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
光和火能夠驅散黑暗、抵禦寒冷,一直以來都被我們視為人類文明的主要象征。
人類照明史上,利用光源的方式很長一段時間都滞留在燃燒蠟燭及植物油的時代,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後,老百姓們才開始奢侈使用電力照明。
不通電,煤油燈綿延了四十多年如今,我們已經很難想象離開了互聯網甚至離開了電,我們能否照常生活、學習、工作。然而,45年前的東北農村并沒有通電,45年前的人卻照常進行學習和生活,而他們在黑暗中使用的照明工具則是煤油燈。
早在清末時代,煤油燈就被引入中國,并開始以其美觀的外表及先進的燃料、科學的燃燒方式成為大多數中國老百姓新的照明方式。不過,煤油燈能深受歡迎的更主要原因,是由于當時外國石油公司提供燈具及部分煤油的免費供應。
從1860年開始上海等地的多個洋行就開始大肆宣傳售賣煤油和煤油燈。而到了十九世紀70年代,才開始出現專門制造出售玻璃煤油燈的商店,煤油燈逐漸取代了蠟燭。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後,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普遍都十分清貧,盡管當時中國已經有了電,然而無論是電力設備還是電力技術,都十分落後,電費在大多數人眼裡也是一筆巨額。
因此,煤油燈在當時成了大部分家庭的主選,在那個電力早已引入但不先進的年代裡綿延了四十多年。
整個隊伍一起點起煤油燈學習,嚴肅且投入
農村地區在解放初期多數按票到供銷社購買煤油,煤油燈、"生産大隊"是那個時代鮮明的标志之一。生産隊在标準工作日的普遍勞動時間一般為一天八小時,撇開上午的勞作時間不談,一般結束勞作都是在六點或六點半左右。
生産隊除了規則的集體出工勞作以外,還必須雷打不動地進行間歇學習。除了一把手生産隊長,隊裡還有負責全隊财務管理的會計、負責思想引領的政治隊長。每當休息時段,生産隊的政治隊長就會帶着整個隊伍一起點起煤油燈學習。
煤油燈在微風中上下跳動、忽明忽暗,青年們則圍在煤油燈四周學習。青年們都非常珍惜難得的學習時間,常常嚴肅且投入。可以說,在那個年代青年們的記憶裡,煤油燈開啟了他們所有人學習及閱讀的曆史,也照亮和成就了他們每個人的人生。
由于當時煤油都是按照标準分配的,所以農村基本都會将棉花線剪短,一整間屋子隻點一盞燈,而到了吃飯的時間點時,則将煤油燈端到飯桌上。
在那樣艱難困苦的年代裡,煤油燈伴随着他們成長,也溫暖着當年每個人的記憶,那種微弱燈光下依舊投入學習的艱難曆程,是現今生活在明亮白熾燈下的孩子們永遠不曾擁有過的記憶。
70年代"燈随人走"是每個屋子的普遍常态。不過,盡管當時的日子清苦,但如今追憶起來,當時恨不得拿一分錢當兩分用的日子卻是難能可貴的平淡幸福。
憶苦思甜,感受當下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憶苦思甜"是1960年代末期整個中國普遍的人文現象,今非昔比,為響應"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當時的生産隊常常組織召開憶苦思甜大會,就如同歌曲《不忘階級苦》裡面唱的一樣:"天上布滿星,月兒亮晶晶,生産隊裡開大會訴苦把冤伸。"
讓男女老少回憶舊社會的艱苦,回憶舊社會帶來的艱難苦痛,感歎新時代的幸福。充分認清萬惡的舊社會,牢記剝削階級的壓榨,牢記他們奴役人民的罪惡,讓所有人回顧和體驗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從而激發他們對新社會的愛,感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能進一步擦亮雙眼,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站穩立場。
在當時甚至現今都很流行的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裡,開頭先是我們大家都很喜歡的意境"月亮在白蓮花般的雲朵裡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歌詞充滿意境,曲調婉轉動聽。但是,到了後面則是為了迎合當時普遍開展的"憶苦思甜"而寫的部分:"汗水流在地主火熱的田野裡,媽媽卻吃着野菜和谷糠...... 經過了多少苦難的歲月,媽媽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農村經常在生産隊裡的飼養所或者某個知青的青年點以及其他更大的房子裡開展這樣的政治運動。參加"憶苦思甜"大會的除了生産隊的隊員,還有絕大部分是充滿懵懂的孩子們,他們成了"憶苦思甜"教育的重點對象。
大會現場往往規模小,但是彩紙标語、彩旗橫幅、簡易的主席台、高音喇叭一個都不會少。無論是隊長、還是婦女主任、會計,亦或者是貧農代表、每一位社員,每個人的胳膊上都會套着紅袖标,身上别着主席像章,手裡拿着一本紅寶書。
幹部們往往會讓男女老少都聚集在現場,每人發一塊野菜和谷糠做的窩窩頭,讓大家吃下這樣一頓"憶苦思甜飯"。随後,由主講人開始念一段最高指示,傳達新動向,所有人開始大聲喊一陣革命口号,再讓提前安排的幾位飽受舊社會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開始上台作代表發言。
老貧農們開始回憶控訴解放前受到地主老财們的剝削,同衆人講起當年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土地種的苦楚,訴說着勞苦大衆是如何在那樣饑寒交迫、水深火熱的情況下夾縫生存的,聽得參會的下鄉工作組成員們感慨不已,而年輕一點的孩子還一知半解。
那個年代裡,老貧農們嘴裡訴的一句句的苦、人們嘴裡傳唱的一句句歌詞,加上農村牆上普遍貼着的那一句句标語:"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無不充斥着當年人們對舊社會的痛恨。
這樣的憶苦思甜活動已經距今好幾十年,而如今甚至已經成為當年的一段曆史,年輕人對此也知之甚少,我們也很難想象當時中國社會狀況及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對于當年親身經曆過的每一位老一輩而言,當年活動的情形、活動的場面,特别是活動的意義都曆曆在目。
"歲月如燈,燈如歲月。"現如今,煤油燈已經漸漸遠離我們的生産生活,随着時間流逝成為了一段曆史,而那段點着煤油燈學習、工作、開大會的時期也成為了曆史、一段美好的印記。
但是,我們不曾忘記那段時代,也不曾忘記那段時代的精神和文明,無論是小小的煤油燈,還是它那微弱又上下跳動、忽明忽暗的燈火,都如行走的河流,深深地寫入我們每個人的曆史記憶中。
四十五年的時光,曆史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命運,但是同樣的,曆史也見證了一個國家的風風雨雨和變遷,見證了每一個平凡小家的成長。
而從某種層面上,憶苦思甜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着一定深層的意義。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曆史,我們永遠應當銘記當年的苦痛,不忘初心。
憶苦思甜的真正意義不在于沉溺,也不在于痛恨,而在于飲水思源,在于感恩和不斷奮鬥,在于感受當下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