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原神忌神元神

原神忌神元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13:12:28

導讀

說到魂魄,常與鬼怪聯系在一起,各種奇幻、科幻的小說、電影也時常有不知身在何處,思維與身體脫節、恐懼的描述。那麼這些究竟是迷信還是确有其事呢?

為什麼中醫有“神魂魄意志”的描述呢?

原神忌神元神(談魂說)1

談“魂”說“魄”(1)

說到“魂”,想起幾年前一宗轶事,本市《XX日報》在周末一般會有一個版面登載醫療信息,其中有一個醫讀問答之類欄目。

一天,一讀者問:常在将醒狀态,意識漸清,但卻支配不了身體,想動動不了,幾經掙紮才能動,問是什麼病?

其中一個中醫師這樣回答:“這個病臨床很少見,書本沒記載,建議住院檢查。”少見?這不是夢魇嗎?有過這種經曆的人恐非少數。

另一個主任中醫師的回答更令人發噱,答:“這是大腦皮層過于興奮。”

僅此一句,再沒下文,答了等于沒答。更何況,這是中醫的說法嗎?一個沒有學過醫的人也可以這樣回答啊!面對病人這樣忽悠已經不對了,居然敢白紙黑字地在報上回答,不以無知為恥。除了以周星馳的台詞:“I服了YOU”來表達感受,竟再難找到更合适的詞語了。

夢魇是哪裡出了問題呢?答:這是肝所藏的“魂”出了問題!

中醫教材有一怪現象,“魂魄意志”這幾個字不算少見,但解釋卻常語焉不詳,學習者多不得要領,就像以上兩位醫生,碰到了“魂”的病變卻不知道,隻不過一個尚老實,知“不知為不知”;一個卻拒絕承認“不知”而強解。有此将夢魇與“魂”相連的識見者,在現今中醫界,恐未過半。問題是,這在業界内本該屬于淺識、常識。但古之淺識卻成今之高見,真令人啼笑皆非,現今中醫學術之失神離魂,于此可見一斑。

原神忌神元神(談魂說)2

關于“魂”,《靈樞·本神》:“随神往來者謂之魂”定下了基調。首先,魂是受神支配的,生理上,神動則魂應,魂動則神知;反之,凡神動而魂不應,或魂動而神不知,均屬異常。《類經·髒象類》的:“精對神而言,則神為陽而精為陰;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故魂則随神而往來,魄則并精而出入”說明了神與魂的關系,并進一步發揮:“蓋神之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靜則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則魂蕩。”

魂的病變我們常用“魂不守舍”來概括。其表現可以“夢寐恍惚、變幻遊行”括之。

細析之,這裡的“夢寐”指的不是一般的作夢,而是夢中驚駭、惡夢、夢遊、夢呓、夢魇等非良性夢境。何以如此?我們以“随神往來者謂之魂”為據來作分析:

夢魇是神動而魂不應,故欲動而不能動;夢遊是人在夢中遊行而神不知、夢呓則是口說夢話而神不知,均屬魂動而神不知。如此魂不能随神往來,不能與神相互呼應,是“魂”的第一種病态,俗稱夢魂颠倒。

“恍惚”是“魂”的第二種病态,此恍惚包括思維不能集中,謀慮功減,甚至思維散亂,謀慮不能。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謀慮”?這不是“肝者,将軍之官,謀慮出焉”的“謀慮”嗎?

原神忌神元神(談魂說)3

難道“謀慮”是“魂”的作用?恭喜你,答對了!“謀慮”确實是“魂”的作用。當一個人心煩意亂,六神無主,坐立不安,謀慮不能時,我們最常用的形容語是“魂不守舍”、“失魂”,更白的說法則是“魂都丢了”,這類說法實際直指中醫“魂”之本義。

“變幻”則是“魂”的第三種病态,指的是産生各種幻覺,如幻視、幻聞、幻聽等。幻覺以及思維散亂,謀慮不能等是精神疾患的常見症。夏子益《奇疾方》雲:“凡人自覺本形作兩人,并行并卧、不辨真假者,離魂病也。”由是觀之,“魂”的病變不純粹是現代心理學問題,也包括某些精神方面的問題。

談“魂”說“魄”(2)

為何“肝藏魂”?魂有什麼特性?魂動、魂不歸舍的常見病機是什麼?魂之病的治療思路主要有哪些?常用安神定魂藥物的藥象是如何與“魂”之性相合的?

