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打開中國日曆,就可以看到上面标有三種曆法。一是西方曆法,也稱公曆,阿拉伯數字,七天一星期,如1,星期日(俗稱禮拜天,是西方基督教曆法)。二是中國陰曆,以月亮圓缺即以月亮繞地球轉為曆法依據,如初一、十五。三是中國陽曆,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曆法依據,如立春、清明。我們每年法定節假日就是這三種曆法的混合:勞動節、國慶節為西曆(公曆),屬于第一種曆法;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為陰曆,屬于第二種曆法;清明節為陽曆,屬于第三種曆法。本文講的就是關于第三種曆法——中國陽曆(二十四節氣)。
一、二十四節氣與太陽的關系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時隻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曆法,明确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于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闳将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并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至今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
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平氣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間的時間段(約365.25日)也就是歲實(回歸年),分割為24段(每段約15日2時5刻),每段起始于一個節氣,依次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
二、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的關系
二十四節氣中,包括十二節和十二氣。其中,十二氣,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為中氣,通常用來确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為冬月即十一月、大寒所在月份為臘月即十二月、雨水所在月份為正月即一月、春分所在月份為二月、谷雨所在月份為三月、小滿所在月份為四月、夏至所在月份為五月、大暑所在月份為六月、處暑所在月份為七月、秋分所在月份為八月、霜降所在月份為九月、小雪所在月份為十月。中氣之間的時間約為30日5.25時,因此中氣日之間的間隔(含前不含後)為30或31日。而一個月的時間為29日或30日,一個月内要麼一個中氣要麼沒有中氣。因此,中氣可以直接來确定月份及閏否,無中氣的月份為前一個月的閏月。
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十二個節(順序為:大雪、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十二個氣組成了十二個月,即一個月之内有一節一氣(從立春開始:立春雨水組成一月,驚蟄春分組成二月,清明谷雨組成三月,立夏小滿組成四月,芒種夏至組成五月,小暑大暑組成六月,立秋處暑組成七月,白露秋分組成八月,寒露霜降組成九月,立冬小雪組成十月,大雪冬至組成十一月,小寒大寒組成十二月),每兩節氣相距,平均約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陰曆每月之日數則為二十九天半,故約每三十四個月,必遇有兩月僅有節而無氣、及有氣而無節者。有節無氣之月,即農曆之閏月,有氣無節之月不為閏月。
自1645年清朝《時憲曆》開始采用定氣法,定氣按太陽運行的位置為準,二十四節氣分别相應于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位置。二十四節氣現代二十四節氣沿用定氣,即以黃道升交點春分點為起點0度(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所以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得由專家測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頒發的《天文年曆》為準。農曆實際年長為12或13個朔望月,與多年平均年長回歸年不一緻,故二十四節氣無法與農曆日期相對應,反而與同屬太陽曆性質的公曆日期基本對應(二者周期同為回歸年)。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緻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
三、立春日期計算
立春日期計算公式:立春日期=[Y×D C]-L
Y為年的後兩個數字,D為超過每年365天數的0.2422天數,C為3.87,L為閏年數。
即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C值=3.87,22世紀C值=4.15。如:2058年立春日期=[58×0.2422 3.87]-[(58-1)/4]=17-14=3(取整數),則2月3日立春。
經計算,2018年到2030年立春的準确時間:
2018年立春時間 02月04日 05:28:25;2019年立春時間 02月04日 11:14:14;2020年立春時間 02月04日 17:03:12;2021年立春時間 02月03日 22:58:39;2022年立春時間 02月04日 04:50:36;2023年立春時間 02月04日 10:42:21;2024年立春時間 02月04日 16:26:53;2025年立春時間 02月03日 22:10:13;2026年立春時間 02月04日 04:01:51;2027年立春時間 02月04日 09:46:00;2028年立春時間 02月04日 15:30:53;2029年立春時間 02月03日 21:20:25;2030年立春時間 02月04日 03:08:04
無論如何計算,中國陽曆立春日期永遠是2月3日至5日之間(即冬至開始數九的五九尾或六九頭,諺語:春打五九尾,家家啃豬腿。春打六九頭,家家賣老牛。五九尾指新的一年好,啃豬腿;六九頭指新的一年不好,要賣牛才能熬過新的一年)。
(需要說明的是: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平均是365.2422天,所以按照陽曆算的話,平均每四年就要多出大概0.9688天,所以在公曆年數能被4整除的時候就在2月加一天,即2月為29天。在陰曆中12個月大約354天左右,可是一個陽曆年就有365.2422天,兩者相差了将近12天,為了使兩者吻合,大約每過三年就必須加一個閏月,精确地說就是19年須加7個閏月。詳細說明容以後撰文圖解。)
四、二十四節氣詳解
立春:鬥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義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複蘇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将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諺語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春分:鬥指壬。太陽黃經為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鬥米鬥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清明:鬥指丁。太陽黃經為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于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谷雨:鬥指癸。太陽黃經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諺雲“谷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鬥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生長旺盛。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将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小滿:鬥指甲。太陽黃經為60°。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鬥指己。太陽黃經為75°。這時最适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黴,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也叫“黴雨”。
夏至:鬥指乙。太陽黃經為90°。太陽在黃經90°“夏至點”時,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日。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小暑:鬥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大暑: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立秋:鬥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鬥指戊。太陽黃經為150°。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征,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鬥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
秋分:鬥指已。太陽黃經為180°。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我國舊曆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
寒露:鬥指甲。太陽黃經為195°。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将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鬥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鬥指乾。太陽黃經為225°。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遊地區即将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将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小雪:鬥指己。太陽黃經為240°。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鬥指癸。太陽黃經為255°。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嚴冬了。
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小寒: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85°。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鬥指醜,太陽黃經為300°。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諺雲:“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以後,立春接着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完成了一個循環。
五、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是根據我國古時曆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陽曆,注意這個陽曆與國際上的公曆不一樣,國際上的公曆就是西曆,實質上就是基督教曆法),也根據月亮(陰曆)的運行制定的。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傳統的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以月亮曆法(陰曆)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陽曆)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确定閏月的标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