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8 13:37:39

長江作為我國最長的河流,其意義已經完全不僅限于一條河流了。長江在水域運輸、漁業、農業等方面對我國有着重要的貢獻,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紐帶。但曾經長江生态系統曾被破壞,而2022年5月長江再現神秘物種——

可見對長江的保護已經初顯成效,若不保護,未來國人可能将無魚可吃。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1

母親河——長江

說到中國的“母親河”,人們先想到的可能是黃河,但長江其實也是我國的母親河。長江從唐古拉山脈的源頭開始出發,流經11個省級行政區,最後于上海市崇明島注入東海,全長6397千米。長江是亞洲第一長河,并僅次于尼羅河和亞馬遜河位居世界第三長河。

同時,長江又是世界第一水能大河,湖北宜昌的三峽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依托的就是長江豐富的水能資源。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2

并且長江有着豐富的水生生物多樣性。據統計,長江流域有淡水鲸類2種,魚類424種,浮遊植物1200餘種,浮遊動物753種,底栖動物1008種,水生高等植物1000餘種。

長江沿岸豐富的魚類資源養育了中國的億萬人,鳤魚就是曾經長江裡非常常見的魚類,而現在它竟然成為了長江裡難得一見的魚類。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3

長江再現神秘物種——鳤

鳤魚俗稱刁子、麥稈刁、昌刁、刁杆,身材細長呈圓筒狀。頭部較小,酷似錐形。尾鳍有着長長的分叉,背部呈藍綠色,腹部則為銀白色,身體的側邊有一條黃綠色的條帶。食物多為水生昆蟲、小魚、小蝦等。

鳤魚主要生活在長江流域,屬于洄遊性魚類,隻有在繁殖季節才能看到它們的出現,這無疑給它們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4

上世紀70、80年代,鳤魚在長江流域有着龐大的種群數量,是長江流域重點的經濟魚類。曾有老漁民回憶,曾經一網能捕撈起1000多公斤的鳤魚。但随着長江水利設施的建設,導緻鳤魚在内的洄遊性魚類無法逆流而上,并且在上世紀人們的過度捕撈使得鳤魚的數量急劇下降。到現在,鳤魚已經很難在長江流域被捕獲了。

2012年,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僅發現了一條鳤魚,但在此後的9年時間裡,魚類專家再也沒有在鄱陽湖中發現過鳤魚的蹤迹。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鳤魚就從長江的常見魚類變成了稀有魚類。這不禁讓人覺得有些可惜。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5

長江的珍稀動物

曾經的長江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但現在有很多曾經常見的動物竟變成難得一見的珍稀動物了。中華鲟是與恐龍同時期的物種,被譽為水中“活化石”,它在地球繁衍了1.4億年,它曾見證了長江的變化。但由于長江生态系統的破壞和人們的過度捕撈,導緻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現在中華鲟已成為瀕危物種了。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6

白鱀豚是我國的特有物種,僅存在于長江中下遊,是世界上數量最少的淡水豚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而曾經長江中白鱀豚的數量也是非常多的,但現在這種可愛的生物已經瀕臨滅絕了。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7

俗稱“娃娃魚”的大鲵也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大鲵也曾廣泛分布于我國的長江流域。20世紀50年代起,由于栖息地被破壞以及人為的過度捕撈,導緻現在大鲵的野生種群很難再見到了。

胭脂魚也是我國的保護動物,生長于長江水系。胭脂魚造型奇特、色彩豔麗又被稱為“美人魚”。以上的這些物種都曾是長江中最常見的,而現在大多數卻瀕臨滅絕了,這樣的情況是如何導緻的呢?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8

長江魚類種群不斷減少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類活動已經給長江流域造成了環境破壞,但以上那些動物的數目減少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們過度捕撈。上個世紀傳統的捕魚方式收獲有限,部分漁民則為了捕撈更多的魚,就采用滾鈎、電魚、套網、炸魚等方式進行捕捉,這些手段可以輕松單次捕撈五六百斤魚。

這些“絕育式”的捕魚方式使“漏網之魚”不複存在,一些細小的魚苗也被捕獲,一些懷着魚卵的雌魚同樣也難逃被捕獲的命運。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9

但被捕獲的幼魚由于體型較小,對外銷售的經濟價值很低。通常會被當做飼料運往其他養殖場,這對魚類種群繁衍行為造成了非常大的不利影響。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優秀的“四大家魚”也難以抵抗這種毀滅性捕撈方式。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國将面臨無魚可吃的現象。

除了漁民們的過度捕撈,其他一些工業活動和過往船隻通行同樣也對長江流域的魚類有着嚴重的威脅。長江沿岸居民常常發現會有一些被過往船隻碰傷,或被螺旋槳割傷的魚類屍體被沖上岸邊,其中也會有白鱀豚、中華鲟等珍稀物種。以上都表現出長江生态系統已遭到破壞,保護長江生态系統的任務已刻不容緩。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10

長江禁漁期制度

根據有關部門對長江漁業資源長達10多年的監測發現,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的衰退速度正在加快,漁業捕撈産量明顯下降,一些經濟魚類資源已經走向枯竭。為解決這種情況,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和沿江省市的漁政漁監管理機構,共同組織多方力量,對長江沿岸地區的漁業經濟狀況、捕撈狀況以及從事捕撈作業的人員狀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走訪與調查,在2001年正式向國家農業部提出了實施長江春季禁漁方案。

農村部并于2002年規定,每年從雲南省德欽縣至長江口的長江幹流内實施休漁。休漁時間為:雲南德欽縣至葛洲壩以上流域每年的2月1日至4月30日禁漁,而葛洲壩以下至長江入海口區域為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11

可能會有人問到,長江禁漁期間人們怎麼吃魚呢?其實我國近二十年來一直在鼓勵推行人工養殖,一些常見的魚類人工養殖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市場供給絕大多數都可以靠養殖戶來供應。人工養殖既解決了漁民收入看天吃飯的曆史,又保護了長江流域的魚類資源。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12

而且相關部門也已經考慮到了像鳤魚、中華鲟這樣的洄遊性魚類。對它們來說,保證其洄遊通道也是非常關鍵的。并且現在相關部門也定期向長江裡投放人工育種的魚苗,通過禁漁期來使魚苗長大。從而産下更多的魚卵,來使長江中的魚類數量越來越多。

經過20年的長江禁漁,長江生态資源的恢複已經初見成效,時隔多年再見到鳤魚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過度捕撈這種形式并不可行,許多魚類的消失已經向我們證明過度捕撈對長江生态系統的破壞有多嚴重,因此這也顯得整個禁漁政策顯得尤為重要。

長江又一物種消失(長江再現神秘物種)13

鳤魚的再次出現是對過去禁漁行動最好的成果展示,長江需要我們去保護,需要各種生物去維持長江生态平衡,一味地捕撈隻會造成嚴重的生态後果。而20年的禁漁并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一個被破壞了幾十年的生态系統是無法在短時間内恢複的,但禁漁是完全有利于長江生态系統的恢複,将禁漁政策進行下去,長江恢複往日的生機勃勃将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說不定将來人們在長江沿岸就可以随意看到江豚躍出水面的場景。

作者:三石 校稿編輯:小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