然則為何“肝藏魂”?還是由《内經》作答,《靈樞·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言下之意有二:

其一、血是魂活動的物質基礎;

其二、血是魂之舍。

何為“舍”?“舍”者,居室也。換言之,“魂”就象一個居客,以血為舍,以血為涵,以血為養。在《本神篇》,五神所在,全用一個“舍”字,頗值玩味。

以陰血為涵者,其性多屬陽,魂也不例外。《說文解字注》曰:“魂,陽氣也。”《人身通考·神》說:“神者,陰陽合德之靈也。惟神之義有二,分言之,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智思慮之類皆神也。”

魂者,從雲;雲者,風也;風者,木也;木者,肝也;風易散則魂易飄。以上夢中驚駭、惡夢、夢遊、夢呓、夢魇,恍惚,變幻遊行等病理表現也顯示出“魂”有興奮、主動、易飄的陽性特點。

夢遊習稱“離魂症”,一個“離”字就是對魂失居所的形容。“離魂症”不乏見于古醫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記述:

“有人卧則有身外有身,一樣無别,但不語,蓋人卧則魂歸于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離魂。用人參、龍齒、赤茯苓各一錢,水一盞,煎半盞,調飛過朱砂末一錢,睡時服,一夜一服,三夜後,真者氣爽,假者即化矣。”

現代大抵作為幻覺病症而診治。清·陳士铎的《辨證錄》就專設《離魂門》,所記多為他髒腑之病影響及肝而見離魂症及相應治法。

原神忌神元神(談魂說)4

血與魂之間,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的關系。“肝藏血,血舍魂”與震卦之象頗類,“魂”像在下之一陽爻,血似在上之兩陰爻。當肝血充足,則魂有所舍、所涵、所鎮而不妄行遊離。況且“人靜則血歸于肝髒”,在睡眠時,血歸于肝,則魂易得血養而不妄動。

《齊物論》說:“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因此病理上肝之陰血不足,魂失所涵、所鎮,則易魂不守舍,自浮自動,不受神的支配,不能随神往來而見諸般夢幻病象就不足為奇了。

又因魂屬陽,魂動之病,除了肝陰血虛外,亦可因肝火、肝陽之熱擾而動,此“同氣相求”也;若虛衰或重病之人見之,亦有陽虛陽浮之虞。

魂之病,從治療角度,多心肝、神魂并治;若為他髒腑所及,則兼治他髒腑之疾。治其本多滋陰補血,清火潛陽,或導龍入海。治其标則安神定魂。藥物則因魂易浮越而多選具鎮斂作用之琥珀、龍骨、朱砂等。

我們可從古人對琥珀、龍骨、朱砂之述,領略一下藥物之象如何與“魂”之性相合

《本草問答》:“琥珀乃松脂入地所化松,為陽木,其脂乃陽汁也。性能粘合,久則化為凝吸之性。蓋其汁外凝,其陽内斂。擦之使熱,則陽氣外發而其體粘。停擦使冷,則陽氣内返而其性收吸。故遇芥則能粘吸也。人身之魂陽也,而藏于肝血陰分之中,與琥珀之陽氣斂藏于陰魄之中,更無以異,是以琥珀有安魂定魄之功。”

《本草求真》:“龍骨專入肝、腎、大腸,兼入心,陰中之陽,鱗蟲之長。甘澀微寒。功能入肝斂魂,不令浮越之氣遊散于外,故書載能鎮驚辟邪,止汗定喘。”

《醫學衷中參西錄》:“丹砂,則取其質與氣與色為用者也。質之剛是陽,内含汞則陰氣之寒是陰,色純赤則陽,故其義為陽抱陰,陰承陽,禀自先天,不假作為。人之有生以前,兩精相搏即有神,神依于精乃有氣,有氣而後有生,有生而後知識具以成其魂,鑒别昭以成其魄,故凡精氣失其所養,則魂魄遂不安,欲養之安之,則舍陰陽緊相抱持,密相承接之丹砂又奚取乎?”

看到沒有,今人論藥,僅有幹巴巴的功效與主治,卻沒有何以有此功效之理,因此,學中藥僅剩死記一途。古人辨藥,多是按天地萬物自然而然之理而識,且藥理醫理相參,看這樣的藥解,中醫思維能力怎能不提升?

