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媽媽問:孩子在幼兒園适應的不好,一個月了,還是常常哭着不願意去,請問要怎麼辦?
還有的媽媽問:我家孩子上中班(大班)了,早就不應該有分離焦慮了吧,可是最近也突然不想去幼兒園了,怎麼辦?
每每聽到這樣的提問,堂媽都感覺很無力,因為每個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并不一定出于同樣的原因啊!我們又怎能僅憑孩子的行為,就直接給“方法”呢?
在決定怎麼辦之前,難道不該了解孩子本人的真實想法嗎?
也由此可見,很多媽媽大概覺得幼兒太小,表述不清,就放棄了跟孩子直接溝通的努力。但其實,這個“功課”,媽媽們要趁早做起來了……
前不久,微博博主“羅套套”分享了一則高鐵見聞,引起上萬網友的熱議。
一家三口坐高鐵,兒子去買了三份飯回來,看起來很高興。
但高鐵上的飯菜畢竟不便宜。果然,媽媽回來見到後,一下子火了:“誰讓你買這麼多的?”
男孩懵了,說想着我們三個人一人一份。這時候一直沒說話的爸爸,突然開口說:“我不餓,沒想吃。你看你,買這麼多幹嘛?”
媽媽聽完更生氣了,和老公你一言我一句地指責兒子。
男孩開始帶着哭腔說:“我想着你們也要吃飯,萬一你們也吃呢……”
他媽媽大吼:“我不餓!我不吃!你買回來我也隻能去退掉!”,然後把另外兩個飯拿去退了。
回來後,平靜了不少,才說:“你的這份兒飯,啊,快吃吧。”
孩子再也不說話了,一邊流眼淚一邊吃飯。
父母的心情,我們不難理解,想讓孩子吃到好的飯菜,但因為貴,所以甯可隻給孩子吃,自己也不吃。
可孩子買了父母那份,卻是因為想着父母也要吃飯,這份真心,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但他的好心沒有換來爸爸媽媽的珍視,反倒是滿滿的指責與難堪。
父母這種所謂“無私的愛”,真的會讓孩子感受到嗎?
2
就像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覺得:我為孩子考慮、犧牲了這麼多,為什麼他們總是感受不到?
因為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替孩子着想”。
老簡想起前段時間看過的《小歡喜》,裡面就有一個片段:
媽媽想帶女兒出來放松一下,于是帶女兒去看電影。
其實那部電影,女兒已經看過了。但她知道媽媽喜歡裡面的男主角,想讓媽媽開心,決定再看一次。
最後媽媽發現了女兒的隐瞞,不僅沒有被感動,反而氣憤指責道:
“看過的電影還看兩遍,閑的呀!”、“做這種事,一點意義都沒有!”
女兒卻說:“我想讓你高興,難道不是意義嗎?”
在媽媽眼裡,看兩遍等于浪費時間,沒有意義。
但女兒卻認為,能讓媽媽開心,就是最好的意義。
可惜,媽媽不僅沒能理解女兒的用心,反而還否定了這份好意,甚至違背了自己想讓孩子開心的初衷。
片段中,這位單身媽媽宋倩,獨自一人把女兒拉扯大,她的犧牲和對女兒的愛無疑都是無私的。
可一味偏執的付出,卻忽略了女兒真正需要的是怎樣的愛。
最後,女兒不僅沒能理解母親的付出,還對母親說出了「我讨厭你」這句話。
若父母不懂孩子,那付出再多也是白費功夫。
就好像我們努力工作賺錢,想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而孩子隻是想要我們更多的陪伴一樣。
結果就是,哪怕我們為孩子傾其所有,他們也很難感受到一絲一毫。
因為這份愛,并不是他們想要的愛。
3想起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一句名言:“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其實,孩子需要的,可能隻是我們一點點的理解,和感同身受。
同樣是讓孩子在高鐵上買飯,另一個網友看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做法:
母親讓兒子去買飯,自己本不打算吃。誰知,兒子還是興沖沖地買了兩份飯回來。
這時,母親的眉稍稍皺了下,但還是平和地說:“來吃飯吧!”
