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調皮的結果是怎樣的?這是我自己親身經曆的兩件事那還是樂樂上大班,在老師建議下參加的市裡舉辦的一個圍棋比賽,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孩子調皮的結果是怎樣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這是我自己親身經曆的兩件事。
那還是樂樂上大班,在老師建議下參加的市裡舉辦的一個圍棋比賽。
圍棋比賽設在泉州市一個有名的私立學校,孩子要在那裡住兩個晚上,他和一起學圍棋的兩個哥哥住在一起,陪同的都是媽媽。
A哥哥和B哥哥一個一年級,一個二年級,媽媽是好朋友,在同一個小學讀書。
樂樂爸爸來的時候,給他買了點零食,其中有樂樂最愛吃的棒棒糖。因為我們平常是禁止他吃糖的,所以他很寶貝,把幾個棒棒糖數來數去,最後藏到他床上的櫃子裡。
中午比賽完回到宿舍,樂樂第一件事就是去拿他的棒棒糖,結果發現少了一根。他告訴我糖沒了。我說是不是數錯了。他說沒有,他數了好幾遍。我想一根糖沒什麼大事,就安慰他說不管是記錯還是吃了,再買就是。但他很堅持,說他仔細回想,認為是兩個哥哥拿的,因為房間就他們三個孩子。
我當時挺尴尬,因為根據聊天,倆孩子都屬于比較有錢的,再說現在誰還會少一根糖啊。但樂樂是小孩子,他不會想那麼多,直接跑去問那兩個哥哥,當時他們媽媽也都在。
樂樂先問B,B說,誰稀罕你的棒棒糖。樂樂又去問A,A也說同樣的話。幾個媽媽在旁邊安慰他說再給他買一個。比較戲劇性地是,A說沒有之後,B說了一句,可我明明看到你口袋裡有一根棒棒糖。更戲劇性地是,A臉紅了,然後從口袋裡拿出了那根糖,承認糖是他拿的。
這下樂樂高興了,說我沒說錯吧,于是A的媽媽教育了孩子幾句,然後給樂樂道歉,幾個媽媽開開玩笑,這事就過去了。
第二件事情,還是有關這個A的。
當時比賽總共7場,據A的媽媽介紹,孩子各方面表現很優異,參加過很多比賽,成績都很不錯,但是圍棋沒學多久,他媽媽給他定的目标是不求拿前幾名,隻要赢一半,也就是4場,他就算完成任務了。
最後一天的下午是各組冠亞軍比賽,分數靠後的,就沒機會了,所以上午最後一場将決定A是否赢了4場,這也是他參加的最後一場比賽。
中午休息時,老師來給B做賽前培訓,因為他進入了總決賽。老師講解棋譜時,說這個是上午A犯的錯誤,不然他就赢了,你下午可不能犯同樣的錯誤。
結果坐在旁邊的A媽媽說了一句,我們不是赢了嗎,我剛還和孩子說,他達到了目标,準備比賽完帶他去哪裡玩呢。
這下輪到老師詫異了。老師說,A你赢了嗎,我怎麼看分數是輸了,如果是分數錯,我下午要去找裁判的。
房間的人都看着A,然後A低下頭,說我輸了,我沒有赢4場。
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是打圓場過去,隻記得A媽媽臉色很不好看,至于後來她媽媽怎麼處理,我們也隻能憑猜測和想象了,估計A回去後會被處罰的嚴厲些。
二
看到我的介紹,大家會認為A就是那種很調皮搗蛋的孩子,所以才能做出這種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
恰恰想法,A和B相比,看起來要文靜的多。衣服穿得整整齊齊,不像樂樂,再好看的衣服,再新的衣服,跑一圈就不能看了。晚上睡覺,生活習慣也很好,很多事情,他媽媽隻要講一下,他就會照做,做的也很有條理。反倒是B很有個性,他媽媽叫他做事,或是說他什麼事情做不好,他都會磨蹭,會發一下脾氣抗議。聽他媽媽話裡的意思,家裡條件很好,就這一個孫子,爺爺奶奶很寵,所以變成了這副樣子。
樂樂也是比較倔強的孩子,那時又小一點,所以做什麼事情,我都要哄一下或者多唠叨兩句,以緻于我和B的媽媽對他們倆說教時都拿A做榜樣。
A表面上看是那種老師和家長都會喜歡的别人家的孩子。聽話,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好,聽他媽媽講,拿過很多比賽的獎,還是市級省級的,想來學習成績也是名列前茅的。
可為什麼看起來如此乖巧懂事的A會做出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呢?
很多教育理論都說,每一個孩子行為背後反映的都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這句話某種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我觀察過,A的媽媽看起來不是特别厲害,但是說什麼、做什麼都很有計劃和安排,這種計劃和安排同樣表現在對A的陪伴上。
當時上午比賽第一場是8點半,我們吃完飯是8點10分左右,一般其他家長剩餘的時間就逛校園了,或者看孩子玩,大人聊天。隻有A的媽媽不是,她随身背着A的課本和一些參考書,即使那麼有限的時間,A都要跟媽媽複習詞語和英語。她媽媽的意思是每天任務很重,來參加比賽打亂了計劃,所以要抽時間補,不然計劃都完不成。
當然,我們大部分家長對她都表示欽佩和羨慕,欽佩她有如此的耐心和毅力,也羨慕他兒子可以如此地聽話,難怪人家孩子會成績好,附帶批評一下自己的孩子。
可是結果真的會如A媽媽期望嗎?
