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徐婷婷 實習記者 楊曉露
一款名叫《羊了個羊》的遊戲沖上微博熱搜第一,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注意到,此遊戲無需用戶年齡認證,就可以登陸上線。暫時沒有設置青少年防沉迷系統。
“這個遊戲第二關号稱隻有0.1%的人可以通關,我就想試試,沒想到一直通不了關,根本停不下來。淩晨兩點,我朋友還在給我發遊戲的鍊接。”一名玩家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社交需求是用戶沉迷遊戲的原因之一。“這款遊戲爆火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的一個社交話題。因此,部分用戶可能會出于社交需求的目的開始玩遊戲。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用戶沉迷這個遊戲可能除了社交需求之外,還包括及時反饋的獎懲機制、階段性目标的激勵、競争排名機制。應該要轉移特别是青少年對網絡遊戲的注意力和依賴感。
《羊了個羊》遊戲截圖
《羊了個羊》是一款卡通背景消除闖關微信小遊戲,用戶隻需要湊夠三個同樣圖案的卡牌即可消除,過關的前提是消除所有的卡牌。但從第二關開始難度飙升,該遊戲一下成為社交圈熱門話題。
一位遊戲玩家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中也表示,“最開始發現這個遊戲也是别的人分享給我的,雖然後續關卡難度上升,但是過程一度充滿希望,所以常常刺激自己不斷嘗試,并在與他人的分享讨論中漸漸上了頭,總想着自己是不是可以比别人更進一步。”
知名心理專家肖利軍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從多年來相關報道來不難看出,許多遊戲開發是符合成瘾機制的,通過用戶的玩不釋手,更多的遊戲體驗者不知不覺掉入“成瘾陷阱”。 網絡遊戲成瘾屬于非物質成瘾,其生理機制是大腦中樞被獎賞機制激活,不斷地渴求獎賞。如果停下來不玩遊戲一定時間(有個體差異),就會出現難受、注意力難以集中、煩躁不安等戒斷反應。在這款遊戲中,遊戲開發商制造“隻有0.1%的用戶可以通關”、“地域排行榜”等噱頭屬于一種商業運營策略。
肖利軍介紹,遊戲成瘾屬于慢性成瘾,它具有更隐蔽的特點。起初讓人覺得打打遊戲隻是放松一下無傷大雅,但是逐漸會成為一種習慣與生活必需品,當遇到壓力與挑戰時容易産生逃避、放棄與失落,特别是當遇到挫折與打擊時,沉迷性就會增強,逐漸産生社會退縮,除了打遊戲什麼都不想做。“我接觸過非常多的家庭,一家三口在家時間每人一部手機,互相之間沒有多少交流。”
陸林院士表示,“家長在陪伴青少年的過程中,應該嚴格自律,遠離網絡和其他分心的事務,專心于孩子的需要,提供必要的關注和支持。教師和家長應該多帶青少年參加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與周圍環境建立良好的關系,增強學生的現實感,減少網絡所帶來的虛拟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