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咱們扒了扒吳昕常吃的阿膠,再來扒一扒她常吃的魚油。
一、魚油有多受歡迎?
在美國:
除了維生素和礦物質,魚油是美國成人和兒童最常吃的膳食補充劑之一。
2012年美國組織的全國健康訪談調查顯示,7.8%的美國成人和1.1%的美國兒童吃含有魚油、n-3系列脂肪酸、DHA或EPA的補充劑。
在中國:
沒找到具體的數據,不過常有朋友問我:每天高強度工作,眼睛和腦袋都疲憊不堪,要不要服用魚油護眼、健腦?希望孩子更聰明,孕期和哺乳期、1~3歲的寶寶要不要吃魚油?中老年要不要補充點魚油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二、魚油真有這些功效嗎?
魚油的主要成分是DHA和EPA。
DHA在大腦、神經組織和視網膜含量很豐富,對大腦和視覺功能發育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在懷孕和哺乳期間,每周吃8~12盎司(227~340克)的魚和其它海産品可以促進寶寶健康,但是目前不清楚服用含有EPA和DHA的膳食補充劑是否有此效果。
也有研究表明,食用富含脂肪的魚類和其它海鮮有助于心髒健康,目前同樣也不清楚服用含有EPA和DHA的膳食補充劑是否有此效果。
圖: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那要不要吃魚油?
建議優先通過均衡飲食來攝入EPA和DHA,如果靠飲食實在攝入不夠,再适當補充點魚油。
三、要補多少EPA和DHA?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建議:0~3歲的嬰幼兒每天攝入100毫克DHA,孕婦、乳母每天攝入50毫克EPA、200毫克DHA。
由于缺乏數據,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其它年齡段EPA和DHA的推薦攝入量;歐洲食品安全局對這些年齡段的建議是每天攝入EPA DHA 250 毫克。
圖:來自歐洲食品安全局
四、如何飲食才能補夠DHA?
三文魚、金槍魚、鲱魚、鳳尾魚、黃花魚、鲈魚、鳕魚、鲐魚、梭魚、比目魚、沙丁魚、鲥魚、鱿魚、秋刀魚、鲶魚、龍蝦、牡蛎、扇貝、螃蟹等海産品EPA和DHA含量較為豐富,推薦攝入量如下表:
圖:兩指厚和銀行卡類似大小的一段魚(80克)
溫馨提示:
1.如果做不到每天吃,也可以每周吃2~3次,每次吃的量加倍即可。
2.寶媽如果能做到上述飲食,那就能滿足6個月齡以内母乳喂養寶寶對DHA的需求,如果是配方奶粉喂養的寶寶,建議選擇DHA含量為總脂肪酸 0.2% ~0.5% 的配方奶粉。
3.我國市場上賣的三文魚可能是淡水虹鳟,存在寄生蟲污染的風險,最好熟吃。
4.金槍魚、鲱魚、鳳尾魚多為罐頭,建議選擇水浸罐頭,少選油浸、腌制罐頭,以減少油、鹽攝入。
5.魚最好的做法是清蒸,其次是做湯,最好不紅燒或煎炸,因為高溫會增加DHA的損失。
6.不要吃鲨魚、旗魚、方頭魚、劍魚、金目鲷、大西洋胸棘鲷、大眼吞拿魚、藍鳍吞拿魚,因為它們汞含量較高,于健康不利,尤其是容易損傷胎兒大腦、神經系統和腎髒,這些魚你可能不會買來做,不過下館子時要稍加注意。
圖:來自香港食品安全中心
五、飲食補不夠,如何選膳食補充劑?
1.看品牌。
選擇國内外大品牌,産品品質更有保障,不同品牌間建議選擇那些銷量大的。
2.看認證。
目前國際上比較權威、比較值得信賴的第三方魚油檢測組織是IFOS,他們會對每一批的魚油進行抽檢,分析其雜質、氧化程度、重金屬含量和總效能穩定性,并對魚油進行評級,最高級是5級,可以作為選購魚油的一個參考。
3.看含量。
雖然有研究顯示,即使每天攝入高達1克的DHA也沒觀察到明顯的不良作用,但是超過推薦攝入量也不意味着獲得更多健康益處,所以如果完全不考慮飲食攝入,通過魚油每天攝入到推薦攝入量也就夠了。
4.看包裝。
膠囊最好是深色的,另外每一粒魚油單獨包裝更好了,如此都能減少與氧氣接觸引起的氧化。
另外需要提醒4點:
1.對魚或海鮮過敏者,要慎吃魚油,更推薦富含DHA的藻油。
2.素食者靠飲食很難補足EPA和DHA,這是因為EPA和DHA主要存在于海産品中。雖然亞麻籽、核桃及其油中富含的α-亞麻酸可以在體内轉化為EPA,然後轉化為DHA,但是轉化率很低(不足15%)。魚油對他們而言也是葷,所以推薦他們補點藻油。
3.正在服藥者要服用魚油請先咨詢醫生,因為魚油可能與藥物發生反應,比如魚油會增強阿斯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增加出血風險。
4.蝦磷油也含有DHA和EPA,但是衛計委建議嬰幼兒、孕婦、哺乳期婦女及海鮮過敏者不宜食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