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3 06:20:40

詩詞,作為中華文化流傳至今的文學瑰寶,向來要求押韻工整,文采兼備。

尤其是魏晉時期的文學,更是注重辭藻之華麗,用句之精妙。不但句詞與意象皆有增加,更是要求二者合一,彼此兼顧。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1

但古往今來,唯獨有一首詩卻顯得格外的與衆不同。

它沒有華麗的詞彙,精妙的語言,就連押韻也全然舍棄,可偏偏這樣一首“離經叛道”之作,卻為何被後世奉為經典呢?

這就要從詩的作者鄭闆橋開始說起了。

01 “怪人”鄭闆橋

康熙三十二年,鄭燮在魚米之鄉江蘇出生。

初聽這個名字可能會覺得陌生,但鄭燮号闆橋,因其在畫作上都會落款“闆橋鄭燮”,因此鄭闆橋的名字也就漸漸流傳開來。

清朝初年,在揚州地區有一批書畫風格異于常人的奇人,其中成就最高的八人被譽為“揚州八怪”,而鄭闆橋則是“揚州八怪”中最負盛名的一位。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2

當時,世人皆追捧黃庭堅、趙孟頫的書法,隸書的風格被許多文人所采納。

隸書又稱八分書,“八分”一詞,最早見于晉衛恒四體書勢,至于八分書的定義,更是說法頗多。

但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是“八分”指東漢成熟的隸書,而其特點則為筆勢如八字相背,左右兩側分布之狀。

“熹平石經,為其标準。”所以稱為八分書。

鄭闆橋卻不甘落于俗套,他在隸書中加入行楷草,所書風格别具特色,書法淩亂無序,甚至被人稱為“亂石鋪街”,但他卻怡然自得,為其取名“六分半書”,意味着雖取自隸書,但又有創新。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3

這種創新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鄭闆橋打破了篆、隸、正、行、草等各種書體的界限,他将文字的點畫和結構随意安排,以楷書、隸書為主。

其二,他更是敢于打破書與畫的界限,将一些畫法筆觸融進了書法之中,所寫文字筆墨濃淡,筆畫粗細,正斜分布,與當時書法所追求的截然相反。

後人也将這種獨特的書法稱為“闆橋體”。

關于六分書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早年間,鄭闆橋練習書法相當刻苦,常常琢磨筆法字體,一次想得出神,他随手比劃,手邊無紙筆,就在妻子的背上劃了起來。

而他的妻子則不耐煩地說:“你有你的體,我有我的體,你幹嘛在别人的體上亂劃。”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一番話卻突然點醒了鄭闆橋,是啊,書法由心而生落于筆尖,自己為何一定要效仿他人呢。

于是鄭闆橋便另辟蹊徑,開創了“六分書”,而先前的文體,從他四十歲之後便極少書寫了。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4

除了書法别具一格外,他的畫作同樣出色,但鄭闆橋一生隻畫三種東西,蘭、竹、石。

他認為蘭花四季不凋謝,翠竹百節而常青,頑石萬古不敗,人的品質更是千秋不變。

石頭是前人畫作中常見的題材,但一般隻作為陪襯,用來突出畫作主體,但鄭闆橋卻有一幅《柱石圖》,就單單地畫了一塊孤石立于畫中。四周雖無它景卻更能凸顯石頭那種直沖雲霄的豪邁蒼勁之感。

而蘭花作為畫中四君子之一,自古以來備受文人墨客喜愛,唐朝的韓愈就曾寫《幽蘭操》:“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采而佩,于蘭何傷。”用來歌頌蘭花的品性。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5

前有宋代周敦頤獨愛蓮花,而鄭闆橋則鐘情蘭花,他有許多畫作皆以蘭花為題。

在他筆下的蘭花有的是瑩瑩孑立,形影相吊,但卻讓人更覺蘭花的傲然之色,有的是與荊棘為伴,象征着君子與小人共處的社會局面。

無小人不能成君子,君子亦能容小人,如此虛懷若谷的豁達之情,通過蘭花被鄭闆橋所展現出來。

而除了石與蘭花,鄭闆橋最出名的當屬他筆下的竹子。

他筆下的竹子多而不亂,少而不疏,盡顯挺拔不屈之感,他自己總結出一套畫竹子的方法,正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竹成境的技法。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6