坐下以後,又說:“兒子,下次買之前你可以問一下媽媽是否需要的,媽媽已經帶了姥姥的玉米了呀。”
男孩說:“可是我怕你吃不飽,還是吃點飯吧!吃不下我來吃!”
聽了這句話,母親笑笑,跟孩子一塊兒吃起了飯。最後兩人下車時,小男孩幫忙把所有的垃圾收拾帶走了。
同樣一件事,前面那位男孩,可能很難再主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而後者這位小男孩的美好心意卻被母親所理解,成為善良的人。
當我們稍微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他時,可能影響的是孩子的一生。
這讓堂媽想到了周傑倫的成長經曆。中學時,周傑倫學習特别差,老師們都認為他智力低下,沒前途。
但他的母親葉惠美,并沒有為了他的所謂前途,逼迫他學習。
她明白,兒子真正的天賦在于音樂,并規定自己“三不”:不唠叨、不指責、不脅迫。
不用所謂的愛去要求孩子,而是從孩子的角度,發現真正适合他的道路。
如今周傑倫在音樂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了感恩媽媽,他的第四張專輯就叫《葉惠美》。
我想,這就是兒子獻給母親最好的禮物。
而周傑倫自己有孩子後,也常說:用兇的沒用,小孩的教育要把自己也變成小朋友去跟他們說話。
“家長把自己也變成小朋友”,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感同身受。
4、當然,可能也有很多家長會擔心,我們這樣去理解孩子,那麼孩子會理解我們嗎?
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感受力,當我們理解他們時,他們也一定會感知到。
老簡想起,前幾天閨蜜說兒子做了一件事,讓她特别感動。
閨蜜走路時,不小心小腿撞上了椅子,疼得龇牙咧嘴的。
兒子看到後,連忙拉着她坐下來,還用小手輕輕拍着她的腿,用嘴巴吹了吹,說:
“你走路小心點,慢一點,我吹口氣就不疼了。”
我說,這孩子,就是個小暖男呀。她笑着說,小暖男也是我一手培養起來的呀。
孩子自己摔倒了,我從來不是第一時間指責他,為什麼這麼不小心,而是詢問他有沒有碰傷了身體,确認沒有大礙後,再告訴他要注意。
因為我的做法,讓孩子感到理解和溫暖,所以當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我。
所以啊,我們得先理解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學會理解我們。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有一對很好的父母是什麼樣的體驗?
其中一個網友,說她的父母離婚了,但她依然覺得自己的父母很棒。
從小,我媽就很願意聽我分享事情,她也會和我分享一些關于她的事,而不是僅僅把我當成一個孩子。
她知道我不喜歡他們騙我,她會告訴我,她和爸爸不适合生活在一起了,但他們還是很愛我。
後來我媽跟我說要跟我爸離婚了,我也理解她、支持她,我說:祝你幸福。
要相信,感同深受的力量是相互的,我們理解孩子一分,他們便會回以十分理解給我們!
不過,老簡也明白,做父母的,要學會理解孩子,并不容易。
因為我們長大成人太久,其實已經忘記當孩子的感覺了。比如在商場,孩子要我們抱的時候,我們隻以為他們是鬧脾氣,卻不知道他們因為隻能看到每個人的腿,而感到害怕。
但如果我們蹲下身,與孩子的視線齊平,很容易就能理解孩子的感受。
所以,當我們想要責怪孩子的時候,不妨先想一想,孩子這麼做的真正理由是什麼?
多一點點感同身受,或許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寫下這篇文章,也是給自己一些提醒。理解很難,但并不是不能做到!老簡也希望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父母,我們能一起共勉!
轉發并私信我。專業育兒百科免費領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