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沙河市發展的情況?仲夏時節,沙河市紅石溝休閑生态農場内,櫻桃、油桃、杏、桑葚、聖女果挂滿枝頭,吸引了大批遊人前來觀光采摘與此同時,氣膜賽館内,參加2019年亞洲國際象棋個人錦标賽的百餘名棋手,正在展開智慧的博弈,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關于沙河市發展的情況?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仲夏時節,沙河市紅石溝休閑生态農場内,櫻桃、油桃、杏、桑葚、聖女果挂滿枝頭,吸引了大批遊人前來觀光采摘。與此同時,氣膜賽館内,參加2019年亞洲國際象棋個人錦标賽的百餘名棋手,正在展開智慧的博弈。
原本荒蕪一片、亂石漫灘的紅石溝,如今變成集花卉、蔬菜、瓜果、林木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和休閑旅遊并行發展的生态區。旅遊觀光、承辦賽事等,是紅石溝的主要三産項目。果品生産加工則是其二産項目。
踏訪沙河多片山丘地帶,眼前的滿山綠色,多由原來的礦老闆煤老闆轉型後集團式開發。
目前,沙河市現代農業已初步形成了以農産品加工業為核心,以糧食生産、林果種植為基礎,以市場流通、生态休閑養生旅遊為延伸,一二三産同步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在“荒山”變“綠山”的基礎上,實現“綠山”變“金山”。
資源依賴小城趟出轉型新路
多年來,沙河這座以煤、鐵礦、玻璃為主導的工業小城,伴随資源開發規模的快速擴大,一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物質财富,另一方面,過去煤礦、玻璃産業“高投入、高消耗、高能耗、低效益”的發展模式讓沙河發展一路“跌跌撞撞”,産生了結構失衡、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高排放、高污染曾經是人們對沙河的另一印象。
資源依賴型城市如何實施供給側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關系着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曆史性命題。沙河市抓住國家化解産能過剩、支持生态建設的有利機遇,調整發展方式,跳出“資源陷阱”,依托得天獨厚的山丘資源,将山區開發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據統計,沙河市宜林荒山達26萬畝,适宜開發的經濟溝達22.5萬畝。
考慮到沙河已擁有了一大批發展速度快、綜合實力強的工商企業,積累了雄厚的工商資本。政府積極引導不适應市場發展的礦老闆煤老闆将工商資本投向荒山開發,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工業反哺農業,推進山區開發由低端、分散、粗放發展向高端、高效、集約化發展轉變。
在政府的宣傳引導下,企業家們逐漸轉變觀念,投資方向開始轉向現代農業。他們在600多平方公裡的丘陵山區擺開戰場,植樹造林,種花種草,發展林果産品初深加工、生态旅遊,實現從“黑”色的資源類開發向“綠”色的生态農業轉型,趟出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綠色崛起之路。
企業“搶山開荒”創新業
創辦紅石溝生态農場是張保國的第二次創業。2009年之前,他在紅石溝附近開煤礦,是個日進鬥金的煤老闆。“這片綠之前可是滿眼黑。”張保國回憶道。“煤總有挖空的一天,還破壞環境,持續不得。”
2009年,這個曾經的“礦老闆”出人意料地選擇關閉煤礦植綠護山,讓涉及周邊9個村的25000畝荒坡荒灘披上了綠裝。張保國也成為沙河市關閉煤礦的民營企業家第一人。他說,10年前的決定是生态與産業的“共鳴”。
無獨有偶。曾經,憑借煤炭和鐵礦資源,栾卸村民鼓起了腰包。1989年,村黨總支書記李長庚卻給煤礦貼上了“封條”。“地下資源是有限的,我們已經挖出了地下的聚寶盆,該是栽上搖錢樹的時候了。”他說。
從挖掘地下“聚寶盆”到栽上“搖錢樹”再到近年來打造“萬畝銀杏林”,栾卸村實現了綠色發展。
在沙河,搶山開荒的,不止這些轉型的礦山企業,還有像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這樣的傳統農産品加工企業。
去年,金沙河在十裡亭鎮啟動紅薯嶺項目。項目片區負責人侯瑞克告訴記者,考慮到當地屬于半丘陵地區,厚紅土層、土質、氣候非常适合種植紅薯、油菜和雜糧,根據油菜花和紅薯的花期特點,将其錯期栽種。待到五月份油菜花的賞花期過後,再全部栽成紅薯苗。
在1個月的油菜花賞花期,昔日3000畝荒坡“變身”花海,黃色的“海浪”不斷襲來,吸引了30餘萬人次前來賞花觀光。
據統計,目前沙河市已有50餘家工商企業和自然人主動轉産發展現代農業,實現了從工業向農業反哺的良性升級。
沙河市農業園區管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沙河市共有2000畝以上規模現代農業園區44個,其中省級現代農業園區3個、邢台市級現代農業園區3個、沙河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2個,開發面積34.46萬畝。沙河市成為全省唯一擁有3家省級園區的縣市區。其中,紅石溝休閑生态農場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五星級示範區”“美麗河北·最美現代農業園區”,栾卸現代農業園區被評為“河北美麗休閑鄉村”,萬川農業生态園被認定為“河北省星級采摘園”。
“三産融合”助推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近年來,沙河市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将園區作為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孵化基地,構建起“三帶五區”的産業發展格局。在中西部林果産業區,按不同的功能特點劃分出“三帶”,即:休閑農業旅遊帶、自然觀光旅遊帶、生态養生旅遊帶三條精品旅遊線路,“五區”即:城郊休閑農業區、丘陵生态治理區、淺山特色種植區、深山綠色養殖區、片麻岩生态科技區五大農業産業區。
科技引領下的現代農業園區開發,首先體現的是生态效益。沙河市區西部的荒山,過去由于礦山開采炸山采石,植被破壞嚴重。近年來,通過綜合開發,山變綠了、天變藍了、水變清了。其次是社會效益日益顯現。張保國轉型荒山開發後,将原來跟随他在煤礦工作幾十年的員工全部轉崗安排到新的崗位就業。每年核桃收獲季,康源公司每天需雇用500餘名采摘人員,為周邊村民就業增收創造了條件。
在農業園區運行機制、經營體制等方面,沙河市進行了有益探索。完善實施“政府 企業 合作社 農戶 金融 科研”的“六位一體”合作新模式。鼓勵園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最大限度保障農民權益。他們創新實施“三區”(産業園區、生态園區、農村社區)聯動模式,調動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沙河市政府引導以種養為主的園區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謀劃實施了一批果品倉儲、加工項目,拉長了産業鍊,實現了園區增值增效。依托産業優勢,發揮園區的生态、綠色、文化等功能,發展旅遊、觀光、休閑、采摘業。2018年,全市農業園區接待遊客30萬餘人,收入1.2億元。預計到“十三五”末,全市荒山綜合開發将再上新台階,現代農業年産值将達到30億元,帶動5萬餘人就業。(記者郭文靜 通訊員申富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