竹子也在他的筆下被寄予了特殊的情感。

從他所畫之物可以看出,鄭闆橋為人正直,不畏強權,不懼貧困,自始至終都要堅守本性。

而鄭闆橋被稱為“詩書畫”三絕,書與畫都做了簡單的介紹,接下來就輪到鄭闆橋的詩作了。

02 “數字詩”《詠雪》

與古今許多文人一樣,鄭闆橋早年間同樣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三十歲時,鄭闆橋父親去世,為謀生計他隻能去往揚州以賣畫為生。

但文人墨客與常人最為不同的一點就是,即便身處的環境惡劣,他們仍有一顆樂觀豁達的心境。

在初到揚州後,鄭闆橋居住在焦山别峰庵,在那裡結識了馬曰琯馬曰璐二人。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7

馬曰琯與他弟弟馬曰璐同為清代著名的鹽商,被人合稱“揚州二馬”,兄弟二人都好結交文人雅士,所居住的小玲珑山館更是藏書甚富,各種藏書七百餘種,為全國之冠。

鄭闆橋與兄弟二人相見恨晚,就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有一日,正值隆冬臘月,揚州城大雪紛飛,寒風凜冽。

風雪天氣自然無人買畫,于是閑來無事的鄭闆橋便欲前往小玲珑山館拜訪老友。

就在他頂風冒雪前進的路上,忽然看見幾名書生打扮的年輕人立于雪中,幾人看着皚皚白雪吟詩作對,一股文人氣質油然而生。

文人總是有這般雅興,大雪天也要站在雪中風雅一番,鄭闆橋也心生好奇,有意地放緩了腳步,想要聽清幾人所作的詩詞如何,而幾名書生自然也看見了他。

當時,鄭闆橋以賣畫為生,本就貧困,衣着更是破爛,灰麻布的破舊衣服讓書生們還當他是山中務農的村夫。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8

于是幾人有心戲弄于他,便叫住了鄭闆橋。

書生開口道:既然有緣相逢,何不也作詩一首,讓大家來品鑒一番。

面對書生的故意刁難,鄭闆橋也完全沒有在意,他略一思索便吟出了這首《詠雪》。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吟詩結束,鄭闆橋也不再理會衆人,自顧自地向着遠方走去了,隻留下了不明所以的書生們思索着他所留下的詩。

前半阙聽起來,屬實是平俗不堪,甚至就如同街角巷尾小孩口中的打油詩。

但到了下半阕卻文風一轉,結尾一句點睛之筆卻讓原本普通的詩句變得生動了起來,衆人這才後知後覺。

而再去看那“鄉野村夫”,卻已經消失在茫茫白雪之中了。

而這首《詠雪》卻被記錄了下來,成為了一篇佳作。

這首詩全文幾乎由數字堆砌,内容也好理解。

紛飛的雪花是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成千上萬片數也數不清,但飛入梅花叢中都消失不見了。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9

乍一聽仿佛三歲孩童所寫的詩詞,開篇用着最簡單的描寫,說出了雪下得很大。既無深遠的立意,也無華麗的語言,讓人不明所以。

可緊接着,千片萬片的雪花,為何一融進了梅花中就消失不見了呢。

如今提及梅花,很多人腦海中都是浮現的粉色和紅色,但其實古人欣賞的梅花更多的卻是白色的。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都是提及梅花的潔白與雪媲美。

當我們再聯想到鄭闆橋的一生,雖然他所作這首《詠雪》時,還未走上仕途之路,但他的志向卻始終未變。

鄭闆橋自幼飽讀詩書,立志考取功名為民造福,但無奈卻不得重用,直到他49歲時,才在慎郡王允禧的推薦下當了一個七品小官。

本是康熙三十二年生人,如今成為進士,步入仕途卻連皇帝都換了兩次,深感命運弄人的鄭闆橋也刻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用來調侃自己的遭遇。

可即便如此,鄭闆橋卻仍然立志成為一名好官,但做官難,做清官更難。

乾隆十二年,鄭闆橋在濰縣做縣令的時候,突然遭遇天災。

糧食顆粒無收,百姓們紛紛鬧事起義,甚至出現了“人食人”的慘狀。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10

但一心為民的鄭闆橋并沒有等來上級的指示便私自打開糧倉放糧,并且讓百姓寫下借條,作為領取糧食的憑證,結果救活了一萬多人。

後來大災結束後第二年糧食歉收,鄭闆橋便把這些借條全部燒毀,給了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

但對于那些為富不仁的權貴,鄭闆橋則完全是另一副面孔。

在赈災期間,他為了防止商人囤積糧食然後高價出售,于是他先一步便下令查封了所有富戶的糧倉,并下令他們不得漲價,必須按原價出售。

而當看到有的百姓已經買不起糧食後,他又規勸當地富商設立救濟的粥棚,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可鄭闆橋的清廉正直卻和當時的官場顯得格格不入,最後他開倉濟民的善舉被告發于朝廷,無奈被撤職罷官。

