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當代著名學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起先後在雲南、山東插隊,做過民辦教師。
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讀本科,1984年赴美國求學,獲碩士學位。1992年,正式成為自由撰稿人。1997年病逝于北京。
王小波的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等。
根據他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拍攝的電影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使他成為在國際電影節為中國取得最佳編劇獎的第一人。
《南方周末》評價王小波是一位極具個性的天才文人。鳳凰網評價王小波是一個生前寂寞,死後哀榮的作家。
《另一種文化》收錄在王小波的雜文自選集《我的精神家園》中。雜文本身就是講道理,王小波的黑色幽默,把道理講得妙趣橫生,令人醍醐灌頂。
文中他講述:自己的老婆原是學曆史的“工農兵大學生”,大學三年級時,有一天,一位村裡來的女同學在班上大聲說道:我就不知道什麼是太監!
說完了這話,還做顧盼自雄之狀。班上别的同學都跟着說: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就我老婆性子直,羞答答的說:啊呀,我可能是知道的,太監就是閹人嘛。
人家又說:什麼叫做閹人?她就說不出口,鬧了個大紅臉。
由此,王小波提出自己的觀點:依我之見,文化有兩方面的内容:一種是各種書本知識,這種文化我老婆是有的,所以她知道什麼是太監。
另一種是各種暧昧的共識,以及各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妙氣氛,一切盡在不言中——這種文化她沒有,所以,她就不知道要說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太監。
一,文化有兩種,指能讀懂有字書和無字天書。
對于王小波提出的觀點,在我看來就是:第一種文化指有字書,第二種文化指無字天書。
對于有字書,隻要識字,每個人都會念,也幾乎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但對于無字天書,如果沒有一定的悟性,就不一定能意會出來。
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特點,不論是談話,還是寫文章,大多喜歡彎彎繞繞,如果你在聽别人說話,或者看别人寫的文章,僅僅隻是從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往往會聽不懂或者看不懂别人真正的用意。
二,聽懂弦外之音,為人處世,你才會遊刃有餘。
先說談話方面:
我記得剛出來參加工作時候,我們公司應廠家要求,邀約一些豪車車主來公司參加座談會。
我們打電話成功邀約後,想讓車主幫忙介紹他們身邊的朋友一起來參加,車主們拒絕的方式就特别委婉,讓人聽起來心裡特别舒服,體現出很高的修養。
比如,他們這樣回複我們的要求:“我身邊有朋友也有這個牌子的新車,隻是他們最近都出差了。”“我姑姑也有這款豪車,隻是我奶奶最近生病住院了,她每天都要到醫院去照顧奶奶。”
弦外之音就是:我能幫你的,也就隻有這麼多,接下來的,你要靠自己去想辦法解決。
所以,我們平時聽别人說話、求人辦事的時候,最關鍵的是,你要聽懂别人沒有說出來的那部分話語,這樣一來,你才不會處處碰壁。别人也能感覺到你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可人兒。
三,看懂字中字,讀書學習,你才能體味書中的趣味所在。
接下來,再說閱讀方面:
大家都知道,閱讀經典名著,相對來說,會有一些晦澀難懂,若要真正讀懂,是比較吃力的。
原因有二:一個是由于讀者沒有做到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二個是讀者沒有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意會出來。也就是說,閱讀理解能力還有欠缺,悟性還不夠高。
多熟讀幾遍書,這個倒是不難,但是要提高自己閱讀理解能力和悟性就需要慢慢修為。首先,要做到海量的閱讀,魯迅先生在《緻顔黎民》一書中寫道:
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然後,你的閱曆還要很豐富。楊绛先生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
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四,結語:
人生要善讀兩本書:一本是“有字書”,一本是“無字天書”。
多閱讀經典名著,讓書中的養料根植在自己的血液中流淌,天長日久,你就會變得像隐藏在藏經閣裡的掃地僧那樣,習得一身高超的本領,從此獨步武林。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