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迎來了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端午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别稱,如:五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等。
端午·由來
紀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端午安康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吳伐楚,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吳王夫差不聽。子胥于是說:“我死後,将我眼睛挖出懸挂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安康
惡日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
端午安康
端午·習俗
挂艾虎
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甯。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際身畔。
端午安康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鎮邪。
端午安康
戴香包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桃子、蘋果、娃娃抱公雞等形狀的,象征萬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青年人,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别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端午安康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後來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
端午安康
飲蒲酒、雄黃酒
《荊楚歲時記》載:“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此俗流傳較廣。
端午安康
挂艾草、菖蒲、榕枝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又被稱為“三種武器”,古人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挂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
端午安康
劃龍舟
劃龍船時,多有助興的龍船歌。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号子融彙而成,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有“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端午安康
包粽子
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種,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
端午安康
端午·諺語
match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癞蛤蟆躲不過五月五。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丢。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甯。
癞蛤蟆躲端午---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端午·詩詞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複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贻厥後昆芳。
《乙卯重五詩》
宋 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
生绡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裡黃骊時一弄,
猶瞢忪,
等閑驚破紗窗夢。
《六幺令·天中節》
宋 蘇轼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鸢舞。
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
龍舟争渡,助威呐喊,憑吊祭江誦君賦。
感歎懷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