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的設計者是明代主管工程建設的工部待郎蒯祥。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從金陵北遷時,征召全國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繼續大興土木。蒯祥作為明成祖的随從人員,先期北上,參加皇宮建築設計。由于蒯祥的設計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為皇宮重大工程的設計師。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為宮廷正門的承天門,也就是現代的天安門。這項工程在蒯祥運籌下于永樂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樓形狀與今日大緻相仿,但規模較小,這就是最早的天安門。建成之後,受到文武百官稱贊,永樂皇帝龍顔大悅,稱他為“蒯魯班”。
蒯祥在京40多年,在正統年間(1436~1449)年,負責興建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1457年被大火燒毀。八年後,明英宗又請他重建9開2層的木構城樓,以及兩宮、五府、六衙署等,還于1464年親自主持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建造。蒯祥因有功于朝廷,從一名工匠逐步晉升,直至被封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祿。 明末,天安門又被焚毀。1651年,重建33.7米,廣9間,深5間的這座天安門,即我們今天所見的天安門。
據明史及有關建築專著評介,認為蒯祥在建築學上的創造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精通尺度計算,每項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确的計算,竣工之後,位置、距離、大小尺寸、與設計圖分毫不差,其幾何原理掌握得相當好,榫鉚技巧在建築藝術上有獨到之處。中國古代的建築大多是木結構,其關鍵在于主柱和橫梁之間的合理組合。蒯祥不論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籌劃,營造的榫鉚骨架都結合得十分準确、牢固。在北京皇宮府第的建築中,蒯祥還将江南的建築藝術巧妙地運用上去,他采用蘇州彩畫,琉璃金磚,使殿堂樓閣顯得富麗堂皇。
蒯祥不僅木工技術純熟,還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和審美意識。據記載,蒯祥能以雙手握筆同時畫龍,合二為一,一模一樣,技藝可謂是爐火純青。在當時營建宮殿樓閣之時,他隻需略加計算,便能畫出設計圖來,待施工完畢後,建築與設計圖樣大小尺寸分毫不差。
古代名篇《千字文》有言“形端表正”,意即形象端莊貌端正。在形象端莊的天安門前後還各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它們就是容貌端正的華表了。華表上石犼(讀hǒu,漢族神話傳說中北方食人之獸)蹲立,下面橫插雲闆,柱身雕刻雲龍,該華表與天安門同建于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曆史。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是少有的精美藝術品。由于天安門門前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外,後面的那對華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宮内,故在古老的傳說中,人們把宮前的石犼叫“望君歸”,意為盼望皇帝外出遊玩不要久久不歸,應快回宮料理國事;面向宮内的石犼叫“望君出”,勸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宮内尋歡作樂,應常到宮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難。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厘米,重約20000公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