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訊 最近,每天早上9點,錢淑君都會準時出現在自己的餐館裡。 2018年,錢淑君和合夥人在慶春路上開了這家館子,緻力于打造精品杭幫菜。錢淑君是财會出身,辭掉工作做掌櫃,2年多下來,餐館搞得有聲有色。 這是一家營業到深夜的餐館,錢淑君已經習慣了把午餐工作交給經理人,自己趕在晚餐高峰前到店,收拾一下再迎客。 “比以前累太多了。”如今,她幾乎都是和後廚備菜的師傅一起上班的。為啥呢?這要從餐館2個多月前的一個重要決定說起。 退守,有時候是為了更大的改變 “今年生意難做嗎?”這個問題抛給餐飲人,得到的答案恐怕出奇一緻:難。 對于錢淑君來說,今年的形勢可謂難上加難。去年10月,餐館投入巨資,擠進了杭州的商業中心——湖濱商圈,開了一家規模可觀的新店。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這家新店的經營舉步維艱。短短幾個月後,股東們不得不忍痛決定,把“燒錢”的湖濱店關掉,退守老店。 今年3月,杭州的複産複工有序推進,餐飲行業逐漸恢複堂食。到了年中,老店才逐漸恢複了元氣。嗅覺敏銳的她很快發現,這場疫情給人們的餐飲習慣帶來了不小的改變。 在杭州,做杭幫菜的店家似乎相對保守,主要精力用在鑽研菜品和維護客源。但此時,錢淑君開始注意市場的動向,很快,老店決定入局外賣平台,緊接着,針對堂食推出了讓利套餐。 可事實上,這兩手,各品類的同行都在做。錢淑君默默告訴自己:“必須做出更大的改變!” 動硬指标,改變就要徹底一點 堂食做久了,錢淑君已經找到了菜品質量、分量和價格之間的平衡點。“其實,之前客人堂食,多多少少都會剩下些。”錢淑君覺得,客人剩菜的原因,一是他們店還是比較實惠,菜量足,二是客人們往往希望嘗試更多的食材和口味,容易點多,“如果是菜的質量不好,客人動不了幾筷子,但我們收台時發現,基本是每道菜剩一點點。”看得出,她對自家菜品很有信心。 然而,最開始做外賣,店裡堅持走保質保量這條堂食的老路,一樣的菜單,一樣的平衡點,效果卻并不理想。7月初,呼籲“節約糧食,拒絕浪費”的聲音傳進餐飲行業,同行紛紛響應。有一天,小夥伴無意中感歎了一句:“不浪費,難道要減量減價嗎?” 做餐飲的都知道,價格和分量一旦定下來,就不能随意變動,對于這兩個硬指标,食客總比預想中更加敏感。此時,錢淑君店裡的外賣做得很不順,但她想到的是:不如就走外賣這條路,一次改個徹底——一份上百元的招牌酸菜魚,直接拆成10份,一份就賣10元多,怎麼樣? 8月1日,錢淑君店裡的外賣“小碗菜”正式開售,錢淑君在朋友圈發了品牌海報和一張外賣訂單截圖——杭幫菜兩葷兩素,送飲料冷盤,價格上隻有糖醋裡脊超過了10元,“人均20元,你們感受下!” “光盤”,是“順風車”也是“新食尚” 做堂食,錢淑君算是老手,但做外賣,她也是個“小白”,更别說“小碗菜”的外賣了。既要和堂食區分開,又要應對猛增的訂單量,推出外賣“小碗菜”之初,紮堆的外賣員和催單投訴搞得店裡很狼狽。 既然已經上了新項目,就要堅持下去。8月底,錢淑君和同事們經過摸爬滾打,總算掌握了經營的新節奏。她把外賣“小碗菜”的海報改了版式,加了一句醒目的話:“堅持響應制止餐飲浪費的号召!” 如今,每天上午,錢淑君店裡的後廚就沒法關火。以前,這個時間段隻需備菜,可現在,後廚3個竈頭得一起燒菜。到了上午10點半,外賣平台開始接單,堂食的客人還沒來,外賣小哥倒是先來了。夥計們把剛燒好的菜品分裝成小碗,打包裝好,擺在門前的桌子上,方便小哥對号取走。整個中午,用來分裝的菜品越來越少,桌上一直擺滿了打包好的外賣。 “現在,每個工作日中午就有将近100單。”錢淑君邊說邊打包好一個大單,目測是六七個人的分量,送餐地址是一家保險公司。記者跟着外賣小哥一起找到了點單的顧客莫先生,一問才知道,他是店裡的老客。“以前點外賣,一次最多兩三個菜,一吃就膩了,還容易浪費,現在這樣多好,一桌擺了十幾道小碗菜,好吃還不剩。”莫先生說,他和5位同事一起吃工作餐,人均也就20元出頭,當天這頓是他請客,“我們公司沒有食堂,今天就是給大家推薦一下這種新吃法!” 下午2點多,店裡的午餐高峰總算忙過去了,錢淑君抽空感歎了一句:“雖然每單利潤很薄,但忙起來總是好的!” 短短2個多月,錢淑君店裡的外賣“小碗菜”已經做得有聲有色,她這樣總結自己的體會:“菜量小了,價格也便宜了,我們把握品質,把選擇權交給顧客。當然,更重要的是,國家呼籲大家參與‘光盤行動’,我們杭幫菜也搭上了‘順風車’,這是‘新食尚’。” 當初做“小碗菜”時,錢淑君和合夥人考慮過要不要換個品牌,就算搞砸了也不影響老店的名聲,可後來還是堅持用經營了好幾年的杭幫菜老招牌。“這個牌子就像是我們的孩子一樣。”錢淑君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文章來源:杭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