魂魄之說,是否帶有某些迷信成分,或仍餘巫韻,這是個很受關注的問題,此處暫不評述,留待“魄”内容一并讨論。

談“魂”說“魄”(3)

“肺藏氣,氣舍魄。”所以有氣魄之說。那麼魄是怎麼生成的?魂與魄的關系是怎樣的?相比較魂主動,魄又起到怎樣的作用?中醫學是如何看待魂魄的呢?

魂魄的由來

魂魄之說始終帶有神秘性,我們先在醫學之外略為展開,以供參考。魂魄二字由來已久。

原神忌神元神(談魂說)5

《左傳·昭公七年》雲:“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又雲:“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孔穎達注解說:“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各異。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呼為聲,此則魄之靈也;附所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此則附氣之神也。”

《人身通考·神》曰:“神者,陰陽合德之靈也。惟神之義有二,分言之,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智思慮之類皆神也。”

《朱子語類·卷三》曰∶“人死則魂魄升降,日漸散而不複聚矣。”

以上幾段的大意為:魂魄生來即有,陽神曰魂,陰神曰魄,為可附形與氣的不同精神形式,不能離開人之形氣而獨立存在,機體死亡了,魂魄也将随機體的消亡而消解,并解釋了魂魄各自的功能,這些注解當接近遠古魂魄的原意,但似乎未見民間所言的人故後還能有所顯、有所為之意。

況醫學言魂魄,傾向于實用,隻探在生象,不究身後景。更多關注的是以之為概念的相關心理、生理與病理現象。所以不要動辄就以迷信之名冠于醫。

《靈樞·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即父母生殖之精結合瞬間,就有了魄。中國傳統習慣以父母生殖之精結合瞬間為生命起始并計算年齡,成為人的标準是“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靈樞•天年》)國人虛歲之用即因于此。

關于精與魄的關系,張志聰注:“魄乃陰精所生,肺為陰髒,故主藏魄。”(筆者再注:肺五行屬金,為陽中之少陰,故為陰髒)。《類經·髒象類》雲:“精對神而言,則神為陽而精為陰;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故魂則随神而往來,魄則并精而出入。”《靈樞·本神》又曰:“肺藏氣,氣舍魄。”結合前文,即魄為先天所獲得,以肺之氣為舍、為充、為養。《素問·六節髒象論》的:“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亦持此見。可見,魄成于父母并精,而功能之用在氣。精足、氣足則魄盈而用,精神乃治。

原神忌神元神(談魂說)6

魄之功用

《類經·髒象類》雲:“精之與魄皆陰也,何謂魄并精而出入?蓋精之為物,重濁有質,形體因之而成也。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精生于氣,故氣聚則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強則魄壯。”

《朱子語類》曰;“人之能思慮計畫者,魂之為也;能記憶辯别者,魄之為也。”又曰:“魄盛則耳目聰明,能記憶,老人目昏耳潰記事不得者,魄衰也······陰主藏受,故魄能記憶在内;陽主運用,故魂能發用出來。二物本不相離。”

汪蘊谷在《雜症會心錄》中說:“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動,亦魄也。夢寐變幻,魂也。聰慧靈通,神也。分而言之,氣足則生魂,魂為陽神。精足則生魄,魄為陰神,合而言之,精氣交,魂魄聚。”

綜上所述,魄之功能大略如下:魄屬于人體本能的感覺和動作,如耳的聽覺,目的視覺,舌的味覺,鼻的嗅覺,身體的觸覺如皮膚冷熱痛癢,以及新生兒軀幹肢體不經訓練而自然就會的動作、吸乳和啼哭等。換成現代語言表述,大緻是指精神神經活動中本能的司感覺和支配動作的功能,近似于無意識活動。此外,魄具記憶之能。

至于魄藏于肺而得氣養,氣足則行為果斷,充滿魄力之說,應是從氣-魄兩字間關系所作的某種衍生。

魂與魄的比較

魂與魄的比較,由于于魂附于氣,偏于無形,魄附于形,與形難分,因此,魂表現在精神方面如“夢寐恍惚,變幻遊行之境”較著;魄表現在形體方面如“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較顯。《太上老君内視經》謂:“動而營身,謂之魂。靜而鎮形,謂之魄。”

