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羲之蘭亭序水寫大字帖

王羲之蘭亭序水寫大字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19:44:13

王羲之蘭亭序水寫大字帖(天下三大行書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的前世今生)1

天下行書排名第三:蘇轼《寒食帖》

其人:

蘇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世稱蘇東坡 , 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轼進士及第。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絕世名作《寒食帖》就在此時問世。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颍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谥“文忠”。

作品介紹:

當時蘇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寒食雨》: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拟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蘇轼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轼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歎。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轼此時惆怅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真迹存世情況:

《寒食帖》為蘇轼撰詩并書,墨迹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背景意義:

宋代書法,承唐繼晉,上技五代,開創了一代新風。宋太宗時留意書法翰墨,購摹古先帝王名賢墨迹,命王著刻工為十卷,以棗木镂刻之,是為《淳化秘閣法帖》。有了帖,便打破了現書必真迹的限制,同時打破了前人法度,專門注重意趣,強調主觀表現,從而開辟了新的道路。

縱觀宋代書法,尚意之風為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宋書不是簡單否定唐人,也不是簡單回歸晉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響了宋人的書法觀念,而詩人、詞人的加入,又給書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在強調意趣的前提下,宋代書法家重視自身的修養,胸次高,讀書多,見識廣,詩詞、音樂方面的功力也為前人所不及。

其著名代表書家有: 蔡襄、蘇轼、黃庭堅、米芾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宋代的《寒食帖》标志着中國書畫史上第三座高峰的來臨。

王羲之蘭亭序水寫大字帖(天下三大行書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的前世今生)2

天下行書排名第二:顔真卿《祭侄文稿》

其人:

顔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 ),字清臣,今陝西省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

顔真卿出身琅琊顔氏,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登進士第,曆任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顔平原”。安史之亂時,顔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一度光複河北。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顔魯公”。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谕叛将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缢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臯及三軍将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谥号“文忠”。

顔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顔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

作品介紹:

《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

是追祭從侄顔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顔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緻“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

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随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其文為: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尚飨。”

真迹存世情況:

《祭侄文稿》縱28.3厘米,橫75.5厘米,行書234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背景意義:

唐代書法是一種書法形式。這一時代新風格的形式,在初唐時尚處于漸變中,至盛、中唐之際,單是從草書領域中出現了新風,随後真諸體亦别開生面,取得的發展。晚唐書法較少發展。

書法藝術實則為士大夫乃至最高統治者所壟斷,最高統治者的偏好往往能左右當時的藝術特點及成就。唐太宗在《論書》中說: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看來唐宗也是書家高手。

唐代傑出的書法家還有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歐陽詢……

名家雲集,堆也能堆出一個書法盛世,唐代是中國書法史上最鼎盛的時代之一。

王羲之蘭亭序水寫大字帖(天下三大行書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的前世今生)3

天下行書排名第一:王羲之《蘭亭序》

其人:

王羲之(303年—361年) ,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丹陽尹王曠的兒子,太尉郗鑒的女婿,有“書聖”之稱。

憑借門蔭入仕,曆任秘書郎、江州刺史、會稽太守,累遷右軍将軍,人稱“王右軍”。永和九年(353年),組織蘭亭雅集。撰寫的《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永和十一年(355年),稱病棄官,遷居于紹興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作品介紹:

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時任會稽内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将這些詩賦輯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内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序》。

其文為: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叙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緻一也。後之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蘭亭序》在王書中雖不及其行草書劄,但作為一種典雅、雙逸、潇灑的時代風格是無人能超越或與之相伴的。那種疏朗有緻的布局,挺秀雙逸的風神,變化多端的筆法,縱橫自如的取勢,使後世學書者感到面對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測的城樓,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單看其用筆的豐富,就有藏鋒、稱飾、挂筆回鋒,牽絲、映帶、由方轉圓、由圓轉方等種種奇妙變化,有些橫與波挑又帶有隸書遺意,變化莫測,時出新愈,平和之中見奇縱,這也是《蘭亭序》永久的藝術魅力所在,所謂“不激不勵,風規自遠”。

真迹存世情況: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相傳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将臨摹本分賜貴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如果傳說屬實的話,那現在應該在唐太宗的昭陵裡。

背景意義:

魏晉書法承漢之餘緒,又極富創造活力,是書法史上的裡程碑,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方向。魏晉書法規隋唐之法,開兩宋之意,啟元明之态,促清民(國)之樸,深刻地影響了曆代書法并影響着當代書法的發展。

大師出手,起手便是巅峰,後輩一直在模仿,但從未被超越。除了王羲之,這些魏晉書法元老院成員還有:鐘繇、陸機、王獻之、謝安等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