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蒙德裡安創作的《草垛》。 資料圖片
“看着大海、天空和星星,我通過大量的十字形來表現它們。自然的偉大深深打動我,我試圖表達那種浩瀚遼闊、甯靜和諧、協調統一……但是,我感到我仍然像一個印象派畫家那樣,表現的是某種特殊的感受,而不是真正的現實。”1915年的一天,荷蘭畫家蒙德裡安寫下這樣的話。此時,他正處于藝術生涯的轉折點:從之前具有野獸派色彩與筆觸的表現性風格出走,穿越畢加索的立體主義,走向“新造型主義”的藝術探索征途。
探求“真正的現實”
蒙德裡安孜孜以求的“真正的現實”是什麼呢?對他來說,藝術不再是對自然的模仿與再現,而是要創造出一種表達人類普遍情感的“新”形式,一種人類共通的純精神性表達。這一強烈的内在精神需求推動着蒙德裡安在未來幾年中,與荷蘭很多志同道合的設計師、建築師和雕塑家一起,創造出“風格派”藝術,一種彰顯現代精神的純粹抽象風格。
荷蘭風格派對于藝術有着理想主義的追求,藝術家們認為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已經走入個人主義的終點,曆史正等待一個嶄新的、精神化新世界,而藝術擁有尋找與表達這種精神的責任與能力。找出代表這一人類普遍精神的抽象結構成為風格派藝術家的追求,以這種“新”的造型觀念創造出來的藝術形式則因其普遍性而具有更高的真實性,這也是蒙德裡安所追求的“真正的現實”。
1917年開始,蒙德裡安開始在《風格》雜志上發表文章宣傳“風格派”的新造型理念。他相信藝術能夠改變客觀世界,并始終保持着對于藝術的信念。他的“新造型主義”極大影響了包豪斯的設計與建築風格,以至于在每一個熱愛現代藝術的家居裝飾風格中都能窺見蒙德裡安的精神氣質。這種抽象風格平衡、有序且樂觀,彰顯出甯靜而清澈的人類本性。
追尋“甯靜的理智之美”
與其他很多現代藝術家一樣,蒙德裡安接受的是傳統藝術教育。他的藝術始于具象,20世紀初受到法國野獸派與立體主義影響,對藝術表現而非寫實感興趣。蒙德裡安對造型藝術蘊含的精神性非常執着,他要尋找“隐匿于物質世界背後的精神形象”。如若一切藝術的源泉和起點是自然,那麼蒙德裡安則是一個面向自然說話的人,他的藝術征途開始于從自然走向抽象的演進過程。在他心目中,自然或許可能激發出兩類完全不同性質的情感與精神,一種是個人主義的、表現性的;一種是普遍性的、純粹抽象的。20世紀10年代的蒙德裡安,正在精神性的探尋中從前者走向後者。
蒙德裡安善于在對象中萃取精神性。在1910年的畫作《夜晚的紅樹》中,我們看到一棵“紅色閃電”般被内在能量照亮的蘋果樹,如爆竹般在夜空中崩裂,一股電流似的激情讓整個畫面突破了果樹的物質限制。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令人想起艾米莉·勃朗特筆下《呼嘯山莊》中蠻荒自然孕育出的不受控制的情緒,但對畫家來說,它依然太具體、太特殊,缺乏人類精神的永恒性。1912年,在《開花的蘋果樹》中,蒙德裡安用立體主義的灰色調子與狂放的筆觸重繪這棵蘋果樹,将興奮不安的流動感逐漸遏制,讓位于形式的審慎。但情感依舊攀附于蘋果樹的枝幹之上,呼之欲出的形式還隐藏在那棵蘋果樹中。
1915年,也就是蒙德裡安寫下開篇那句話的時刻,當他長時間漫步于星辰大海的浩瀚宇宙之中,實形的自然終于經過情感的蒸餾達成了抽象的形式。他被煙波浩渺的甯靜與宏大所征服,畫下《海堤與海》。那些閃閃發光的十字交界點成為他未來持續使用的核心形式:水平垂直結構。這件作品擁有着“甯靜的理智之美”,與保羅·瓦雷裡的詩句交相輝映:
“午間的公正,通過火焰的焰點組成,
大海,大海,永遠重新開始。”
但蒙德裡安依舊認為,這些閃耀的十字形依舊沒能徹底排除具體情感,這件作品或許依舊帶着某些感傷主義的東西,并未表達出人類精神中由于力量的角逐而形成的均衡與平靜——這一張力恰恰構成了精神世界的豐足與生機。自此之後,蒙德裡安要為一種甯靜的力量尋找到最終的形式。
令人振奮的“精神凱旋”
20世紀20年代,蒙德裡安逐漸将物質世界的繁瑣剔除,留下純粹精神的基本結構,這也是“冷抽象”風格形成的時期。與康定斯基充滿色彩表現與有機形狀的情感世界不同,蒙德裡安在繪畫中隻留下直線,排除了曲線,在他看來,曲線太“個人化”了;這些畫作的色彩限定于三原色與黑白色,這是構成無限豐富的色彩世界的基本元素;在構圖上,則隻留下水平與垂直的關系。他的創作是深思熟慮、嘔心瀝血的勞作過程,對每一條線、每一塊色彩都要做到精确的“合适”。蒙德裡安認為,充滿生機的抽象現實将欣悅、悲傷、恐懼等感情提煉得純淨清澈,從而達到永恒。
事實上,這些抽象并不“冷”,而是在迸發生命熱度的同時擁有澄澈的甯靜。
在蒙德裡安的作品中,藝術擺脫物質世界而成為永恒的、觸動人心的審美力量。蒙德裡安的确尋找到了能夠表達人類普遍情感的抽象結構,誠如美術史學者赫伯特·裡德所言,“它是精神或态度的崇高表現;它是規矩與自由之均衡的化身;它是平衡狀态中元素對立的化身;而且這精神的作用絕不低于物質世界的作用。”以蒙德裡安的精神所構築的藝術世界不僅是形式的實驗,更是一次令人振奮的“精神凱旋”。這充滿力量感的甯靜與和諧,是這位誕生于150年前的藝術家面對喧嚣的世界做出的深刻而動人的回答。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8日 16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