就功能與物質關系言:“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精屬先天,因此,魄之功多顯現為一些先天本能性作用,至于記憶,則與腎藏精,通于腦有關。“肺藏氣,氣舍魄”,肺呼吸及一身之氣功能正常,才能氣達各髒腑組織、形體官竅,再發揮其目視、耳聽、鼻嗅、舌辨、身觸、知饑渴、平衡、排洩、睡眠、記憶以及自然動作等功能。而以呼吸之氣為主生成的宗氣,功能上就與肢體寒溫與活動、視聽感覺、語言聲音等有關,與魄之用甚合。故精氣旺盛則體健魄全,魄全則感覺靈敏,動作協調,記憶深久。

中醫認為“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父母生殖之精結合瞬間就有了魄,使人擁有人體本能的感覺和動作,并使人擁有記憶辨别的能力。那麼魄病會有怎樣的表現?應該如何調治呢?潘毅教授在本文中繼續詳解~~

談“魂”說“魄”(4)

若在外界信息刺激下,人體本能功能出現不相協調的反應,即魄之為病。

如熟睡之人,熱蹬被子,冷自覆蓋,出自本能,是魄之為用;若睡時不知冷暖,蹬被懵然而感風受寒,則是魄之渎職。饑則吃,飽則止,也是人的本能,若不知饑渴,仍是魄未盡責。

而皮膚冷熱痛癢感覺不明顯,聽覺、嗅覺、味覺減退,視覺模糊;或反過來皮膚冷熱痛癢感、嗅感、觸感等過于敏感等均屬魄病。此外,動作失衡或失于協調,記憶明顯減退等也在此屬。

如《靈樞·熱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之述當為魄病之一。

辨偏枯與痱之别,主要有二,一者身痛,能言與否,關乎知覺;二者志亂與否,關乎神智。劉河間又将“痱”證之不能言者稱為“喑厥風痱”。《醫宗金鑒·雜病心法》援其說,曰:

“四肢不收無痛痱,偏枯身偏不用疼,其言不變志不亂,邪在分腠五物能,甚不能言為喑痱,奪厥入髒病多兇。”

原神忌神元神(談魂說)7

可見痱證,不完全等同于類中風、真中風或痿證。其與現代醫學之急慢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癔病性失語、癔病性癱瘓、老年動脈硬化、脊髓型頸椎病的某些階段相類似。痱之為病,以知覺問題為主,魄反應最敏感的部位是皮膚肌腠,且痱病時涉神智,故屬魄病。

辨證法教會我們看問題可從多角度看。各種感覺功能減退固屬魄之範疇,但過猶不及,于強調平衡的中醫來說,不及、太過均屬病态。以此推之,恐怕不少過敏性疾病也與魄脫不了幹系。

過敏者,感覺或機體反應過于敏感也。如過敏性鼻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膚病、過敏性腸道病等多以嗅感、内外觸感或内在反應機制過于敏感有關,這些均屬中醫肺系(肺、鼻、皮膚、腸)疾患。雖不能說過敏性疾病都是肺系統的,但确以中醫的肺系統罹患居多。此外,過敏性體質多與先天因素相關,别忘了,“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精屬先天,因此,魄的部分病變也顯示出某些先天特質。是以,過敏性疾病的病機多一個“魄”因素的考慮,或可對臨床之治有一定啟示。

《靈樞·本神》:“喜樂無極則傷魄”說明了情志過劇是魄病的原因之一,因為七情太過均可及氣,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而“氣舍魄”,氣亂自然可以魄傷。試看落魄之人,多遇人生起落,然人生之落必伴灰暗情緒,故見目暗無神,如喪神守,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之無味,饑渴不知,冷熱不辨,形銷骨立,如行屍走肉,此魄離職守矣。“落魄”兩字,真得神髓。

若魂魄同病,則往往軀體感覺與精神症狀并肩:

輕則寤寐異常,或整宿不寐,或寐而難醒,或夢寐恍惚,或憋氣,甚至呼吸暫停,此魂魄不相呼應或交替,使動而難靜,或靜而難動所緻;

重則顯于精神意識,如癫狂;若意識喪失,神昏谵語,感覺異常,循衣摸床,則為魂魄欲離散。

《靈樞·本神》雲:

“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金匮要略.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亦雲:

“邪哭(“哭”當作"入"解)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癫,陽氣衰者為狂。”

病之治

魄既為精氣所養,則益精養氣之品宜适當為用。

若牽涉到情志者,心病還須心藥治,當以心理治療或“志意”的自我調适為主。《靈樞·本神》有: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邪。”又雲:“志意者,所以禦精神,收魂魄,适寒溫,和喜怒者也。”

