将粉條在開水中泡一下,調上調料,灑些韭菜末、蔥末就是一道菜。水盆邊的兩個人也閑不住,一人急忙撈出粉條搭在一個一米多長的竹竿上,另一人提着竹竿急忙奔向晾曬場。

由于晾曬粉條需要場地大,一些人将場地選在冬天的麥田裡,他們提前在麥田地壟上栽一排或兩排木杆,崩一道或兩道鐵絲,鐵絲上穿着許多小繩環,晾曬粉條的人隻需将竹竿的兩端穿入繩環中就行了。粉條不能晾曬得太稠密,否則會影響晾曬的速度。冬天做粉條還有一個好處,連曬帶凍,也能提高粉條曬幹的速度。我每次下晚自習回家,看着麥田中一排排整齊的粉條“帶”,像幾條褐色的寬布帶橫在田野中,感覺非常壯觀。

粉條做好後,銷售工作多為婦女做,要麼到縣城擺攤零售,要麼給一些飯館、食堂批發供貨,還有一些外地的商販開着車上門收購。我們老家有一道非常正宗的特色小吃——麻食菜,就是用這個村的粉條做成的。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早已不靠紅薯補充主糧了,我們當地人幾乎不種紅薯了。就是個别人種紅薯也是為了銷售盈利,人們購買紅薯也是為了調劑整天白米白面的生活。大概沒有原料來源,三姑村的人也不再生産加工粉條。當然現在生産加工粉條幾乎全是機械化,效率高得多,并且加入不少添加劑,增加粉條的口感,但卻出現了不少的食品安全問題,因此很難買到正宗的紅薯粉條,讓人不禁感歎這到底是社會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