A媽媽說,時間來不及,所以别人玩的時候你要學習。
A媽媽說,你比賽要赢一半,達到目标我就帶你去玩。
那麼,也就可以想的到,A媽媽是怎樣對A發出指令的。
“吃糖多對牙齒不好,所以不要吃糖,我也不會給你買。”
“我對你要求不高,你隻要比賽赢一半就可以了,如果你赢不了一半,就怎麼怎麼樣.....”
我們外人能看到的都是表面的東西,背後A媽媽是用了多久的時間,用了什麼樣的方式讓A很聽她的話,也能取得讓她滿意的成績,能給外人一個乖巧懂事的印象,我不知道。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因為A在他媽媽面前,在外人面前,甚至在老師面前都有一個别人家孩子的印象,反而讓很多人包括他的媽媽都忽視了孩子那些需要引起重視的細節,比如拿棒棒糖事件,比如隐瞞他輸的事情。
三
A算起來不過是一個7歲左右的孩子。
不管他如何的懂事,如何的乖巧,自律性有多強,他始終是一個孩子,孩子的天性總是會在某一個時刻顯現出來。
一個7歲的孩子,難得可以從繁重的學業中解放出來,就那10分鐘的時間,别人都在玩,而他要繼續學習。
糖吃多了當然不好,可是天下有幾個孩子是不愛吃糖的,天下又有幾個孩子看到别人吃糖,他完全沒興趣?
A是因為缺錢去拿糖的嗎?我估計要麼是他媽媽很少給他吃糖,要麼是他媽媽限制太多,激發了他對糖的渴望。
A為什麼會說謊?要麼是他以前沒完成目标被處罰過,要麼他想完成了媽媽的要求,他可以得到夢寐以求的獎勵。
不管是哪一種,A都以他小孩子的心理,以他理解的方式,在反抗他媽媽對他的教育,隻是他自己可能還不明白,他媽媽也不明白。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孩子光宗耀祖,父母臉上有光,也不是打着為孩子好的旗号,讓你從小就懂得,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是順應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孩子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最終成為一個适應社會的人。
而這個陪伴,一定是有利孩子身心健康的,遵循孩子成長世界的規律的。
孩子不是大人,對很多事情的前因後果都可以分析的明白,想的透徹。
所以他可以為了興趣去參加比賽,也可以為了家長的期望去完成任務,但他在比賽和完成任務的時候依然可以有小孩子的心性,比如吃零食,和同伴打鬧,輸了比賽也可以當沒事,因為輸的不止他一個。
但是家長如果一定要孩子表現的比同齡人成熟呢,一定要他勝過同齡人呢,一定要他比成年人表現得還成年人呢?
那麼,孩子在承受不了壓力的時候,在越來越多的限制自己的欲望的時候,他就會以他自己的方式來反抗,比如A.
四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台灣的一個很有名的人,女兒是公認的别人家的孩子,兒子正好相反,從小闖禍不斷,别人問他,是不是很為兒子發愁,他說不,我很為女兒擔憂,因為她目前什麼都做的很好,我反而不知道她缺什麼,而兒子因為經常會出一些狀況,我反而知道怎麼和他溝通,怎麼了解他,幫助他。
孩子在探索世界的時候,總會犯錯,總會跌跌撞撞,可那是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曆的。
但是孩子小的時候,錯誤不斷,闖禍不斷,卻是令人最頭疼的,因為那意味着家長要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和心思來和她鬥智鬥勇。
所以我們大部分家長都很羨慕那種别人家的孩子,老師喜歡,家長省心。
我不是說所有的别人家的孩子都會像A那樣,小小年級就做出讓人意外的事情,也不是說A做的那兩件事情,A以後就會怎麼怎麼樣,他還是個孩子,未來依然有很強的可塑性。
我想表達的是,就是因為如A一樣的孩子,表現出了大衆期待的樣子,我們往往忽視了,每個孩子都不是完美的。
一個從小就被家長和老師捧在手裡的孩子,難免優越感很強,某一天不是中心的時候,失落感絕對比從小挨批的孩子強很多。
一個很會看老師和家長臉色表現的孩子,背後也可能會惡作劇地戲弄那些成天被人批評的孩子。
一個因為成績好,能力強,天天被表揚的孩子,也會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違反破壞規則。
但是為什麼我們覺得那不是問題呢?
因為那些好的外在表現,讓人不覺得那些問題是問題,畢竟比起哪些犯錯不斷的孩子,這些孩子的表現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那點錯誤嗎,也不叫錯誤吧?
所以我們會看到複旦大學生投毒案件,看到昔日央視财經主持人芮成鋼被檢方帶走,即使不見報,你也依然會聽到某某一路榜樣,一路名校,是老師和父母的驕傲,然後做了什麼什麼事。家長和昔日的老師都不相信,這不是那個我認識的孩子吧?
當然,沒有走到最後一刻,所有的結論都不是最終的結論。
隻是很多事情發生後,追根溯源,其實都是有迹可循的。
孩子本身是一張白紙,後天如何從一棵小草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不管是神一樣的别人家的孩子,還是從小讓父母操碎了心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持久的恒心、耐心、愛心和等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