在離開濰縣的時候,鄭闆橋雇了三頭小毛驢,一頭馱着行李,一頭馱着書和樂器。

另一頭由随從騎着引路,而百姓們也是紛紛挽留這位難得的清官。

鄭闆橋一生剛正不阿,他也可以與其他官吏一樣,對上級多多“打點”,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但他沒有選擇這麼做。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11

官場的肮髒黑暗如同雪花一樣數不勝數,但任憑它再多,潔白的梅花也絲毫不受它的影響,反而是那些白雪消失不見,隻有梅花仍舊傲立枝頭。

如此再看這首詩,全文無一字有雪,卻又無處不在寫雪,簡單的話語背後,所蘊含的力量更加深邃。

03 簡單背後的力量

鄭闆橋的《詠雪》簡練而不簡單,屬于融情于景,而曆史上有關雪的間接寫同樣有很多。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世說新語》中就有這樣一則故事。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12

在東晉世家大族謝家,有一日謝太傅将兒女們召集在一起商讨文章的義理,正好天上下起了大雪,于是謝太傅便問衆人:“天上的白雪像什麼啊?”

謝朗率先回答:“撒鹽空中差可拟。”翻譯過來就是:“像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較”。

謝太傅點了點頭,看向了一旁的謝道韫。

隻見謝道韫不慌不忙地說道:“未若柳絮因風起。”

兩者相比,高下立判,前者隻是從外觀上描繪出了雪的狀态,雪剛下時呈現出的顆粒狀态,這個時候的雪被稱為“霰”。

呈現出顆粒狀的雪在下落的時候速度較快,并且在落地之後會彈跳,其實與鹽十分相符,但終究停留在表面,如同《詠雪》中的前半阙“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未免落了下乘。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13

但謝道韫将白雪比作是乘風而起的柳絮,不但寫出了大雪紛紛的感覺,更是蘊含了希望冬天快點過去,春天能夠來臨的期望。

将自身情感融進了詩句中,使得整個句子除了形象外,更加豐富起來。也就如同《詠雪》的下半阙,“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使得語句在感情的加持下得到了升華。

同樣是描寫雪,語言也同樣簡練,但是否融入了感情卻是區分佳作的關鍵原因,而這樣的簡潔描寫不僅僅出現在對雪的描述中。

例如宋代邵康節所作的《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14

在《樂府詩集》也有《江南》一首: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看似都是簡單的描寫,卻總是帶有一種形象生動之感,詩詞所描繪的場景更是直接呈現在觀衆眼前。

而反觀近代,著名小說家餘華所寫的《活着》同樣如此,用語用詞簡潔明了,但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歎息都顯得無力。

盡管餘華自己曾經調侃道自己之所以語言簡練是因為自己認識的字少,但那自然是玩笑話。

簡答的文字未必不能傳達深邃的力量,胡适先生當年極力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就是因為其繁瑣複雜,依靠咬文嚼字辭藻堆積固然可以渲染感情,但三兩句簡單的描寫同樣可以表述其意。

被人稱為“詩書畫”三絕的鄭闆橋自然也寫得出對仗工整的佳作,但在作詩時,書生們嘲諷他的粗鄙,誤認為他是沒有文化的鄉野村夫,而鄭闆橋又何嘗不是在回擊他們。

既然你們認為我沒有學識,那我就用最簡單的語言來寫出你們咬文嚼字也趕超不上的作品,如此傲然的性格,也不愧為“揚州八怪。”

鄭闆橋的經典詩句(鄭闆橋作了一首極容易背誦的詩)15

如今,很多人推崇梵高的畫作,正是他将個人情感畫進了作品裡,人們可以通過他大膽地用色直觀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烈。

而這首《詠雪》同樣如此,也許會有人覺得一片兩片的描寫太過俗套,可當你抓心撓肝,搜腸刮肚後卻發現,再沒有任何一句話,能更直白地表明下雪的景象了。

過于華麗繁瑣的描寫并不一定是好的,齊白石在畫蝦的時候都會特意留下一點空白,反而更能體現蝦的通透之感,詩詞同樣如此。

有時候,簡單,才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

《鄭闆橋的“六分半書”》人民網

《淺談鄭闆橋筆下的“蕭蕭竹聲”》中華網

《鄭闆橋年譜》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鄭闆橋集》嶽麓書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