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面肌痙攣治療并發症

面肌痙攣治療并發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6 09:21:20

面肌痙攣治療并發症?面部痙攣面肌痙攣是由面神經功能障礙引起的疾病,是臨床常見的腦神經疾病本病好發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80%~90%的面肌痙攣是由于面神經出腦幹區存在血管壓迫所緻,一小部分患者的面肌痙攣則是由于得了面癱之後逐漸演變所緻,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面肌痙攣治療并發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面肌痙攣治療并發症(疼痛視角面肌痙攣的診治)1

面肌痙攣治療并發症

面部痙攣

面肌痙攣是由面神經功能障礙引起的疾病,是臨床常見的腦神經疾病。本病好發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80%~90%的面肌痙攣是由于面神經出腦幹區存在血管壓迫所緻,一小部分患者的面肌痙攣則是由于得了面癱之後逐漸演變所緻。

臨床表現

面肌痙攣的主要表現為一側面部肌肉(眼輪匝肌、表情肌、口輪匝肌)反複發作的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緒激動或緊張時加重,嚴重時可出現睜眼困難和口角歪斜,其特點如下。

典型面肌痙攣一般症狀從眼睑開始,逐漸向下發展累及面頰部表情肌。

非典型面肌痙攣痙攣從下部面肌開始,逐漸向上發展,最後累及眼睑及額肌。随年齡的增長,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增多,患者的臨床症狀會逐漸加重。

危險因素

面肌痙攣的誘發原因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繼發于某些疾病後,例如面神經損傷、面神經炎導緻的面部肌肉運動障礙,某些腦橋的炎症或者腫瘤壓迫了所支配的面神經根等,都可能導緻面肌痙攣的發生。二是外科手術或者外傷導緻患側的面肌痙攣,或者損傷修複過程中與其他神經之間的連接出現了短路,進而引起面肌痙攣的表現。

診斷要點

面肌痙攣的診斷主要依賴于特征性的臨床表現。對于缺乏特征性臨床表現的患者需要借助輔助檢查予以明确,包括電生理檢查、影像學檢查、卡馬西平治療試驗。

電生理檢查包括肌電圖和異常肌反應(AMR)或稱為側方擴散反應檢測。在面肌痙攣患者中,肌電圖可記錄到一種高頻率的自發電位(最高可達150 次/s),AMR是面肌痙攣特有的異常肌電反應,AMR陽性支持面肌痙攣診斷影像學檢查包括CT和MRI,用以明确可能導緻面肌痙攣的顱内病變,另外三維時間飛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有助于了解面神經周圍的血管分布。面肌痙攣患者在疾病的開始階段一般都對卡馬西平治療有效(少部分患者可出現無效),因此卡馬西平治療試驗有助于診斷。

治療策略

目前面肌痙攣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術。

藥物治療:面肌痙攣治療的常用藥物包括卡馬西平、奧卡西平以及地西泮等。其中,卡馬西平成人最高劑量不應超過1200 mg/d,備選藥物為苯妥英鈉、氯硝安定、巴氯芬、托吡酯、加巴噴丁及氟哌啶醇等。面肌痙攣藥物治療常用于發病初期,對于臨床症狀輕、藥物療效顯著,并且無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可長期應用。藥物治療可能的不良反應有:肝腎功能損害、頭暈、嗜睡、白細胞減少、共濟失調、震顫等,如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即刻停藥。需特别注意的是,應用卡馬西平治療有發生剝脫性皮炎的風險,嚴重的剝脫性皮炎可危及生命。

肉毒素注射:肉毒素注射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治療面肌痙攣的方法,這種治療方法幾乎對全部面肌痙攣患者有效,1次注射後痙攣症狀完全緩解及明顯改善的平均時間為4~8個月,再次注射仍然有效,該治療應用于藥物治療無效、不能耐受手術、不願手術、手術失敗或術後複發的患者。肉毒素注射治療損傷很小,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少數患者可出現短暫的流淚、畏光、眼睑下垂等不良反應,多在短期内自行恢複。正是由于這種治療方法效果好、不良反應少,目前國際上推薦肉毒素治療面肌痙攣為一線治療方法。

外科手術:外科手術治療(微血管減壓)通過去除周圍血管減輕對面神經的壓迫,是目前針對病因的治療方法,該方法通過開顱手術在壓迫面神經的血管和神經之間放入一種生物高分子材料,從而使面肌痙攣得到治愈。但是,該方法存在術後無效、病情複發以及面癱、聽力障礙等情況,且占比較高(約20%)。開顱手術具有風險,如出血、感染等,還可能發生腦脊液漏,引起低顱壓綜合征,常表現為頭痛、頭暈、惡心及非噴射狀嘔吐。手術亦可能造成小腦、腦幹損傷,引起梗死或出血,嚴重時危及生命。這些風險雖然不高(約2%),但一旦發生,對患者危害極大,這也是外科手術治療并未成為面肌痙攣首選治療方式的原因所在。

綜合整理自網絡

編輯:仇俊鑫

編校:劉家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