而安神定魄之品如琥珀、龍骨、龍齒、朱砂、磁石、生鐵落,菖蒲、人參、茯神等可為輔。

如痱病之類以身體感覺或失語為主者當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而治,地黃飲子、小續命湯、虎潛丸、解語丹、補陽還五湯、大秦艽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小活絡丹等為常用方,針灸也可獲效。

過敏性疾病也當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然此類病之基調似以陽氣虛者居多,或是“氣不舍魄”故。

然真正定魄之法莫過于養氣調神,《黃帝内經》的“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哪一點不合魄意?“呼吸精氣”可增肺氣以養魄;“獨立守神”既可凝神以定魄,又可調志意,收魂魄;“肌肉若一”則何來皮膚冷熱痛癢感覺不知,或感覺過于敏感,或動作失于協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豈是虛言?

原神忌神元神(談魂說)8

談“魂”說“魄”(5)

“魂魄意志”内容在中醫教材中的解釋常語焉不詳,擦邊就走,體現出中醫學的某種學術尴尬。在現代文化背景下,“魂魄”等字眼已完全演變成概括某類心理學範疇以及相伴現象的名詞術語,這本是很容易說清楚的,中醫學有沒有必要自設雷區?學術探索,需要寬松的文化氛圍與語境。

在談“魂”說“魄”(1)的内容中曾提及中醫教材的怪現象,“魂魄意志”這幾個字雖不少見,但解釋卻常語焉不詳,擦邊就走,不敢過于展開。這是中醫學的一種學術尴尬,因為“魂魄”兩字,與民間所言的“魂魄”字眼一樣,帶有巫韻,太能令人暇想,而且關系是否暧昧也不容易完全分解清楚,這是一個無形雷區,最好别碰,否則會連累中醫被思疑為迷信或唯心,這應是著述者的潛意識。

這裡得有一辯:上古時期巫醫不分,甚或巫醫一體。不獨中醫,任何醫學形态的早期均如是,西方醫學亦概莫能外。因此醫學術語中殘存一些上古遺留下來的名詞也不算反常。中國醫學到了戰國時代,醫與巫已開始分業。《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着扁鵲“病有六不治”中就有:“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之論。

《素問·五藏别論篇第十一》也強調:“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可見中醫與巫很早就開始有意識分道揚镳。但在古代的文化環境下,醫與巫的割裂在醫學的不同領域可能快慢不一,術科的割裂肯定較早,精神領域由于表現複雜,存在不少難解現象,因此割裂得可能會遲些。随着醫學地位日漸高于巫,以儒為主體的醫生多具“敬鬼神而遠之”觀念,兼之自高人格,因此巫韻在中醫學的不斷發展中已越來越淡,幾近于無。

到現代文化背景下,“魂魄”等字眼已完全演變成概括某類心理學範疇以及相伴現象的名詞術語。

以上緣由本不難說明,但醫學家們還是步步小心!步步驚心!為什麼呢?不難看出,在現代人文背景下,中醫在所有與自然科學相關的學科中還是位置最尴尬的一門。表面看似火紅熱鬧,其實一直在西方與東方、現代與傳統、甚至是科學與迷信的夾縫中求生存,常怕被誤解、被扣帽子,心有餘悸的症狀不時出現,故常有意無意自設雷區,限制了學術探讨與發展空間。

但“神魂魄意志”這類精神心理現象如果醫學放棄不研究,宗教自然就會介入。就如幾百年前的西方,由于不擅長研究物質以外的現象,其精神心理現象的研探一直是丢給了宗教。這種現象若在當代複見,難道是醫學家們所願看到的嗎?隻要出于求知的真誠,真正的科學研究是不應有禁區的。學術探索,尤其是邊沿性問題探讨,更需要寬松的文化氛圍與語境,暢所欲言,才能真正去粗取精、去僞存真、明辨是非。有臨床現象,就需解答,也隻有在不斷的解答探尋中,才有可能逐漸逼近事情真象。這才是科學家們應取的态度,擱置不論,反不符合科學探索精神,也不利于學科的發展與開拓。

︱作者簡介︱

潘毅,1956年11月生,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頭條小助手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網絡,侵删。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僅做信息分享,不作為醫療建議、推薦或指引。有問題可留言,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内容更好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